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设计大咖们太湖原乡“论道”
2020-09-10亦安冉
亦安冉
金秋开镰时节,天高云淡,秋风和煦。横泾街道,风吹稻浪,参与“太湖原乡保护与振兴高峰会”的专家学者、业内大咖,相聚金灿灿的稻田里,共同聚焦“太湖原乡”农业农村、乡村建设、产业振兴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重点工作,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
。本次峰会针对“乡村保护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乡建设计艺术美学、乡村产业升级融合”四大版块,聚焦农业农村建设,特别邀请专家学者、领袖人物共同展开探讨,共同助力“乡村振兴”工作。
作为吴中开发区为数不多的渔米之乡,横泾街道自古就拥有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和深厚的吴地太湖农耕文化。近年来,在吴中区委区政府的政策引领下,横泾街道守住“鱼米”特色不放松,通过厚植农
业基础,让“喝太湖水长大”的横泾大米,成为苏州知名地产大米品牌,成为吴中区、开发区一张“稻香四溢”的产业名片。
峰会上,苏州市住建局党委书记、局长张伟,吴中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统战部长王卫国分别致辞,他们表示在留住乡愁、振兴乡村的时代潮流中,要积极保护传统古村落,激活傳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机
制,要积极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要积极发挥乡建设计在乡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赋予乡村特色的田园建筑和崭新的使用功能,将乡建设计的艺术美学,与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
融合不息,切实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吴中这些村落
获得“中国传统村落”奖牌
太湖原乡有许多令人向往的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苏州市高度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工作,不断加大修缮保护力度,通过重新焕发村落生机和活力
,以传统资源带动文化延伸和产业提升,激活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机制,让历史遗产和当代生活共融,让村落景观与人文内涵共生,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共鸣。苏州市先后共有14个村庄入选中国传统
村落,保护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峰会上,苏州市、吴中区领导为东山镇陆巷古村、翁巷村、杨湾村;金庭镇明月湾村、蒋东村后埠、堂里村堂里、东村村颁发了“中国传统村落”奖牌。
吴中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统战部长王卫国在致辞中说:吴中区地处苏州中心城区的核心腹地,是著名的文化旅游强区和生态示范名区,素有“山水苏州·人文吴中”之雅号,被誉为“太湖最美的地方
”!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孕育了众多山水秀丽、人文丰厚、特色鲜明的村庄。近年来,吴中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因地制宜、分类保护、适度开发”,统筹推进传统村落改造提升、特色田园
乡村和美丽乡村建设发展,让乡村真正成为“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目前,吴中区拥有中国传统村落12个,省级传统村落17个,省市级特色田园乡村12个,各级美丽乡村629个
。峰会所在的横泾东林渡,就是吴中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精致缩影。
