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音乐人这条路要准备好“两颗心”
2020-09-10郑雪
郑雪
成都,历来有“音乐之都”的美誉。近年来,每年在成都举办的大大小小的音乐节、音乐会、音乐汇演、演唱会、音乐剧可达上千场次。去年,随着成都城市音乐厅的落成,成都的音乐剧场设施之齐全、数量之多在中国西部迈入前列,同时拥有四川交响乐团、四川音乐学院交响乐团等六个交响乐团,这在全国的一线城市里也是少见的。成都还活跃着一大批专业或民间的音乐人,这支力量在中国的乐坛也不容小觑。音乐产业的高速发展、音乐人的影响力日渐突出,在这样的成绩背后,总有一群人在默默地付出,默默地坚守。他们的存在与歌手、明星不同,需要经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磨砺,才能拥有现在的成就。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职业音乐人。
职业音乐人,是指把音乐作为职业的从业人员,基本上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从事音乐表演及演奏并具备一定创作能力的歌手及乐手,另一种是能够独立创作、制作、演奏,具有演唱能力(如词曲创作、编曲、配器、配乐、录音合成、母带处理、组织演出等)的从业人员,并以创作制作音乐为生的音乐人,这种称为职业音乐制作人。大多数人更称其为幕后英雄,或者是“为歌手做嫁衣”的人。作为职业音乐人,首先他们在音乐专业、音乐知识方面有一定积累,擅长各类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音乐创作和制作;其次具备一定的电脑数字音乐技术,无论是音乐编配、数字音频制作、音响系统连接与配置,或是现场音控调整制作等,并能把握好音乐制作的艺术特征。对于职业音乐人来说,最难掌握的是音乐的创作编曲、配器、录音等后期制作能力的要求。对于作曲、配器、曲式、和声、节奏、音准必须精准把握,且熟知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曲风、不同乐器形成的不同艺术风格和流派。刘党庆就是成都无数职业音乐制作人中的一个,从1995年至今,刘党庆在音乐道路上走得踏实而坚定,在成都这片音乐土地上留下自己的独特音符。
刘党庆,一名流行音乐界资深的音乐人,集歌手、作词、作曲、编曲、录音混音、现场音响设计及操作等多重身份于一身。他出生于重庆,成长在重庆,经历过“北漂”“沪漂”,如今生活在成都。因此,在刘党庆的身上有四川人的聪明,重庆人的耿直,“北漂”“沪漂”一族的诗意,这是多地地域文化在刘党庆身上留下的烙印。音乐不是他从小的擅长,却是他的一生所爱。他是国内最早一批的流行歌手,经历了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至今的全过程。当所有人挤破脑袋想要一夜爆红时,他却放弃了歌唱的梦想,甘愿做别人音乐道路上的助力者,成为一名舞台背后的音乐制作人。
作为中国最早一批流行音乐人,二十多年来他虽然扎根在蓉城,但目光却越过四川盆地,走向世界,投向更广阔的艺术世界,他希望能在中国的乐坛上留下自己的印迹。
二十多年来,他为全国各地无数大中小城市创作过作品;他培养了很多有实力的青年歌手。二十多年来,他的作品多到自己都数不过来。时至今日,他成为了四川流行音乐界的一名代表性人物。
作为一名职业音乐制作人,刘党庆认为流行音乐拥有极大的包容性,不同的艺术风格、不同的演唱方式,都可以融入流行音樂的领域。作为流行音乐一定要有市场,要有群众基础,没有生命力的艺术不管是什么流派都是走不远的。他致力于创造一种大众喜欢、专家认可的音乐,他对自己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遇到机会,他总想自我超越,攀登一座座高峰。音乐世界群山巍峨,这山远比那山高,他的目光所及,总是更高的那一座。
