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低学龄智障儿童的生活习惯的研究

2020-09-10杨执潮

世界家苑·学术 2020年3期
关键词:生活习惯家校合作

杨执潮

摘要:《义务教育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使智力残疾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本文从两者的区别着手,通过对生活习惯的饮食、衣着、睡眠三方面的技能培养与习惯养成进行综合阐述,提出: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不等同于生活习惯,并就如何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作出探讨和建议。

关键词:低学龄智障儿童;生活自理;生活习惯;家校合作

1 问题的提出

智力落后孩子在我们致力、卓有成效的工作下,慢慢习得了一些生活自理技能,如,会吃饭、会喝水、会穿衣,但是,问题又出现了,孩子们会吃饭,却总磨磨蹭蹭,会喝水却洒得到处都是,脱了衣服不知道丢到哪儿去啦……,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吗?

2 概念的界定

低学龄智障儿童:智障儿童按照美国智力落后协会(AAMR)2002年提出的弱智诊断标准为:一般智能明显低于平均水平,个体测量智商(IQ)值为0或70以下,同时存在适应功能缺陷或损害,即与其年龄和群体文化标准相应的个体功能缺损,如社交技能、社会技能、交流、日常生活料理、独立和自给能力的缺陷年龄在18岁以前。

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就是能够做到“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会的学着做。”从而培养低学龄智障儿童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习惯:良好生活习惯主要包括饮食习惯、衣着习惯、睡眠习惯三个方面。

3 生活自理能力与生活习惯的关系

由以上定义可以清晰的看出,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不等同与生活习惯培养。生活自理能力是一种技能,生活习惯是该技能应该呈现的行为方式。可以说,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生活习惯的组成部分,基础部分,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缺失一面的教育活动是不可取、不成功的。因此,对两个概念的区分认识,成为每一位一线特殊教育工作者进行相关教育的基础与关键。

4 培养低学龄智障儿童良好生活习惯的意义

低学龄智障儿童,对周围环境不敏感,不愿意听从成人的教导,不易受外界的刺激和影响,而且已有不少的不良行为。但该年龄是是最容易接受教育的时期,也是人生诸方面奠基的时期。正因为该阶段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成人必须抓好这个时期的教育,而该年龄段又是沾染不良习惯的危险期。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便会错失良机,养成不良习惯以后将积习难改,会给以后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

5 低学龄智障儿童良好生活习惯的内容

如何结合特殊教育中生活自理教育进行儿童生活习惯的培养呢?本文以饮食、衣着、睡眠三方面为例进行探讨。

5.1 依照低学龄智障儿童心理特点,培养低学龄智障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学龄前智障儿童处于对事物的认识肤浅,评价能力低,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具有受"模仿性"和"暗示性",所以,依照孩子的这些心理特点,在培养孩子良好饮食习惯时需做到以下几点。

5.1.1 低學龄智障儿童良好吃饭习惯的养成

(1)不娇惯孩子;

(2)为孩子树立好的学习榜样;

(3)提供丰富的饭菜,让孩子不挑食、不偏食。

5.1.2 低学龄智障儿童良好饮水习惯的养成

水是人体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体中新陈代谢不可缺少的物质。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必须做到:

(1)饮水技能的习得

(2)定时喝水,保证喝水量,随渴随喝

5.1.3 良好饮食卫生习惯的养成

培养智障儿童饭前必须洗手,剧烈活动后不要立即吃饭、喝水,不喝生水和不洁净的水。进餐时要细嚼慢咽,不要边吃饭边喝水,吃饭或喝水都要一口一口地吃、喝,不要太急,不要说笑,以免食物和水呛入气管,低学龄智障儿童吃饭时间应在30分钟内为宜,才能将食物充分咀嚼,以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5.2 舒适干净,培养低学龄智障儿童养成良好的衣着习惯

5.2.1 学习有序的穿脱衣服

学会自己穿脱衣服,对于刚入学的孩子们来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而培养孩子有序的穿脱衣服,可以使低学龄智障儿童养成做事都能有章可循。

(1)学习有序的穿衣服,并让孩子自己分辨美与丑

(2)学习有序的脱衣服

(3)利用游戏和比赛的形式练习穿脱衣服

5.2.2 低学龄智障儿童良好衣着卫生习惯的养成

注意衣着卫生,养成不用嘴去咀嚼衣襟或衣袖,小手脏了不去抓摸衣服,吃完食品要用餐巾纸或小手帕去擦嘴擦手,养成勤洗澡、衣服脏了要主动换洗的习惯。

5.3 独立安静,培养低学龄智障儿童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1)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2)睡眠姿势要正确

6 生活习惯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6.1 正确树立教师的态度

在养成教育的同时,教师也要时时刻刻地注意自身的举止、谈吐——身教重于这些孩子心里年龄发展缓慢,但发展历程与正常孩子一样的。由于孩子的自身特点,教师的教学注定是长期、艰辛的,要持之以恒,反复监督,教师要有很好的心态,积极的态度帮助、教育孩子。

6.2 注重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

父母的饮食习惯、交往习惯、消费习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随时随地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可见父母在要求幼儿的同时要先要求好自己,让自己成为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典范。

6.3 注重环节的仔细化,方法的多样性

注重生活习惯细节的培养。不以细节而忽视,如用餐后,提这样的要求:请你轻轻地把碗勺送回去;请弯腰漱口;擦干净自己的小脸;用完的毛巾记得要放整齐送回家。应用多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举办“穿衣服”比赛,“叠衣服”比赛等,激发儿童的参与热情,以此激励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正确迅速完成各项自我服务。

6.4 注重智障孩子的个体差异

智障孩子个体差异大,每个从事特殊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够有深刻的体会。在对孩子进行生活自理能力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的教育活动中,要以人为本,提供给孩子“最需要的”、“最有可能发展的”生活技能及习惯,在集体教学之余,应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跟踪、辅导,调整教学计划、要求,力求每个孩子都学有所学,习得生活有需的知识。

7 讨论与建议

7.1 生活习惯需要持之以恒

学生生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在教学中,要以知难而进的精神,把培养智障学生良好的是生活习惯当做一项重要的课题下苦功夫抓好。

7.2 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长——是学校抓好教学、管理的亲密伙伴,是最好的参与者、支持者、推动者。教师的教学任务需要家长给予孩子再教育,生活自理能力的习得需要家庭化境的强化;孩子的生活习惯需要家长的“以身作则”等等。家庭——包括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父母要努力创造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氛围,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感到心情愉快,情绪稳定,自觉按每日生活常规生活。其次,创造优美整洁的家庭环境使孩子从小萌发爱整洁爱美爱物品,生活有规律有秩序的良好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是具备一定生活自理能力的基础上慢慢形成的行为方式,是在日常生活中,在每一个具体的事件中,日积月累而成的。因此,培养智障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要从儿童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着手,从一件一件小的自理技能着手。将生活自理和生活习惯合为一体来实施,才能最终达成“使智力残疾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这一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邵怡.创设适宜环境,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J].学前课程研究,2008.

[2] 高惠芬.浅谈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8(05).

[3] 徐东.家庭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J].兰州学刊,2008(04).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

猜你喜欢

生活习惯家校合作
当心!这些生活习惯 正在摧毁你的听力
基于城乡结合部小学家校合作问题的调查研究
关于深化心理危机管理中家校合作的建议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家长参与下的家校合作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一日三餐
提升血液与血管力的10个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