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你有“自然缺失症”吗?
2020-09-10
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有一本畅销书译作《林间最后的小孩》。在这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作品中,他对“自然缺失症”做出阐释,描述了在电子产品环境下成长的一代人,在生活中与自然之间,有着令人惊异的断裂。
也许我们还会从儿时的作文中读到夏令营的经历是多么得美好,然而我们却很难重新感受躺在广袤的星空下,伴着昆虫的低鸣和林间的微风,真正安然睡去的那一种灵魂的荡涤。我们离开自然太久,久到失去了与它亲近的本能。
让飞翔的精灵带你走进自然
雅克贝努在《鸟类的迁徙》中说:“候鸟的来临就像一个承诺。因它们每年回来的时间非常准确,而且每年都是同一群,等待它们的心情就像等待一群非常熟悉的老朋友,这是一种别样的期待。”
何全志,媒体记者,同时也是候鸟导赏员,自然的记录者,他是过世的苏州市科技学院生物系教授赵肯堂的学生。赵肯堂教授生前曾撰写《苏州野生动物资源》一书。受导师影响,何全志爱上了观察候鸟,并拍摄和记录这些鸟群。
何全志告诉记者,“苏州是鸟类从西伯利亚到澳大利亚迁徙路线的中转站,过境的鸟类比较多。这些候鸟会在苏州的湿地、公园、滩涂休息,并且补充食物。”其中一些候鸟就停留在此越冬,另一些停留一段时间后会继续向南或向北飞行。苏州水资源丰盛,对环境,对候鸟都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据何全志介绍,如今他在苏州观测记录到鸟类已有350种左右。两年前在苏州工业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举办的野鸟图片展览,他也提供了许多的参展作品,一幅幅精彩的图片记录了苏州鸟儿们的千姿百态。
自然,在何全志看来,并不是简单的绿意盎然。他说,记得读书的时候,赵肯堂老师曾和他们说过,苏州的湿地,绿化很多,苏州这个城市本身就像一个大园林,色香味俱全。健康的城市,应该是有昆虫,有鸟类,有蛙类,甚至蛇类,有完整的生物链。
近年来,苏州按照完整生物链建成的公园,越来越多。只是,很多地方还是鲜为人知。因为经常与自然打交道,与鸟类打交道,何全志对苏州几乎所有的公园都了然于心:园区有白鹭园、独墅湖生态公园、东沙湖生态园等;吴江有太湖国家湿地公园、苏州湾体育公园; 昆山有巴城生态湿地公园;吴中有天鹅湖公园;相城有漕湖湿地公园……
“这些公园都是经常有鸟儿经过的地方,如果你也对鸟类有兴趣,那就来这些公园看看吧。这些公园方便了都市人就近走进自然。走进自然,不一定要踏遍千山万水,不远万里,家门口就有自然,就在身边,你只需要带着一个欣赏的眼光去发现,用心去观察,去体会。”何全志说。
梦里有星光,夏夜有仙子
对萤火虫环保志愿者郑羽晨来说,萤火虫是种与她羁绊很深的生物。
在郑羽晨的童年印记中,有着非常深刻的一幕:那是小学一年级的暑假,她跟着爸爸妈妈去到三山岛的二伯家里玩耍。夜深时候,她和堂哥在寂静的湖岸边看到了生平最奇妙的一瞬:靠湖的一棵樹上萤火虫成群结队,忽闪着翅膀,发出悠悠的黄绿光,树木在它们的掩映下,瞬间变得迷离生动起来,好似一棵圣诞树。
头顶的星空,和萤火虫群相互辉映,那景象别提有多美了。从此以后,每一年的夏天,郑羽晨最期待的事情就是来三山岛寻找萤火虫。“萤火虫闪烁的频率,便是它们求偶的信号。只要照着这个频率打手电筒,不多时这些仙子一般的生物就会被引诱过来。拿着玻璃瓶子罩住,在瓶口扎个洞,萤火虫的微光是每个夏夜陪我入睡的神器。这是我童年最美好的记忆,也是后来的岁月里,我对萤火虫一直深深喜爱的缘由。”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越来越严重的光污染给萤火虫的交配繁衍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性。萤火虫的种群正在受到严重的威胁。原来密布着萤火虫的三山岛,现在几乎也看不到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会永远消失。” 所以郑羽晨加入了萤火虫环保志愿者的队伍,“我感觉我能做的事情微乎其微,只希望有人愿意像我一样,能做一点就做一点,能多支持就多支持。对生态保护这件事来说,我们就像萤火虫一样。”
