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蒋维科:风起园区,苏相蓄势待发

2020-09-10王娇蓉

现代苏州 2020年24期
关键词:园区规划空间

王娇蓉

2020年4月,苏州工业园区苏相合作区正式揭牌,意味着苏州工业園区与相城区携手打造的苏相合作区进入实体化运作,苏州首次尝试的“市内飞地”发展形式也蓄势待发。

记者采访了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苏州分院院长蒋维科,他从2005年开始便参与园区各类规划编制工作,目前也参与苏相合作区控规相关工作,对于苏相合作区这种新发展模式,他有着诸多展望和建议。

大局为纲,打破行政局限

蒋维科认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国家正以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重大区域战略为引领,促进区域间相互融通补充。

如何打破行政壁垒,找到区域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是各级政府一直在聚焦思考的问题。江苏从2006年就开始试行南北共建园区,以往,工业园区的对外合作,如苏宿工业园区等,还只局限在某一领域。新时期苏相合作区正积极探索“经济区、行政区适度分离,建立互利共赢的税收分享机制”,以“市内飞地”形式促进市域一体化发展,推动苏相合作区后发崛起。对于苏州,这也是对存量转型发展阶段的积极探索。

苏相合作,打破经验桎梏

作为工业园区全面主导、相城区全面推进的“市内飞地”新典范,苏相合作区将延续园区亲商、高效、务实的政府管理作风和具有前瞻性的城市规划;同时破解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的空间瓶颈,为园区产业开辟新空间,一些符合苏相合作区发展方向的园区产业也将被导入进去。

对于未来发展,蒋维科认为,当今城市发展的逻辑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苏相合作区的规划绝不是对园区经验的生搬硬套,而是对园区经验的借鉴和对园区遗憾的弥补。

他认为,苏相合作区在进行国土空间规划时,要换位到90后甚至00后的思维模式。比起良好的居住、教育、商业等物质层面配套,新一代的高端人才可能还需要一个充满活力的想象与个性化空间,规划能否满足他们居、业、娱等多元化的需求,甚至能否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工作热情,都可能成为他们选择在此工作定居的决定性因素。一旦区域具备了这些特质,人才又将带来相应的产业反哺区域发展,这就是新的人、城、业的关系。

因此在规划时,核心还是 “以人为本”,在土地空间有限的情况下,苏相合作区希望发展哪些产业?这些产业的从业人员有什么特点?如何使苏相合作区在未来发展中对此类高端人才形成持续吸引力?这些都是规划出发的源点。

打破局限,创造苏相新路

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他对苏相合作区国土空间规划提出了几点建议:

第一、关注生态文明。未来的城市,跟人们对以往城市的认知是不一样的。比如云集了风投、创意和互联网公司的杭州梦想小镇,小镇内特意保留了一块水稻田,风吹麦浪时,人们走出办公室,挽起裤腿下田收割麦穗。这种依托生态环境,且能参与互动的价值空间,相比高楼大厦更能激发人才的创意和热情。

苏相合作区目前仍然保留了一些的原汁原味的农田、农村,如何对其进行创新性保护与利用,是苏相合作区大有文章可做的命题。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打造现代化诗意人居与乐业空间,是规划中应当考虑的问题。

保护生态资源、发展都市农业,不仅迎合了苏相合作区向更宜居、更集约、更智慧方向发展的目标,也更能满足高端从业人员在紧张的工作节奏中,徜徉在田园都市的休闲游憩需求。

第二、预留充足弹性。未来城市的发展将更加多元,更具不确定性,除了将充足的地下空间开发建设考虑到规划之中来,还应该为未来的交通建设和可能需要的产业及社会事业等留下土地空间,保证苏相合作区在国土空间有限的条件下,为未来的长远发展预留充足潜力空间。

第三、发挥区位优势。从长三角一体化和苏锡融合的发展视角去看,苏相合作区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是苏锡之间难得的城市绿肺。可以借助高铁新城、无锡硕放机场等,放大其交通优势,辅以自身的轨道等公共交通,实现市域通达;结合无锡高新区的高精尖产业资源,找到苏相自身的产业门类细分;联合荡口古镇的旅游和漕湖生态资源,进行农体旅一体化发展,打造都市区近郊的田园综合体。

对于苏相合作区的未来,见证了工业园区十几年发展历程的蒋维科表示十分期待。这次全新的尝试注定将延续园区的魅力和园区的辉煌,也注定会在碰撞下创造很多全新的产物。

在园区管委会和相城区政府合作的过程中,可能会碰到一些新的问题和需要磨合的情况,但是他认为只要立足于长三角一体化的格局下,把眼光放在长远发展的进程中,保持更高层面的大局观,勇于尝试勇于担当,一定可以创造一个“比园区更像园区”的新典范。

猜你喜欢

园区规划空间
整合后开发区(园区)名单“3+17”
待疫散云开,来园区赴一场春的修行
河北邯郸拥有现代农业园区167个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