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中国纪录片传播现状及生存策略研究

2020-09-10刘晓丽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期

摘 要:最近几年,中国少数民族纪录片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在这种快速创作下,很多创作人也更加专注国内民族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带来的文化差异,尤其是区域文化中的少数民族文化,其蕴含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文化。创作者通过摄像机一帧帧地记录下来,来向世人反映这区域这人群所独有的人文特色、风俗文化。近年来,东南少数民族纪录片的创作量日益上升,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也成为创作者吸引观众眼球的重要筹码。本文主要以东南少数民族纪录片创作为例,分析东南少数民族纪录片发展的优势、不足以及今后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东南地区少数民族;中国纪录片;传播现状;生存策略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2-0107-01

一、东南少数民族纪录片发展的研究意义概述

第一,东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纪录片中所记录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是对东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1]然而,现在已经出现的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纪录片比较少,东南地区少数民族中那些独有的古老传统生活文化形态正在流失。而这些流失的东西,却在纪录片中得到保存。这成为对中华记忆的一种有效保存,它以影像的形式记录了这些难以复制、无法重现的情景。

第二,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在纪录片中得以展现,这是当下中国东南地区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的真实写照。东南地区少数民族仅存的传统技艺、原生态环境、人们的思想行为观念、异域文化的冲击等对于纪录片创作者来说,都是灵感源泉。东南地区少数民族纪录片所具有的异域特色、特殊内涵,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第三,东南地区少数民族纪录片发展在中国如今的影视发展中已经初步具有其特有规模,然而,在当今社会影视信息快餐文化迅速发展的状态下,将有不少严峻的考验等待着还未发展成熟的东南地区少数民族纪录片。东南地区少数民族纪录片因稀少而珍贵,更值得保护和发展延伸,因此更具研究价值。

二、东南少数民族纪录片发展背景及现状

第一,自20世纪以来,各种形式的纪录片都不同程度地呈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众生产、生活现状。在全球纪录潮流的不断影响下,纪录片创作者不同角度地调整记录镜头,不停转换拍摄对象之间的关系,以不同视角实现了实际生活和影像生活的周旋、布局与定格。在摄影机的神奇魔力下,被拍摄的对象——少数民族,在镜头下实现了“俯视”“平视”“合一”的关系演变,拥有诗情画意的生活和弱政治化政治对比的东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域文化与民众形象在东南地区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中渐渐出现。这一媒介的出现成为国家形象在镜头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认识和发现中国的高效途径。摄像机所记录的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亘古不变的规律,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语境逐渐出现全球激烈竞争下,要立足于复杂社会和现实人文是纪录片生产和宣传的主要目标。

第二,国际上关注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群体逐渐增多,这说明少数民族文化已经不仅仅是中国人关注的了。然而,中国东南地区少数民族纪录片的创作率和研究进展在国际文化发展中还是比较缓慢的,进行这些类型纪录片创作的主要是少数大型媒体。例如,美国探索频道推出的《运行中国》,创作于日本的《中国力量》,BBC 放送的《中国人要来了》以及出自法国的《相约未知地带》。

三、东南少数民族纪录片发展存在的優势与不足

在文化地理学的视角下,东南地区少数民族纪录片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将地理环境的复杂多变、与外来文化交融交锋的民族文化、影响深远的宗教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折射出这些文化地理学特征的东南地区少数民族纪录片,在记叙风格、主题蕴含、审美特点、创作价值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不同的艺术特性。这些属于影视艺术的纪录片,通过分析时空观念在文学作品和影视艺术上的不同,引起了人们重视空间传播和时代传承对东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现如今,在跨文化传播方面,东南少数民族纪录片的质量有所下降,没有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在纪录片的制播上的优势,浪费了一定的拍摄资源,没有正确地利用新媒体。因此,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条件,充分发挥自身文化地理资源优势,创新制播模式,利用资源整合;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在文化传播领域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使其成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力军,这是东南地区少数民族纪录片应该实现的目标。

四、东南少数民族纪录片发展策略

本文以中国东南地区少数民族题材的纪录片为研究对象。中国东南地区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在近年来有很大的发展,但也存在市场意识薄弱、题材范围小、本民族电影人缺乏等诸多问题。

传媒之间的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的发展下越来越激烈,重视开发利用传媒资源是真正实现东南地区少数民族历史性跨越的有效途径。运用实证研究和历史文献方法,梳理纪录片原有文化功能,努力探讨在现代科技推动下出现新发展趋势的东南地区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由此带动东南地区少数民族区域传媒乃至整个社会事业的发展。

纪录片能生动地、影像化地呈现民族文化精神。以纪录片《白裤子》和《畲家霓裳》为例,一个瑶族女孩的博客是《白裤子》的取材,纪实拍摄一个神秘的部落。他们坚守古老习俗和传统生活方式,[2]享受着自由的爱恋。“白裤子”象征着白裤瑶纯正的血脉,在经济高速运转的大背景下,人们透过“白裤子”仿佛看见了白裤瑶精神世界里的内心独白。

在《畲家霓裳》中,畲家服饰是我们主要研究的主要内容。一个没有语言和文字的民族——畲族,畲族有充满了强烈的民族色彩的凤凰装,满怀乡愁。属于小众题材的《畲家霓裳》,以服装写历史,不拘泥于服饰,以服饰传精神。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传承是凤凰崇拜,而作为传承畲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畲族凤凰装内涵更深。[3]

纪录片主要通过动态的影像提供真实丰富且具有表现力的文化信息,承载了民族文化精神。片中选择的具有浓厚的“畲家色彩”的拍摄地点、采访人物、故事,让人对畲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属于畲族的鲜明的特征,这样的纪录片才具有突出的民族色彩。人们将更多的目光聚集在这部纪录片中的畲家服饰文化上,这是一部畲家发展的生动历史、变迁历史,见证了一个沧桑变迁的时代。该纪录片寻访了畲家服饰工匠、传承人、收藏者,展示他们的手艺,讲述他们的故事,提炼蕴藏在他们身上的民族精神,在记录多姿多彩的畲家服饰的同时,让我们对畲家服饰乃至畲族历史文化有了深刻的印象。制作者不仅展示了影像,还深刻将表象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来。

当前,中国东南地区少数民族纪录片缺少优秀的文化精神和观念的支撑,虽然有着非常先进的拍摄技术和丰富多彩的手段,但难以打动人心,很难给人们带来积极的引导和启发。可见,让纪录片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经典,鲜明的民族性和文化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五、结语

与西北少数民族纪录片的成果相比,东南少数民族纪录片的数量明显微不足道,除了在数量上的劣势外,东南少数民族纪录片的核心文化素养也应该成为创作者们追求的重要拍摄主题。近年来,创作者们也在绞尽脑汁,不管是拍摄技巧、拍摄主题,还是拍摄角度都力求标新立异,相信东南少数民族纪录片会逐渐打破束缚,冲出重围。本文阐述观念仅代表个人愚见,对东南少数民族纪录片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策略研究还有很多的片面和不足之处。在此,笔者希望东南少数民族纪录片发展越来越好,笔者也将本着更加科学的态度去研究事实。

参考文献:

[1] 王纪春.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传播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9):13-14.

[2] 人文类纪录片.白裤子[J].中国电视(纪录),2012(03):3.

[3] 陆庆梅.畲族文化的宝藏——六堡村[J].城乡建设,2017(14):53-55.

作者简介:刘晓丽(1990—),女,湖北恩施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