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田间地头的新型农民潮

2020-09-10向煜

现代苏州 2020年20期
关键词:卫东大闸蟹农庄

向煜

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滴汗入土苦作甜”是传统农民的真实写照。迈入新世纪以来,一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力争2022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苏州,农业生产早已不是传统观念中“种种养养”那么简单。在大路货的农产品之外,消费者对精品的追求愈加明显。落实到农产品上,就是对绿色、有机、无公害的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

如何满足这些要求呢?这就对农民提出了新的要求——光会种地不行,还要有知识、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我们将这样的农业人才称为“新型职业农民”。为了满足苏州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要求,苏州市农业农村局也是加快了苏州市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打造,经过几年努力,截至目前,苏州全市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4488名,认定2820名,并且在多方努力下,这一数字正在稳步增加中。

本期我们采访了4位在各自领域都具有代表性的新型职业农民,通过他们的表述,我们来一起来探究下,新型职业农民是什么?“新”在何处?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又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徐卫东 与葡萄对话了大半辈子的牛人

在过去30余年的时间里,张家港神园葡萄创始人徐卫东,一直在与葡萄打交道,还被亲切的称为“葡萄王子”“民间最牛葡萄育种专家”。1981年,他开始接触葡萄种植,从最早的一个人、两亩地开始“折腾”,到如今在张家港拥有750亩地,种植的品种和品系超过2000个,并写下了几十万字的种植笔记,徐卫东从一位最普通的农民,自学成才成为了技术专家,着实令人佩服。

做民间最牛育种专家

上个世纪80年代,徐卫东在张家港2.2亩的土地上,种下了自己的“葡萄梦”。那时候的他,或许不会考虑,未来自己与葡萄的缘分将会是一辈子。

谈起最初创业经历,他感慨万千。“那时候缺乏经验,又碰上梅雨季节,连续下了好几天的大雨,种植的葡萄烂掉了80%,损失非常惨重。”面对突如其來的挫折,他没有气馁,而是通过一年两次结果技术,让葡萄二次发芽并重新开花结果。“不仅弥补了之前的损失,最后收入还增加了20%。”

正是这次经历,让徐卫东认识到了,农业种植如果只是根据经验、靠天吃饭,不确定因素太多,所以他开始抛弃传统种植模式,不断学习、请教专家,开启了钻研葡萄种植技术之路。

如果说,此前种葡萄、卖葡萄就是徐卫东的“葡萄梦”,那么,1993年一个偶尔的机会,这个梦想发生了奇妙的变化,随之改变的还有他的“葡萄之路”。那年在外地出差的他,在一家超市看见了一种美国进口的葡萄,每斤的售价居然达到了88元,而那时候他种植的葡萄售价仅1.8元,如此巨大的差距给徐卫东带去了不小的冲击,并下定决定,要在自家的土地上种出优质葡萄。

引进新品种是必要的,他确实也成功了,比如如今家喻户晓的“夏黑”,就是他在1999年从日本引进的新品种,并在2003年首次发表文章以及命名推广,所以他也被称为中国的“夏黑之父”。

“夏黑再受欢迎,那也是人家的品种,我只是起到一个推广作用。”不甘心只是做“传播者”的他,加强与科研机构联系,并阅读大量资料,开始尝试培育自家的品种,走上葡萄杂交育种之路。

现在,徐卫东成功育种、并通过相关机构认定的葡萄品种达到了28种,其中有一款“黑美人”更是成为了唯一一款在日本售卖的中国葡萄品种。

要与时俱进做农业

20余年的育种经验,让徐卫东对葡萄园里每颗葡萄的品类、系列、味道了如指掌,哪怕是同一品类极细微的差别,他也能丝毫不差的分辨出来。此前中央电视台《超级新农人》节目中,他就接受了一项挑战——节目组从果园里随机选择五种不同葡萄,利用榨汁机打成葡萄汁,让他蒙眼品尝后报出每一种的名字。这样的挑战,再好吃的吃货可能都觉得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与葡萄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他,却真的准确无误地说出了所有葡萄的名字,惊讶了整个节目组。虽然这只是一个带有趣味性的挑战,但透过挑战,我们看到的是他30多年来扎根葡萄园内的奉献和坚守 。

