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工业园区遇见新加坡
2020-09-10颜凤仪
颜凤仪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与新加坡两国政府之间最大的经济技术合作项目,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是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从“学习借鉴”到“品牌输出”,苏州工业园区从系统学习起步,认真借鉴新加坡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
生活在园区,你就会发现园区对新加坡模式的借鉴是卓有成效的,“新加坡元素”氤氲在园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基础设施、学校教育、环境绿化等方面,苏州工业园区也都吸收了新加坡城市发展模式的精华。苏州工业园区这座非凡之城,也因“新加坡元素”的存在而多姿多彩。
科学城市规划,塑造宜居之城
近年来,园区虽然一直在进行修路、建房、埋设管线等基建工程,多次举行各种活动,中央领导视察和外国贵宾来访不断,但交通却一直畅通无阻,只因园区规划得好。
“科学规划”是学习借鉴新加坡经验的第一课。借鉴新加坡经验,苏州工业园区投入3000多万元巨资从高水平规划起步,“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九通一平的高标准基础设施……几乎成为后来全国开发区遵循科学开发规律的范本。
园区的商业区居于中心地带,其两侧向外依次是居住区和工业区,去工业区和商业区的人流、车流自然分开,互不干扰。这样的城市布局是因为园区借鉴了国际通行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原则、方法,“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超前规划,不随意改动规划,避免了许多城市“建了拆,拆了建”的瞎折腾。
走在园区的马路上,可以发现窨井盖都被放到绿化或者人行道上,避免被汽车碾压破裂。在建设之初,所有的线网已经被预埋,虽然现在看来九通一平已经不新鲜了,但是在二十多年前,大部分的开发区只做到三通一平的环境下,园区的起点就超越了时代。这也是园区借鉴新加坡“需求未到,基础设施先行”的做法。
这些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不仅造就了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也让这座新城成为和谐宜居之地。
路名和绿化复刻中新理念
走在一座城市中,在细微处总能挖掘出这座城市的文化根脉。随着园区建设一步步发展至今,纵横交叉的园区道路“特色”鲜明。
以“星”和“苏”为开头的路名,是园区道路最突出的特点。新加坡又称“星洲”“星岛”,所以园区南北向道路以“星”字打头,与全国大城市名组合系列,称街。由西向东依次为:星明街、星兰街、星都街、星海街、星港街等。“苏”为苏州,以“苏”字打头的路有苏茜路、苏绣路、苏惠路等,这些路则为东西向道路。
园区还借鉴学习环境保护的理念和方法,通过对一批主干路网与河道绿化景观工程的升级改造,园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5%,人均绿地面积29.1平方米,自然湿地保护率达52.6%,使得区内各项环保标准远远高于一般城市,与发达国家区别甚微。那些显得有些奢侈的大片草坪,会让刚到园区的人忘了这里也是长三角的制造业高地。
园区近几年规划形成了“三带十廊九点”的生态网络格局。沿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吴淞江两岸构建生态保育带;沿市域内主要河流、主干道、高压线、高速公路构建生态防护廊道;结合综合公园、专类公园、重要防护绿地、高尔夫球场等公共绿地构建生态防护节点,营造“开门即景、推门见绿”的环境,塑造一个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东方“花园城市”。
枝繁叶茂,“新加坡经验”效益显现
苏州工业园区学习借鉴新加坡经验,内容渗入到城市的方方面面。公积金制度、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安居、学校教育等方面,让园区宜居、宜业、更宜心。
参考新加坡“流动自由、中介规范、法制健全、讲求效率、不断创新、富有活力”的思路,园区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建立了网络化的職业介绍系统、专业化的就业培训系统、市场化的劳动力价格系统、法制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程序化的评价反馈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园区借鉴新加坡发展公共组屋的方式,实现了“居者有其屋”。园区超前开发大众住房,让每套大众住房的售价相当于员工家庭年收入的400%左右,让员工分享园区发展的成果。据了解,园区已累计建设商住房4400多万平方米,入住居民4万余人。
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曾建议,可以学习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经验,建立“以明天的科技,培训今天的学员,为未来服务”的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培养的高级技术工人成为外资大公司争抢的“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