流行音乐对于每个时代、每个人的定义不同,流行的渠道和方式不同,受众也会不一样。他不否认,作为一个独立音乐人,面临的最大危机就是不断改变的时代发展需求,还有审美截然不同的分众市场的挑战。他认为在当下,流行音乐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只要有人愿意为它买单,便是流行音乐。这时候的音乐抛弃了冗余、狭窄的专业标准,而是更靠近生活的本质:合乐而歌,歌为心声。脱离了人的心灵需要的音乐,就是枯死的、无用的音乐。他从来不忌讳自己的市场观念,并努力为这个观念而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音乐。但是同时,他又恪守一条铁律:流行音乐职业音乐人更需要有职业操守,更要为市场负责,为受众负责。走上独立音乐人这条路二十几载,他创作过大型音乐会、音乐剧、歌剧、舞蹈音乐、电影电视剧音乐等作品,也有无数的单曲。但刘党庆并未每一首歌都署上自己的名字,他说,对于我来讲,音乐制作就是服务行业,我就是一名音乐的服务员,服务好客户就是成功。正是这个最接地气的观念,让他的作品总是能得到受众的认可。
他非常喜欢学习,也善于学习。流行音乐界历来变动不拘,风格多样,听众口味更是难以捉摸,很多音乐人能立于潮头一时,风头过后却淹没人海,再也没有声音。但刘党庆却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屹立不倒,总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找到自己的位置,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来源于他的学习心。他总在机敏地捕捉时代的变化,并努力跟上这种变化。学习让他找到了这根定海神针。
另一个成功的基础,就是刘党庆的服务心。他对客户的负责、对艺术的高度负责,来源于这颗服务心。
这二十多年来正因为有坚持梦想的毅力,再加上这“两颗心”,让他在音乐道路上一帆风顺,并拥有今天的成就。他曾与谭维维、降央卓玛、廖昌永、陈红、德德玛、韩磊、周艳红、谭晶、刘嘉亮、阿龙正罡、“天仙妹妹”、光头李进、曹卉娟、容中尔甲等歌手合作过,并取得了他们的信任和肯定。他曾多次担任中央电视台“中国十大优秀城市音乐颁奖晚会”音乐创作制作,连续多年担任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部分节目的音乐创作制作人,曾连续担任“中国好声音”成都唱区、香港TVB内地歌手大赛总决赛、“红歌会”等众多大型音乐节目的评委。
有人这样评价:“他给在荆棘中前行的中国流行音乐人开辟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新道路,对四川音乐界以及中国流行音乐有极大贡献。”
发现生活中的音乐
笔者还记得,采访当日刘党庆穿着一件高领红色毛衣,外搭一件素色风衣,看起来温文尔雅,走路神采奕奕,脸上始终带着微笑,岁月似乎在他脸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只留下他对于这个世界的从容和温柔。若不知晓他,很难从他脸上看出他已在中国音乐界闯荡二十余年。刘党庆聊起自己音乐之路颇有感触,很快就打开了话匣子,他说,除了天赋和热爱,最重要的是要感谢自己一直带有“两颗心”,那就是“学习心”和“服务心”,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从小没有受过音乐教育,也没有良好的音乐环境熏陶,对于学习音乐,刘党庆认为他的音乐之路,是从发现生活中的音乐开始的。
从接触音乐到坚持走音乐之路,刘党庆一直在学习,一直在默默地坚持。从高中毕业自学吉他,到大学期间放弃体育专业转到音乐专业,再到参加歌手比赛,从重庆、成都、北京到上海,一路跌跌撞撞,成长不期而遇,不断成就更好的自己。