回忆起这些年走过的路,他强调,农业种植不能轻易放弃,也不能无谓坚持,要讲究方式、方法,要懂得与时俱进。“比如,最早我们只要把生产解决了,就会有市场,但现在完全不同。除了懂种植外,也需要懂管理、懂营销,我们需要找对种植方向,从消费端走入生产端,而不是埋头苦干。”

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理解,他在采访时也坦言,就是要勇于学习新知识,要勇于打破常规,不能抱着旧模式继续去进行农业生产,“职业”二字则代表,现代农业生产是需要专业技能和经验积累的。“既要不断更新理念,又要不断学习职业技能,才能在竞争中不被淘汰。”

张静怡  成就自己的绿色农业梦

“以前,觉得农民就是种田,现在农民更是一份职业,身份转变了,责任也更重了。我们不仅要种好田,更要为百姓种出高品质的果蔬,才算得上称职的‘农民’。”从普通职员迈上田间,从毫无农业知识到经营200亩果蔬种植基地,苏州福家农庄创始人张静怡,对“新型职业农民”这六个字给自己带来的改变感受颇深。

初衷是想让大家吃上绿色果蔬

2010年以前,张静怡是穿着高跟鞋出入写字楼的职员,日子过得平凡安稳。“突然有段时间,发现自己和身边人都为了购买放心蔬菜而苦恼,就萌生了投身农业的想法。当初没有什么伟大的愿景,只是想让自己和家人、朋友能吃上健康、安全的高品质蔬菜。”

说干就干。张静怡放弃了优越的城市生活,跑去相城区渭塘镇承包了110亩农田,当起了农民。初期,她也曾面临因农业知识匮乏而带来的困难,“刚开始的两年,我们都是亏损的,但既然下定决心,就不能轻易放弃。”于是,她着手学习大量农业知识,请教前辈、专家,一门心思要把这110亩田种好。

每日奔波于一亩亩农田上的她,边干边学,经过四年努力,终于把蔬菜种植基地做起来了,并在2014年成立了苏州福家农庄,种植面积也逐渐扩大到了200亩。“目前,农庄一年种植的蔬果种类超过50种,其中迷你南瓜、小番茄、小黄瓜等特色品种都特别受欢迎,每到成熟的季节都会有很多客户来预订,有的还会整棚整棚地‘承包’。”她告诉记者,农庄的果蔬产量早已从当初仅供给周边居民到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人民币,对外销售超1800吨蔬菜。

这样的数字,是对张静怡10年坚守最好的认可和回报。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面对部分医护人员白天忙于工作,半夜还需要在网上抢购蔬菜的情况,张静怡毫不犹豫决定开展“一元蔬菜”活动。“每斤蔬菜就卖一元,十斤一份,专供给战‘疫’一线基层工作人员及医护工作者。”同时,她还将爱心蔬菜运至各大社区,从年初二至4月底,福家农庄为居民提供了超20万斤的爱心蔬菜。

“历经疫情,让我对‘菜篮子民生工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她直言,以往她认为,种出绿色、生态的果蔬,让大家吃得健康点就可以了,但疫情突袭,让她明白,特殊时期自己有地、有菜,并可以把控好品质,实在太重要了。“这更加坚定了我要继续深耕在农田上的决心。”

现代农业,更是一场脑力劳动

张静怡同样历过非常挫败的时候。2013年,她看到很多人种植芹菜,也跟着种了起来。等到成熟后,发现根本卖不出去,田里的10万斤芹菜最后基本都销毁了。“春天播种前,觉得芹菜很受欢迎,但没有考虑等到收割的季节,市场是否还有这么多的需求。”

这个事件,让她意识到,果蔬的种植不可以盲目,“现代农业,体力付出外,更是一场脑力劳动。”特别是当有了良好的种植规模和一定基础后,她考虑将福家农庄带入一个新的发展新阶段——农产品批量化销售提上日程。“割菜、择菜、装袋、称重……每天凌晨3点到5点,都是我们最忙碌的时候。”她介绍,目前福家农庄有15辆配送车,每天早上都会将收割的新鲜果蔬配送到苏州各处。

