APP下载

论佛经翻译与传播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启示

2020-09-10薛尚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

摘 要:中国翻译活动的第一波高潮就是伴随着佛教的传播而蓬勃展开的。从东汉末年开始,佛经翻译不断发展,并日趋成熟,对中国文化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立足于佛经翻译的发展史,分析佛经翻译对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探索佛经翻译与传播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启示,探索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我国文化对外传播具有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以期为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建言献策。

关键词:佛经翻译;中国文化走出去;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2-0131-01

大体上讲,从梵文到中文的佛经翻译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公元148—265年)、两晋和南北朝时期(公元265—589年)和隋唐北宋时期(公元589—1100年)。[1]

虽然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仍有争议,但一般认为《四十二章经》是中土佛教最早的佛经翻译,其中迦叶摩腾、竺法兰被视为中国佛教史上最早的佛经翻译家。然而,中国佛经翻译的真正创始人当首推汉末来自中土的安息人安世高,他所译的佛典不仅在当时产生了较大影响,后人也对其赞赏有加。另外,佛经翻译初期,译者多为来自中亚和中国新疆的僧人,他们虽然长于宗教知识,但中文较差,直接传经困难极大,因此当时采用的方法是集体翻译,史称“译场”。

佛教真正在中国的广泛流行始于公元4世纪。这一时期不仅涌现出道安、鸠摩罗什等杰出的佛教家、翻译家,译场也更加成熟、规范。道安是我国佛教史上的一位佛教领袖,对我国佛教的发展及佛经翻译作出积极贡献。除此之外,他也是中国翻译史上总结翻译经验的第一人,其在所著的名作《摩珂钵罗若波罗密经钞序》中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译”。[2]另外,对佛教经论进行大规模有系统的翻译,可以认为始于公元5世纪初的鸠摩罗什。鸠摩罗什主持长安译场长达十多年,创新了边译边讲、中外人共译的官方译场合作模式,其翻译的《法华经》译出了原汁原味,被人们誉为具有“天然西域之语趣”。[3]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期的佛经翻译自此由私译转入官译,由个人翻译转入集体翻译。

随着佛教在我国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佛经翻译逐渐进入鼎盛时期。至隋唐起,译场由之前的临时性机构改为常设机构。唐朝时更是出现了我国翻译史上一大翻译实践巨匠——玄奘。玄奘是我国佛教史上成就最高的翻译家,其翻译规模极大、翻译风格严谨、翻译成果丰硕。唐代译场已经相当完善,达到全盛期,但佛经翻译的过程与之前大不相同,宗教的阐释过程与翻译过程剥离开来。

一、佛经翻译对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

梁启超先生说过:“佛教为外来之学,其托命在翻译,自然之数也。”[4]由此可见,佛典的翻译决定着中国佛教发展的进程。如上文所述,佛教真正在中国广泛流行始于公元4世纪,其中关键因素便是道安、鸠摩罗什等佛经翻译大家的涌现,他们不仅让当时的翻译质量得以大幅提升,还为佛经的翻译树立了一些规范,同时还完善了译场。这些都为佛教文化顺利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佛经翻译和佛教文化传播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到了隋唐时期,正是随着佛教文化的盛行,佛经翻译才达到了鼎盛时期,译员的整体水平也随之提高,更是涌现了玄奘这样的翻译巨匠。因此可以认为,佛经为佛教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文化载体,佛经翻译人才通过提升佛经这一文化载体的翻译质量和数量,更好地帮助传播了佛教文化;而随着佛教文化的盛行,更多的佛经得以传入,催生了更多的翻译人才。二者可谓相辅相成。同时,佛教文化的传入充分考虑了当时中国的文化,因地制宜,传教过程与中国本土盛行的儒家、道家文化相结合,“以儒释经”,“以道释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总的来讲,可以认为文化载体、翻译专才、因地制宜是佛教文化得以顺利传入的三大法宝。

二、佛经翻译与传播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启示

(一)文化载体的输出

从上文论述中我们可以认为,随着文化载体逐渐为外来文化的人群所接受,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因此可以说,文化载体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随着文化的传播,文化载体会更容易为外来文化所接受,二者相辅相成。

众所周知,文学作品是较为直观且易于传播的文化载体。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历朝历代都不乏优秀的且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中国古代先人们文采出众,字字珠玑,在中国灿烂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众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无数的文学瑰宝。这其中,有举世闻名的中国古典小说最高峰《红楼梦》,有先秦散文最高峰《庄子》,有被文学巨匠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有第一部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也有第一部记述农民起义的章回体小说《水浒传》。除此之外,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四书”“五经”更是经久不衰的名篇。因此,政府应该重点关注这一领域,确保做好这些经典和浩如烟海的名篇都是我国文化传播的优秀载体作品的外译工作,加大输出力度,提高输出质量,让外国人真正能领略其中的精华,乐在其中。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兴趣去主动了解中国文化,学习中国文化,进而传播中国文化,从而达到文化对外传播的目的。

(二)提高孔子学院质量,尊重地域文化

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机构。2004年,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正式设立。截至2018年12月,中国已在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现有注册学员210万人,中外专兼职教师4.6万人。这一连串数字证明了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的认可度和接受度越来越高。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学院在国外发展的过程中也发生过一些小插曲:2012年5月,美国审查孔子学院学术资质,要求部分教师离境,此举引发舆论热议。2014年12月,外交部就孔子学院是否限制了美国大学学术自由作出了回应。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要严格把控教师质量,并且将我国传统文化与当地本土文化相结合,因地制宜,而不是一味的传授,这样效果也许会更好。

(三)翻译专才的培养

从上文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正是迦叶摩腾、竺法兰、安世高、道安、鸠摩罗什、玄奘等翻译大家,才一次又一次地推动了佛经翻译的发展,促进了佛教文化的传播。文化的传播离不开载体,更离不开文化交流的使者——译员。因此,大力培养能为我国文化走出去作出应有贡献的翻译专才,而非通才,尤其是文学翻译人才,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国家有足够多的优秀的文化载体、足够深厚的文化积淀、渊博的文化历史,但如果没有好的翻译专才将其传播出去,并被人接受,将是一件遗憾的事。目前来讲,翻译在我国仍是一个小众行业,其中能为我国文化传播作出贡献的高水平译者更是少数,人才缺口相当大。学校、社会各界应当共同努力,加强对翻译专才的培养,并逐步建立相应的人才库,从而为我国文化对外传播打牢基础,作出贡献。

三、结语

佛经翻译对佛教文化的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佛经作为文化载体,经传教人即译员传播,使佛教文化的影响力逐渐提升,而佛教文化反过来又促进了更多文化载体和传经人的涌入和译员水平的提升,最终使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佛经翻译也达到了顶峰。当前我国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际交流日益加深,因此,培养更多的翻译专才,将优秀的文学作品等文化载体与国外文化相结合,切实有效地传播出去,假以时日,定会对我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早日使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去”。

参考文献:

[1] 谢天振,等.中西翻譯简史[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45.

[2] 曹明伦.“五失本”乃佛经翻译之指导性原则——重读道安《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J].中国翻译,2006,27(01):51-54.

[3] 汪东萍.回归翻译本质:解读鸠摩罗什的翻译思想[J].学术研究,2018(12):168-173.

[4] 梁启超.梁启超说佛[M].九州出版社,2006:168.

作者简介:薛尚(1993—),男,河南周口人,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
票房拯救了电影拯救不了文化
互联网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播新思路
论动态平衡型文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带一路”战略下如何构建中国文化传播体系
中国乌龙茶“一路一带”文化构建与传播研究
英语新闻中文化传播的特色与现状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