据了解,下一步,吴中区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标当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优等生”的要求,继续用生态与文化特色擦亮吴中乡村品牌。并将结合新时代新要求继承创新,深入推进乡村的原真性
保护与发展,真正把沿太湖乡村的生态文化资源转化为村庄经济的发展优势。
陆巷古村:万顷太湖边的宰相故里
陆巷,“太湖第一古村”,整个陆巷凹居于山坞中,依山面水,面朝碧波万顷的太湖敞开,是被唐伯虎称赞“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的明宰相王鏊的故里。长达一里的紫石街,全由花岗岩石条
铺成,陆巷“一街六巷”,指主街紫石街和古西巷、旗杆巷、姜家巷、韩家巷、文宁巷和康庄巷等六条次要街巷,构成村落的空间骨架。沿街的大量明清古建不容忽视。最兴盛的清代中期,全村内有规
模较大的厅堂72座,如今,近10座保存得依然较为完好。
翁巷村:重现传统美
作为莫厘村的16个自然村之一的翁巷古村,地理位置绝佳,村落依山而建,东枕太湖,青山绿水相拥。随处可见的古民居,斑驳的墙体流淌着岁月的痕迹。
翁巷历史上古建筑较多,清末民初,有一定规模的民居厅堂72处,历经风霜,保存有凝德堂、瑞霭堂、修德堂、松风馆等古建30余处。这些年,东山镇及吴中住建部门对翁巷古村的保护注入了不少心思
,古村以点带面,只为让那些历史遗迹有一个完美的归宿。翁巷村2013年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今年被列入“首批江苏省传统村落”,此次又荣列“中国传统村落”名单。
明月湾村:风情万千 独一无二
明月处处有,此处月偏好。因为夫差和西施在此赏月而得了“明月湾”这个诗意的名字。从村口的拱门进入,踏上花岗岩铺就的石板窄街,在村里纵横迂回,仿佛进入一条时光隧道。有人专门数过石板
数,有4560块之多!石板经历过不知多少代淅沥雨水的冲刷,石板街两侧多的也是经历过风霜洗礼的老宅,保存完好的普通民宅、大户宅第、宗族祠堂等明清建筑举目可见。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明月湾在吴中的古村落中算是第一批探索修复保护的。从最早的旅游公司出资维修,到后来民间资本介入,村里一批古宅古建得到修复保护。古宅古建、村口的千年香樟,延伸入太湖的御码头,都散发
着独一无二的魅力。
杨湾村:如博物馆一般的传奇古村
杨湾村,一个充满历史感的古村。自隋、唐开始,特别是明、清以后,杨湾一直是东山镇西南部的主要商埠和水运码头。村里的古建筑很多,有47处控保建筑,大多都保留完好。老街的路面是用青砖铺
成的“人”字和“水波”形状的图案,年代感十足。沿着青砖小路缓缓前行,细看两旁的官宦宅邸、平民住宅等,尤以明清时期的建筑居多。这其中,坐拥着三大“国宝”——元代的轩辕宫、明善堂和
怀荫堂,均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这也是杨湾村最值得骄傲的地方。2014年,杨湾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今年,杨湾入选“江苏省首批传统村落”。
蒋东村后埠:名门望族最热衷
古村坐落于西山岛东北方向,东边即是五湖之首的梅梁湖,古称梅梁里,因古时候其地前为湖湾(前湾),后为船埠,故称后埠。这一传统村落,是南宋南渡后贵胄一开始最热衷的地方,徐氏、蒋氏、费
氏等在此留下了众多历史古建,徐氏是宋代英烈徐揆后代,蒋氏是宋朝平江县令蒋堂以后,费氏也是中华望族,像费氏家族的深宅大院和祠堂,建筑规模宏大,差不多占了半个后埠村。
村口还有青石砖道遗存。古道北起宋朝双井,西南面直通辛村,全长约300米,路基宽约2米,路面用约1米见方的青石板铺就。古道两旁有百年银杏沧桑,新老民居鳞次栉比,雨水、井水汇成的流水在古
道尽头淙淙流淌,石板道转弯处还有古井遗址。
堂里村堂里:“西山雕花楼”无与伦比
太湖有七十二峰,堂里有七十二堂。因古代民宅建筑廳堂特别多而得名的堂里,有仁本堂、容德堂、心远堂、树德堂、崇德堂、礼本堂、乐耕堂等清代宅第二十余幢,其中以仁本堂、心远堂、容德堂保
存较为完好。仁本堂规模最大,号称“西山雕花楼”,占地面积两千多平方米,其门楼砖雕和窗格木雕线条流畅,图案秀美,造型活泼,雕刻精细,艺术价值在苏州民居建筑中堪称一流。
东村村:最宜隐居的太湖古村落
东村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秦末,据说秦朝末年有四位信奉黄老之学的博士“商山四皓”,其中的东园公唐秉曾隐居于此,因此古代东村也叫东园村。
湖山阻隔,不仅隐居绝佳,更难能可贵地保存了本真。网上有人评论:看江南旧民居最好的去处是东村。因为很多地方都已经修葺过度,东村却尚未经历“开发性破坏”,呈现出原生态的样子,虽然破