经营好农庄,商业模式是一方面,种植技术和环境的稳步提升同样是关键。张静怡表示,目前整个农庄80%的作业由机器完成,配有检测室和智能化控制设备,对土壤、水质进行实时监控及把控,同时农庄还“入网”了江苏省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全方位守护“福家”出品的蔬果品质。

“农业种植,品质一定是第一位的,我们要做大做强,就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品牌信誉度。”在张静怡的努力下,她的“福运家”在2018年获得了苏州市名牌产品,近两年更是获得了苏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苏州市菜篮子工程基地、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相城区现代农业项目基地、江苏现代农业(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苏州(蔬菜)推广示范基地等多项荣誉。

发展好自身农庄外,她还邀请失地农民来福家农庄务工,让他们的农业技能有地方施展。另一方面,她带动周边有地农户共同发展,销不出去的农产品她帮忙找销路,形成渭塘农产品生产供应“合作链”,带着大家一起奔向更好的生活。

胥爱礼

稻鸭共养,生态种养新路子

1997年,胥爱礼从上海来到苏州,定居在吴江平望镇,开始了水稻种植。“刚开始就承包了100亩农田,什么也不懂,就是跟着种植。”他说,以前觉得做生意难且苦,当了农民发现,更累更苦。

嘴上说着苦,但慢慢他对种植水稻也产生了感情,并创办了“胥老三家庭农场”,种植的农田也从最初的100亩增加到了1000多亩。同时,经过二十多年的拼搏,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胥老三”绿色大米品牌,如今他生产的大米,在苏州及周边地区供不应求。

稻田边的“鸭司令”

“快,集合!”胥爱礼喊出这三个字的时候,瞬间一群鸭子涌向了他。

鸭子为什么这么听他话?

他告诉记者,主要就是长期生活在一起,对他的声音特别敏感,同时建立了感情,并形成了习惯。

不懂水稻种植的人,可能会疑惑,胥爱礼明明是种植水稻的,为什么要跟鸭子生活在一起。這就要从他采取的“稻鸭共作”科学综合种养模式开始说起了。

每年6月中旬,水稻插完秧后的清晨,胥老三家庭农场都有响起鸭哨声,在他的“招呼”下,3500多只鸭子排着队走入了稻田中,开始了自己的“工作”——觅食。

他向记者介绍,把鸭子放养到到田里,可以吃掉害虫、杂草,鸭粪又是天然肥料,自从采取了“稻鸭共作”模式,水稻长势好了,品质也更高了。由于农场的田不是连在一块的,所以胥爱礼还需要对鸭子进行训练。“今天在这块,明天要到那块,一般情况哪边草多了,我往哪里一站,鸭子就会马上聚过来,这个地方草就没有了。”

“一般秧苗在田里扎稳了根,就可以开始放养雏鸭。要注意的是,考虑到生态平衡问题,鸭子放养密度最好保持在每亩十多只。”等到了9月底,稻子抽了穗,鸭子也长大了,防止它们啄食稻穗,他就会把鸭子养到别处。

他直言,通过“稻鸭共养”生产出的稻米更生态、有机,价格可以卖得比普通大米高一些。“这种模式下养殖的鸭子也更生态,销售很紧俏,稻米加上鸭子,可以说大大提高了农场的效益。”

农业生产要顺应时代发展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胥爱礼向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捐赠了6000斤稻鸭共作的大米。“那段时间每天看到报道,冲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太辛苦了,看到人家都在捐款捐物,想到我还有些自家种的大米,就送去了医院,也算尽了一点微薄之力。”胥爱礼表示,每年政府对胥老三农场的支持力度都很大,他就想着关键时刻自己也应该为社会做点贡献。

从事粮食生产20多年,他经历了最初“纯人工”种植水稻,到2000年左右,收割机出现,再到如今插秧机、植保机、无人机等一应俱全的过程。“全部人力种植的时候,是真的很辛苦,插秧、除草、收割……每个步骤都要弯腰进行,常常一天下来,腰都直不起来。”他坦言,后来农机开始普及,农民的双手、双脚慢慢解放出来,人感觉轻松多了。再到现在,依靠科技力量,不仅人轻松了,种植也可以更加科学、精准,稻田上产出稻米也就更生态、绿色、有机。

