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较的过程中寻美
2020-09-10刘建国
刘建国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两年后所作,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在讲解该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式欣赏作品,感受作品的美。
一、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意象美
袁行霈先生曾指出:“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鉴赏该词时,应该带领他们充分挖掘作品中的意象,了解其特征及组合方式,让他们感受作品的美。
上阕“乱石”三句为集中描写景物的部分。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可以展示苏轼同一时期创作的《赤壁赋》,引导他们将其与该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两篇作品同样创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创作时间间隔较近,同样是写赤壁风光,但选取的意象截然不同。作者在《赤壁赋》中选择以澄净清明的江上月色入文,“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生动传神地描写了江面的静态美景;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则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為何两篇作品的风格会有这样大的差异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选取的意象与抒发的情感存在着怎样的联系?《赤壁赋》里澄静江面上一片白茫茫的雾气,在浩瀚的天宇下,在皎洁的月色中,万籁俱寂,苏轼观照自然,静思人生,这是一种能让人心游万仞的环境。苏轼的心情从月夜泛舟的舒畅,到听箫声怀古的悲咽,之后在江上清风、水中明月的浸润下,悟出了“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的道理。与之相比,《念奴娇·赤壁怀古》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瞬间将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的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从意象的组合方式来思考。《赤壁赋》集中写江景,展现了一个沉静柔美的艺术境界,正如作者闲适洒脱的心境;《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景物描写则采用了远近结合、俯仰结合的形式,乱石高低错落,层叠相杂,就如词人的情绪波动起伏。
二、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情感美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上阕写景,为下阕英雄人物的出场作铺垫。锦绣山河,人杰地灵,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是人才辈出的时代。苏轼兀立江岸,凭吊胜地古迹,心潮起伏。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下阕循词酌句,感受该词的情感美。
为培养学生的解读能力,帮助他们养成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好习惯,教师可以再次展示《赤壁赋》,引导学生比较阅读。针对下阕出场的“周瑜”,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作者为什么在《赤壁赋》中写了曹操,而在此处却写周瑜呢?”我们可以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稍加点拨:曹操与周瑜同为三国时期著名的英雄人物,苏轼在《赤壁赋》中谈及曹操,是在为“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蓄势,突出“人生短暂,自然永恒”的主题。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周瑜的功绩,目的是将其与自己的人生境遇形成对比,流露对周瑜年轻有为、丰姿潇洒的艳羡之情,抒发自己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以及韶华不再的伤感。况且,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是战败方,考虑到《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主题,曹操的人物形象及相关情节是不能出现在词中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仕途坎坷,词人顿觉光阴如箭,可是他又意识到人生短暂,不如洒脱一些,对月饮酒,举杯高歌。“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一种豁达,也是一种解脱。词人的情感于热闹中归于沉寂,于愤激中归于自省,于浪漫激情中重新回归理智,这是一种情感美、智慧美。
总之,古诗词教学本身就是引导学生寻找美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美,让他们受到文字的浸润、情感的熏陶、智慧的启迪。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