旧却原貌全存。一条石板路东西纵横全村,石板路两侧是斑驳的高墙,房宇间是幽深的小巷。村子里充满“宝藏”:现有的明清建筑就有十多处,芳柱堂、慎思堂、瑞木堂、仁余堂、延圣堂、学圃堂、
留耕堂、绍衣堂、孝友堂、仁德堂、敦和堂、萃秀堂、郎润堂、敬修堂等等。
“设计师村落集合设计营”正式开营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吴中区以江南村落文化为基底,通过对太湖原乡村落的空间价值进行发现与创造,打造了东林渡、黄墅等一批特色精品乡村。吴中乡村的独特魅力,也吸引了一批优秀的设计师参
与到乡村振兴的队伍中来,助力太湖原乡的保护和振兴。本次活动通过“设计师村落集合设计营”的形式,征集有创意的空间改造与业态策划方案,从而提升乡村建筑空间趣味性、摒弃大拆大建的建设
模式,同时也让他们优秀的创意和作品留在吴中,落地太湖原乡,不断地为吴中乡村的发展提供“锦囊妙计”。
峰会上,为受邀到来的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总设计师冯正功,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首席总建筑师韩冬青,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技术所所
长宋晔皓,中国建筑设计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乡土创作中心主任郭海鞍等数位当代设计大师和业内大咖,颁发了“太湖原乡保护与振兴智库设计师”荣誉证书,这也标志着“设计师村落集
合设计营”正式开营。
设计大咖们横泾稻田里“坐而论道”
阳光和煦,风吹稻浪。一年一度的横泾水稻开镰仪式上,伴随收割机在金黄的稻田里发出的丰收轰鸣,活动掀起了一轮小高潮,这也标志着农业现代化工作在过去一年有效稳步推动。由吴中区人民政府
副区长王晓东主持的 “太湖原乡保护与振兴——特色精品乡村建设”沙龙环节,各位设计大师在乡村建设方面展开研究和探讨。
设计大咖们阵容强大: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总设计师 冯正功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首席总建筑师 韩冬青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 夏健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技术所所长 宋晔皓
中国建筑设计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乡土创作中心主任 郭海鞍
GAD·LINE+ STUDIO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孟凡浩
上海高目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主持建筑师 张佳晶
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平行空间工作室主持人 平家华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技术所所长宋晔皓表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在形态上保留乡村风貌,但也要在治理上体现城市水平,尤其要完备公共服务设施,才能为乡村留住村里人,且吸引城里人;
来自东南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各大设计公司的大师们都认同:乡村里的建筑不能大拆大建,一定要让建筑“自然”,以原有建筑的改造为根本,再结合少量新建筑,在形态上留住本土乡村风貌,注重
整体风格,不能为了刻意去建造“网红建筑”而特意突出某个单体建筑,乡村需要的是自然生长起来的,没有破坏原本的自然和生态的“网红建筑”;沙龙上众多专家都认为,对于乡村设计,设计师们
要特别谨慎,特别细微,改造要轻微、细致,并把传统文化载体和人们的生活全面融合到一起。
“太湖原乡保护与振兴——乡建设计”研究论坛上,智库设计师们分别从各自领域做了相关研究报告,用乡建设计的学术支撑和艺术美学,为乡村注入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的灵魂,为打造生态优良、村
居美好、产业融合、乡风和谐、兴农惠农的特色精品乡村发出了时代最强音,不禁让人们期待“乡村振兴”战略里描绘的未来“农业、农村、农民”的美好前景早日实现。
中国传统村落
陆巷古村:万顷太湖边的宰相故里