2019年,胥老三家庭农场还被评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代表了农场具备家庭经营、规模适度、技术先进、运营平稳、质量安全、绿色生态的条件。

发展越来越好的背后,是胥爱礼多年来对水稻种植全身心的投入。“我始终坚持,农业生产要顺应时代发展,现代的农民要改变原有种植观念,不断吸收新知识,学习新技能,改善农场环境,提高种植和销售水准,才能为大家产出更优质的农产品。同时,我们也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才能在激烈竞争中保持优势。”

常建华

达人的“养蟹经”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赋能,大闸蟹的养殖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蟹农,昆山巴城的养蟹达人常建华感受尤其深刻。他说,从2001年开始养大闸蟹,至今20年,他深切感受到了科技日新月异为养殖行业带来的新气象。“这些年,我是受益者,同样的,随着时代变化,我也将新的观念、技术融入到大闸蟹养殖中,希望为擦亮阳澄湖大闸蟹的金字招牌贡献自己的力量。”

所谓绝活,不过是熟能生巧

在与大闸蟹打了20年交道的常建华练就了“一手称”的绝迹——不用秤盘,只要把螃蟹拿在手里掂量掂量,就知道它到底几斤几两。前不久中央电视台《超级新农人》节目上,他就给全国观众表演了这个技能。

160克、170克,130克……节目中,常建华用手掂量出的大闸蟹重量,与电子秤显示的重量几乎没有差别。他告诉记者,自己徒手称蟹的误差不会超过5克。

不要以为大闸蟹可以看大小掂量重量,其实难度很大,因为有的大闸蟹你看着大,但是里面的肉未必多,这也就给“徒手称重”增加了难度。而常建华之所以能够掌握这样的“绝技”,归功于常年经验积累练就的火眼金睛和一双妙手。“每年大闸蟹上市的季节,我们都要经过自己的挑选,把优质的阳澄湖大闸蟹提供给消费者。20年,经我手的螃蟹有上百万,每一只都需要掂量,所以所谓的‘绝技’应该就是熟能生巧。”

“一手称”或许能算他常年养蟹的“附加技能”,但我们透过这一“绝技”,可以看到这位养蟹达人,这么多年来,对养殖大闸蟹的全身心投入。

想法跟着时代走

20年,昆山巴城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他自己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蟹农,慢慢建立起阳澄湖大闸蟹知名品牌“常氏蟹业”,这一路,常建华走得既艰辛,又踏实。

回顾养蟹之路,常建华回忆说,自己是2001年回到家乡巴城,开始跟随家乡的养殖户们学习养螃蟹的。“说是学习,实际上就是有样学样,别人养500只,我也养500只,至于能有多少产值,完全‘靠天吃饭’。”

他说,那时候自己一点经验都没有,水质没办法检测,更没法进行调控。“所以当水质发生变化后,就会造成螃蟹的大量死亡。记得有一年,我养的大闸蟹几乎颗粒无收,损失非常大。”后来,时代变迁,越来越多的科技被应用于农业,改变了农民种植、养殖只能“聽天由命”的状况。

“现在通过政府搭建的农业智能信息管理平台,我们实现了智能化生产,养殖规模、养殖效益都有了很大提升。”以他为例,从最开始的500只螃蟹到如今年产大闸蟹10万只,养殖规模足足翻了200倍。“更准确的天气预报、大数据助力,这些现代科技手段应用于农业后,为我们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他强调,作为现代农民,绝不能故步自封,一直守着传统理念去对待农业生产。“所谓‘新型职业农民’,重点就是‘新’字,我们要学会借助科技力量,改变固有理念,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增加产能、提升品质,让我们出品的大闸蟹,可以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猜你喜欢

卫东大闸蟹农庄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雍和宫》
我的发现
大闸蟹成美国“通缉犯”
农庄
大闸蟹
玉米人农庄
农庄里的羊圈
种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