刘党庆出生在重庆师范大学的教师家庭,父亲是大学心理学老师,母亲是大学化学老师,从未接触过真正的音乐。小时候因为时代原因,父母被下放农村,刘党庆就在重师家属院的“过渡家庭”中长大。每周的过渡家庭不同,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的家庭喜欢打球跑步,有的喜欢听歌唱曲,有的喜欢写字画画。每次一有音乐传来,刘党庆都听得十分入迷,听一遍就能记住并且唱出来。如今刘党庆依然能清晰记得当时的情景,有时一些老师在讨论音乐时,刘党庆就在一旁静静听着,就这样刘党庆的音乐细胞被焕发出来。这段潜移默化的音乐旅程,在刘党庆高中时期被发现,并被更多人知道。
高中时期因偶然一次登台表演,意外发现自己唱歌还很受欢迎,从此开启了刘党庆的“校园演唱”之路,他开始参与学校的各种表演、重庆沙坪坝区上的演唱,那时的刘党庆已是校园内的“小名人”。但心性低调的刘党庆从不骄傲,觉得只是喜欢唱歌,想将自己的歌声分享给大家,缓解大家在工作、学习时的紧张心情。
三年沉淀,只因一份热爱
对于学习音乐,刘党庆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多钻研,多调整。高中毕业的那个暑假,刘党庆决定自学吉他,在父亲的陪同下到重庆市中心花了35.7元买了人生第一把“百花牌”吉他,在家自学了三个月,从学校唱到市上,从市上唱到省上,乃至全国各地去参加比赛。回想起那时,没有互联网,没有老师,甚至没有教材,只有一颗对音乐狂热的心。每天天不亮就开始练习,反复琢磨,从早练到晚。有时晚上睡觉都抱着吉他。刘党庆回忆起那时,觉得有趣又感慨。三个月之后,刘党庆便开始参加吉他弹唱比赛,先后在重庆、成都、广西等地多次参加吉他弹唱比赛,并且拿到不错的名次。也正因为这把吉他,让当时在四川小有名气的刘党庆被选参加1987年的四川台春节晚会,因独特的嗓音和开朗的性格,被观众称为“山城小费翔”。随后,以文艺干事身份进入了重庆某部队文工团,到全国各地去演出。此时的刘党庆,已经是受到无数追捧的歌手。但越是到大的舞台,越让热爱音乐的刘党庆觉得自己的能力还不够。年轻的刘党庆心中为自己定下了个小目标:成为更全能的歌手,要突破、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不能安于现状。
两年后,刘党庆参加了全国总工会职业大赛,荣获二等奖,也正式开启了刘党庆的“北漂”之旅,通过著名歌唱家王昆老师的推荐,以歌手身份考入了东方歌舞团。在东方歌舞团专业环境的学习和实践让刘党庆迅速成长起来。“半路出家”的他,用一周时间学会了简谱,半年时间自学五线谱、钢琴和声等音乐理论知识,尽量缩小自己与专业歌手的差距。从小对音响设备痴迷的他,也正是在东方歌舞团,认识了中国著名调音师何飚的父亲何老师,常常向何老师学习现场调音技巧。著名作曲家卞留念老师有一大堆音乐制作设备的房间也是他经常出入的地方,平时除了呆在东方歌舞团,基本上都在歌舞团外的录音棚里度过。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没有所谓的全能歌手,刘党庆常常在录音棚义务帮忙录歌,因此接触到了很多当时最新的音乐制作设备,还与很多音乐人进行交流。边做边学,学会沉淀和运用,也是刘党庆一直以来不变的信念。在录音棚泡棚,让刘党庆从一个音乐技术小白成为了能为自己音乐编曲、调音的音乐小能手,一遍遍地重录,一次次接触调音,踏实肯干是周围人给刘党庆的标签。学得多干得多,慢慢地开始学习作曲及编曲,《都市风景》《生命的季节》《冰点柔情》《我愿》等近百首歌曲便是此时创作制作的。那时的曲风更偏向年轻热血、充满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歌曲出来后拿给业内人士听,没想到获得了大家的认可,这让刘党庆创作信心大增。那个时代在国内,集创作、制作、演奏、演唱、录音合成于一身的全能歌手很少,而刘党庆算是具备了全能歌手的条件。也正是做职业歌手这段经历,让日后的刘党庆更加坚定自己做一个职业音乐人发展的方向。
歌手之路的“起”与“停”