陸巷,“太湖第一古村”,整个陆巷凹居于山坞中,依山面水,面朝碧波万顷的太湖敞开,是被唐伯虎称赞“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的明宰相王鏊的故里。长达一里的紫石街,全由花岗岩石条
铺成,陆巷“一街六巷”,指主街紫石街和古西巷、旗杆巷、姜家巷、韩家巷、文宁巷和康庄巷等六条次要街巷,构成村落的空间骨架。沿街的大量明清古建不容忽视。最兴盛的清代中期,全村内有规
模较大的厅堂72座,如今,近10座保存得依然较为完好。
中国传统村落
翁巷村:重现传统美
作为莫厘村的16个自然村之一的翁巷古村,地理位置绝佳,村落依山而建,东枕太湖,青山绿水相拥。随处可见的古民居,斑驳的墙体流淌着岁月的痕迹。
翁巷历史上古建筑较多,清末民初,有一定规模的民居厅堂72处,历经风霜,保存有凝德堂、瑞霭堂、修德堂、松风馆等古建30余处。这些年,东山镇及吴中住建部门对翁巷古村的保护注入了不少心思
,古村以点带面,只为让那些历史遗迹有一个完美的归宿。翁巷村2013年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今年被列入“首批江苏省传统村落”,此次又荣列“中国传统村落”名单。
中国传统村落
明月湾村:风情万千 独一无二
明月处处有,此处月偏好。因为夫差和西施在此赏月而得了“明月湾”这个诗意的名字。从村口的拱门进入,踏上花岗岩铺就的石板窄街,在村里纵横迂回,仿佛进入一条时光隧道。有人专门数过石板
数,有4560块之多!石板经历过不知多少代淅沥雨水的冲刷,石板街两侧多的也是经历过风霜洗礼的老宅,保存完好的普通民宅、大户宅第、宗族祠堂等明清建筑举目可见。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明月湾在吴中的古村落中算是第一批探索修复保护的。从最早的旅游公司出资维修,到后来民间资本介入,村里一批古宅古建得到修复保护。古宅古建、村口的千年香樟,延伸入太湖的御码头,都散发
着独一无二的魅力。
中国传统村落
杨湾村:如博物馆一般的传奇古村
杨湾村,一个充满历史感的古村。自隋、唐开始,特别是明、清以后,杨湾一直是东山镇西南部的主要商埠和水运码头。村里的古建筑很多,有47处控保建筑,大多都保留完好。老街的路面是用青砖铺
成的“人”字和“水波”形状的图案,年代感十足。沿着青砖小路缓缓前行,细看两旁的官宦宅邸、平民住宅等,尤以明清时期的建筑居多。这其中,坐拥着三大“国宝”——元代的轩辕宫、明善堂和
怀荫堂,均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这也是杨湾村最值得骄傲的地方。2014年,杨湾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今年,杨湾入选“江苏省首批传统村落”。
中国传统村落
蒋东村后埠:名门望族最热衷
古村坐落于西山岛东北方向,东边即是五湖之首的梅梁湖,古称梅梁里,因古时候其地前为湖湾(前湾),后为船埠,故称后埠。这一传统村落,是南宋南渡后贵胄一开始最热衷的地方,徐氏、蒋氏、费
氏等在此留下了众多历史古建,徐氏是宋代英烈徐揆后代,蒋氏是宋朝平江县令蒋堂以后,费氏也是中华望族,像费氏家族的深宅大院和祠堂,建筑规模宏大,差不多占了半个后埠村。
村口还有青石砖道遗存。古道北起宋朝双井,西南面直通辛村,全长约300米,路基宽约2米,路面用约1米见方的青石板铺就。古道两旁有百年银杏沧桑,新老民居鳞次栉比,雨水、井水汇成的流水在古
道尽头淙淙流淌,石板道转弯处还有古井遗址。
中国传统村落
堂里村堂里:“西山雕花楼”无与伦比
太湖有七十二峰,堂里有七十二堂。因古代民宅建筑厅堂特别多而得名的堂里,有仁本堂、容德堂、心远堂、树德堂、崇德堂、礼本堂、乐耕堂等清代宅第二十余幢,其中以仁本堂、心远堂、容德堂保
存较为完好。仁本堂规模最大,号称“西山雕花楼”,占地面积两千多平方米,其门楼砖雕和窗格木雕线条流畅,图案秀美,造型活泼,雕刻精细,艺术价值在苏州民居建筑中堪称一流。
中国传统村落
东村村:最宜隐居的太湖古村落
东村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秦末,据说秦朝末年有四位信奉黄老之学的博士“商山四皓”,其中的东园公唐秉曾隐居于此,因此古代东村也叫东园村。
湖山阻隔,不仅隐居绝佳,更难能可贵地保存了本真。网上有人评论:看江南旧民居最好的去处是东村。因为很多地方都已经修葺过度,东村却尚未经历“开发性破坏”,呈现出原生态的样子,虽然破
旧却原貌全存。一条石板路东西纵横全村,石板路两侧是斑驳的高墙,房宇间是幽深的小巷。村子里充满“宝藏”:现有的明清建筑就有十多处,芳柱堂、慎思堂、瑞木堂、仁余堂、延圣堂、学圃堂、
留耕堂、绍衣堂、孝友堂、仁德堂、敦和堂、萃秀堂、郎润堂、敬修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