与很多的90后不同,郑羽晨喜欢老庄。“庄子思想中包含着生态文明和生态环境的伦理智慧,其中人和自然‘法道自然’的和谐观念,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尊重生命平等的价值观,这些思想都和现代生态文明理念有着极其衔接的现实性,现代文明对环境所做的‘恶’是可以被感受到的,这也是我立志投身生态保护的重要原因。”
在业余的时间里,郑羽晨和志愿者团队会在苏州各个社区组织开展公益环保小课堂。“萤火虫是环境的指示生物,萤火虫多则标志着环境洁净,反之则表示环境已经遭受污染或者破坏。保护环境才能保护萤火虫,反过来说,保护萤火虫其实就是在保护环境。保护萤火虫可以从身边做起。比如节约一度电,可以减少新的水电站、火电站的建立,由此便可以保护萤火虫栖息的河流。少用或者不用一次性的筷子,可以保护一片萤火虫生活的森林。在森林里面捡垃圾也可以保护萤火虫的栖息地,保护萤火虫。”
在郑羽晨看来,环保事业是终生的,在选择就业时,郑羽晨也努力往环保方面靠,如今她就职于苏州一家清洁能源的科技企业。她表示,萤火虫所带给自己的信念,她会坚守下去。
水泥森林里亦有秘密花园
常年游走在这水泥森林中,久而久之,会渐渐忘了最初从自然而来的本心。一座座钢筋混泥土的结构,反而成为了把自己禁锢的囚笼。家始终是我们最温馨的港湾,虽说不是人人家都有花园别墅大草坪,但我们一样可以在这小小的港湾里安置一座自己的专属花园,回归自然。
走进秦诗的家,你一定会被那花园一般的阳台所吸引。
到底是从哪一刻开始想要种花的呢?
秦诗是一名幼儿园教师,她告诉记者,参加工作后,自己和很多人一样,奔波在单位和家之间,而当时家里阳台唯一的功能就是晾晾衣服,晒晒被子。然而,在看过了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后,她认为,生活不应该只有眼前的苟且,要在可行的范围内寻找诗和远方。
秦诗记得某一年的暑假,她和丈夫出国旅游,从欧洲的某个小镇路过,看到家家户户的院子里满是鲜花。“那是一个清晨,我们看见一对老人坐在花草掩映的院子里吃着早餐,看着报纸。一刹那,好像一只蝴蝶坠落在一颗年轻的心上,它翅膀抖动,像在给心脏挠痒痒,这样的生活便是令我心之向往的诗和远方。”
回国后,秦诗去看望住在柳巷的爷爷,爷爷年纪很大,腿脚不便,但她看到爷爷正在他自己那不大的院子里,快乐地折腾着他的植物宝贝,满眼全是迎接花开的喜悦,那种和自然亲近的幸福深深地感染着她。
忽然之间,秦诗便再也按捺不住蠢蠢欲动的心。对于自然的喜好原本与生俱来,只要一个恰当的时机轻触开关,便一发不可收拾。
说干就干,第二天秦诗便清理了一切杂物和闲置不用的物品,把阳台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开始增加起夜来香、白晶菊、薄荷、月季、三色堇、绣球花等植物,有些是花店里买的,有些是爷爷送的,有些是从朋友那移植过来的。
“现在就连家里买菜剩下的一颗洋葱 ,我都不会扔掉 ,把它废物利用,经过水培发芽后就移栽在了营养土里,没想到现在反而开出了常绿的葱花。也让原来死气沉沉的阳台一角,缀满绿意,起死回生般有了生命的气息。”
平时上班,秦诗也没太多的时间打理,但到了周末她就化身成辛勤的园丁。她养的植物,在她的精心呵护下长得很茂盛,一派生机。秦诗还特别喜欢爬蔓的植物,枝枝叶叶,互相拉扯、牵绊,有无限延伸的可能,让人心底无端生出温暖和感动。
自从阳台变成了花园,秦诗在阳台上待的时间就多了起来,这里成了她休憩的小花园。周末午后,阳光明媚,光投在花影上,斑斑驳驳,内心倏然变得柔软宁静。夕阳西下,城市忙忙碌碌,余暉照映在写字楼的玻璃幕墙上。阳台更是欣赏这风景绝佳的地方,仿佛置身事外,又好像影映其中,夜幕降临,远处是写字楼里还未熄灭的星光斑斓,这个空中小花园便是这片水泥森林里的一片世外桃源。
遇到节假日,阳台里就更丰富、更热闹了一些。三色的碧冬茄 、粉色的月季、白色的白晶菊,似乎将所有的阳光都集聚拢到这小小的空间里,幸福和喜悦盈满心怀。
秦诗也在自己的心里建造了一座美丽的花园,四季常青,百花争艳,人生永远都是春天。她说:“我认为这是一种生活态度,也许可以让我们产生一种希望,我希望我对自然的态度,也可以影响我班上的孩子们,这些在城市丛林中出生并长大的孩子们,也可以去留意每一朵花、每一只鸟,将自然与自身融为一体,感受绿色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