经过三年的学习沉淀,刘党庆对于音乐制作更加了解。此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国内还没有签约歌手成熟的公司,刘党庆因一个偶然的机会签约了上海声像滚石唱片制作分公司,在这里结识了上海的安东和台湾的李宗盛等优秀的音乐制作人。基于自己对于演唱、作词、作曲、编曲等各方面都有经验,刚签约一个月便开始筹备第一张个人专辑。在筹备专辑时,李宗盛的一句话让刘党庆至今难忘,他说,要根据市场需求来定向创作。比如,港台的制作人在创作前通常会去做市场调查,数据分析,了解都市人们的生活状态,人们普遍想要听到的歌曲和音乐,为他们的心声代言。这句话至今对刘党庆的创作也影响颇深,适应市场及粉丝需求是流行音乐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因为当时的种种原因,刘党庆毅然决定放弃了做职业歌手的发展方向,选择到成都发展。
职业音乐人的25年坚守
刘党庆回到成都干起了音响工程师的工作,其中一项是制作卡拉OK音乐磁带,以及销售安装各大音乐场所需要的音响设备。那时从刘党庆这里制作的歌曲音乐子母带销往全国,刘党庆赚取了人生第一桶金。1997年刘党庆成立了成都第一家音乐录音制作公司,召集热爱音乐的人进行培养,帮他们写词作曲、录歌,按照包装歌手的方式,帮助他们实现音乐梦想,比如德百、亚东、容中尔甲等知名歌手。就这样,刘党庆开启了自己的职业音乐制作人之路。
刘党庆凭借着自己不断学习和努力,在成都扎下根,这一扎就是二十多年。刘党庆利用自己积累多年的音乐专业知识,以成都为中心点,辐射全国各地的流行音乐,且一路抱着为音乐人服务、为粉丝创作出更多好作品的心态,时刻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更多专业音乐知识,一直坚持到了现在,且还在继续。
如今的刘党庆是四川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四川流行音乐协会秘书长、国家艺术基金评委,也培养了很多流行音乐人,在四川音乐界建立起了自己的影响力。
刘党庆说,“其实,音乐行业里每一个角色都很重要,只要坚持把自己的角色做好,坚持不懈做下去,就一定能成为这个行业的佼佼者。”刘党庆的音乐之路,经历了很多工作岗位,比如早期做乐手、歌手,后来又作曲、编曲、录音、混音、配唱、做制作人,不管在哪个位置,刘党庆都是一心把这个位置该干的事情干到极致。
刘党庆说,我参与制作的歌曲有很多,甚至都没有我的署名,现在是网络时代,歌手需要更多的曝光量,大家都想要自己爆红,作为一个职业音乐人,我的职责是成就他们的梦想。作为职业音乐制作人,不需要那一两首歌爆红,而是需要足够的产量。但是在量产的过程中,要永远以自己的“音乐魂”,去诠释“刘党庆式”的音乐内容,时刻做好最终品质的把控。
二十余年時光,刘党庆在全国各地的城市都留下过自己的脚印,并为其创作制作了诸多耳熟能详的歌曲,如《留在蓉城的微笑》《奥林匹克的梦》《成都是我家》《倾国倾城》《未来组合》《剩男剩女》等。其实偶尔当个不署名的音乐人也是一种乐趣。刘党庆认为,当个“默默无闻”的音乐人能发现平凡生活中更多的美好,看到更多真正热爱音乐的人,与他们的沟通,只聊音乐和生活,简单而纯粹。
认真听过刘党庆的歌其实就能发现,他一直在用平凡人的视角讲述平凡人的每一段故事,不同的生活体验让他发现了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经历,经历的每一段感情都有铭记的意义。也正是这样的体验和专注,当他演绎起歌曲的时候让听众充满了强烈的代入感。
虽然时代是流动的,社会发展是变化的,但你关注、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引起过他们的共鸣,即使这个时代过去了,你与他们心灵上的那次碰撞将会在他们记忆里永驻,他们有意无意都会去感受、去回忆……刘党庆说,职业音乐人这条路,要准备好“两颗心”。这“两颗心”让他不断适应时代的变革,让他的音乐成为梦想又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