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指世界一流 园区再出发,迈向2035崭新征程
2020-09-10向煜
向煜
在3月6日召开的誓师大会现场,园区发布了《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规划(2020-2035)》,为未来15年发展“定目标”“划重点”,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紧盯目标
实现发展节节高
《规划》对标国际先进经验和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明确了任务书、路线图和进度表,提出5年内全社会科技投入不少于2000亿元,全方位推进世界一流园区建设,到2025年,基本具备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功能和形态,主要创新指标达到世界创新型国家和地区先进水平,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重要枢纽和新兴产业重要增长极;到2035年,全面建成创新人才荟萃、创新主体集聚、创新成果涌流、创新活力迸发、创新环境卓越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具体说来,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要求下,园区明确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发展目标。
科技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创新策源能力显著增强,建成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高水平科研院所、高质量新型研发机构;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更加凸显,培育一批国际领先的创新型企业、品牌,聚集科技企业超1.5万家;累计新引进高层次人才4万人以上,大专及以上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达到60%;R&D支出占GDP比重达6%以上,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00件,当年PCT专利申请达2500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00亿元。
产业竞争能力显著增强。在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第三代半导体等重点领域掌握一批支撑园区未来创新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国际先进的重大自主创新产品,成为我国重要前沿技术创新策源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80%,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总量规模突破万亿元,在每个产业子领域中形成2-3个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国际开放格局全面优化。以中新合作为引领的国际合作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提升,重点领域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先行军、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排头兵;与一批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區、国际创新高地、顶尖创新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全面融入全球创新体系。
产城人融合发展不断深化。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规则体系和政府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形成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成为全国贸易投资最便利、服务管理最规范、治理体系最完善的区域之一。
御风而行
打造“四核驱动、多点支撑”区域空间功能格局
围绕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目标定位,下一步园区将一如既往坚持产城融合、整体统筹、协同推进的原则,紧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充分对接融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深入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建设,加强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园区联盟的协同发展和紧密合作,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
同时,积极打造“四核驱动、多点支撑”的区域空间功能格局,即以高端制造与国际贸易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金鸡湖商务区四大功能区为主体,创新创业、新兴产业、智能制造、企业总部、科技金融等重点板块为支撑,众多研发载体、创新平台为依托,集聚度高、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科技创新空间布局。
针对园区发展空间问题,誓师大会上还有一则好消息。会上,蓝绍敏指出,市委、市政府决定,以市内飞地实质性运作方式解决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空间问题,苏相合作区今年进入实体化运行,探索“经济区、行政区适度分离,建立互利共赢的税收分享机制”。
剑指世界一流
“六个维度”营造创新经济体系
剑指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园区将从平台、产业、企业、人才、创新与生态“六个维度”, 系统推进、精准发力,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全面开放为动力、以现代产业为特征、以制度创新为支撑的开放型创新经济体系。
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策源地,培育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系统布局产业技术攻关平台,加快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发展,对接“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支持和建设2-3所世界一流大学。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打造全球顶尖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强链工程。重点构筑“中国生物医药看苏州”的鲜明品牌和全球性的产业地标,到2025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2500亿元,上市企业50家,产业竞争力保持全国高新区第一;到2035年,成为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标杆。
打造国际知名的创新企业集聚区,实施企业分类培育计划,打造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型高成长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梯队,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协同共生的良好生态。
打造世界一流的人才双创首选地,突出“高精尖缺”导向,不断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引才、育才、用才机制,实现以人才集聚引领项目集聚、资本集聚和产业集聚,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人才创新创业平台。
打造开放共赢的区域创新共同体,主动融入长三角创新一体化发展,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创新合作,更高水平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积极打造国际化开放创新平台。
打造接轨国际的创新创业生态圈,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强化最严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健全最优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最好的营商服务环境,打造最佳的人居发展环境,构建最具竞争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