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政府应对公共安全危机的对策研究
2020-09-10魏乔波
摘 要:公共安全向来是公众最关心的一个话题,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信息以链接、转载、分享等方式迅速蔓延,对政府形成舆论压力。在这种新形势下,政府应开始考虑调整其角色定位,努力实现由消极的控制者向积极的沟通者的角色转变,从而转“危”为“机”。本文试以“山东疫苗案”中的危机传播为例,研究网络时代我国政府在危机传播中应该运用的对策。
关键词:公共安全危机;政府形象;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2-0072-01
一、事件回顾
2015年4月,山东济南警方破获一起重大非法疫苗案——“山东疫苗案”。嫌疑人自2010年开始,在没有遵循严格的存储条件下,将非法购买的25种二类疫苗销往全国24个省份,涉案金额高达5.7亿元。至2016年4月25日,有45家药品经营企业涉嫌其中。并且,此次疫苗案件涉及省份多,性质极为恶劣,也存在疫苗质量监管和使用不善的问题,暴露出一些干部在处理问题时不作为的问题,监管机制出现了较大的疏漏。
2016年10月21日,最高检新闻发言人介绍,最高检已对此案进行督办,通过各地检察机关的第一时间侦查取证,最终批准逮捕涉嫌非法经营等犯罪嫌疑人297人、起诉68人以及立案侦查涉及的职务犯罪100人。
二、“山东疫苗案”的危机传播分析
史蒂文·芬克提出危机的生命周期包括4个阶段,即危机潜伏期、危机突发期、危机蔓延期以及危机的解决恢复期。本文试以危机的四阶段理论来分析“山东疫苗案”中政府的危机传播模式。
(一)危机潜伏期
此次案件的案发时间和首次曝光时间有较长的跨度。其实,早在2015年4月,山东警方在破获“山东疫苗案”后就已经向全国其他20多个地级市发出协查函。而到2016年2月2日,济南公安食品药品环境侦查支队才公布一条涉案信息,这是截止到危机爆发前发布的唯一一条官方信息。此后,央广网发布以《济南查获大宗失效人用二类疫苗案,涉國内24个省市有疾控人员参与》为题的报道。这是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关于此次危机爆发前的官方报道。
危机潜伏期是危机最容易被处理的阶段,但也是最不易被发现的阶段。虽然疫苗案件的最终结果没有造成重大的安全事故,但因为事件涉及公共安全领域,政府理应第一时间进行说明通报,以避免引发不必要的恐慌和日后的谣言。
(二)危机突发期
2016年3月18日,澎湃新闻客户端发布了《上亿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份:或影响人命,山东广发协查函》的报道,这一报道不仅迅速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而且迅速引爆舆论。报道通过图像等方式记录了案件的情况,并且采访了国内医学专家进行详细的解惑。该专家直斥“这是在杀人”。此后,其他主流媒体也转载了该报道,而且许多自媒体如亲子类、医药卫生类等都广泛推送,并附上了相关解释,以及表达对这一事件的愤慨。
危机突发期是4个阶段中时间最短但感觉最长的阶段,它对人们的心理造成的冲击也是最严重的。[1]
政府部门作出的处理有:
第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一是协助调查;二是处理相关责任单位。
第二,公安部门和检察机关。截至2016年3月22日,山东省37名非法疫苗涉案人员被控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对这起案件也十分重视,将这一案件作为挂牌督办案件来处理,并且也对全国各级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提出了要求,要对这一案件做好办理工作。
(三)危机蔓延期
这一事件发生后,立即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通过百度指数发现,在2016年3月22日,这一事件的影响达到顶峰,之后开始下降,2016年3月28日之后趋于平缓。
因此,可以认为22日到28日是危机的蔓延期。危机蔓延期是一个较长的阶段。3月22日最高检挂牌督办,23日国务院总理对案件作出重要批示,第二日,即3月24日,包括公安部、国家卫计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内的三部委联合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对“山东疫苗案”的调查情况进行了说明,通报了目前的情况。同时,世界卫生组织也发布了相关声明,指出涉案疫苗几乎没有毒性反应。
(四)危机解决恢复期
这一阶段是从危机的影响中解脱出来的阶段,但仍须保持警惕,因为危机可能去而复来,政府要根据现实的危机问题,充分利用媒体,针对公众的舆论热点,对外及时发布各种消息。消除危机事件中的危机隐患,努力重塑形象。
2016年3月28日之后,此次案件进入了危机的平复期。此前媒体的高关注度以及公众的热情都相较之前有了明显降低。而政府在处理此次案件时,也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来应对这一事件,及时通报案件处理结果,并且对外公布与之相关的信息。
这一事件的结果是,2016年4月13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山东济南非法经营疫苗系列案件处理情况汇报,决定先行对一批责任人实施问责;通过《国务院关于修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决定》,强化制度监管。
三、应对危机的对策分析
在如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期,舆论引导者应切实把握和运用新媒体传播规律,营造良好的舆论生态。涉及公共安全领域的危机应对应从政府和媒体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政府
在危机传播过程的前期,政府相关部门对涉案疫苗的安全性回应缺失,信息回应、回应态度敷衍。这种消息回复的滞后性引发了群众的恐慌,使大量未经证实的流言进入舆论场。在危机传播过程的后期,政府各部门采取了积极行动,及时对外通报案件进展。
(二)媒体
在“山东疫苗案”的危机传播过程中,主流媒体和自媒体从该事件的兴起、发展和解决过程中皆有参与,是危机传播过程中重要的参与者。但是,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在整个危机传播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并不一致。
主流媒体以案情为核心进行传播,以中立、正面报道为主,彰显了理性。报道具有持续性,贯穿整个危机传播过程始末;自媒体的传播内容以受众为核心,传播情绪负面化,较为主观,甚至还传播片面消息,夸大言辞,传播如《疫苗之殇》等易引发公众爆点的文章,引发群众恐慌。
四、结语
在关注传统的新闻媒体舆论场之外,我们也要关注民间舆论场。因为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其碎片化和趋利的特点使事件在短时间内具有了强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因而政府在处理此类公共安全危机的过程中应该首先建立一种预警机制,关注危害公共安全的事件,提高对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的预警能力,避免危机的形成,一旦形成也能迅速作出反应,保证信息公开透明化,第一时间消除公众恐慌。其次,政府也要注意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引导网络舆论,利用视频、论坛等媒介进行互动,安抚公众情绪,特别是尽可能让网络媒体发挥作用,在危机发生后,及时安抚公众情绪,削弱对社会以及公众的伤害。[2]也可制作网络专题,利用新媒体传播的速度优势帮助公众了解事件过程,从而消除网络流言所造成的危机传播过程中的二次伤害。
综上所述,政府在应对公共安全危机时,一方面自身应加强预警,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媒体的特性统筹两个舆论场。但如何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还需要不断探索研究,希望本文对“山东疫苗案”的分析,能给政府解决公共安全领域的危机带来启示。
参考文献:
[1] 姜诚.浅析政府危机传播模式——以上海“11·15”特大火灾中的政府危机处理为例[J].新闻世界,2011(8):312-313.
[2] 邹欣媛.新媒体环境下政府的危机传播模式探析[J].新闻世界,2010(5):118-119.
作者简介:魏乔波(1993—),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