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绍兴爱国文学家诗歌研究
2020-09-10林也丁慧洁丁雨微
林也 丁慧洁 丁雨微
摘要:绍兴地区历史悠久,文化昌盛,自古以来就是人文渊薮。明清易代鼎革之际,涌现无数节烈诗人,或以身殉国明志,或归隐潜心学术。本篇论文以王思任和黄宗羲为代表,通过分析其政治选择与文学作品体会爱国精神与思想内涵。
关键词:王思任;黄宗羲;爱国诗歌
一、王思任诗歌研究
王思任,字季重,号遂东。万历二十六年中进士,曾任兴平、当塗、青浦县令。顺治三年,绍兴城破,王思任弃家入秦望山,拒绝清朝征召,最后在病中绝食而亡。
王思任的诗歌题材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描绘所游之地,寄情大好河山;一类是记叙民生疾苦,揭露黑暗现实;一类是诉报国之志,直抒爱国情怀。
明朝政局动荡,社会不安,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中。《行路难》一诗再现了当时百姓啃食木头充饥的艰苦生活,甚至到卖女杀女以得食的残忍地步。“皮穷树倒同人尸,何曾得活百姓痴,行路难,有如此!”一句将“皮穷”“树倒”和“人尸”三个意象放在一起,描写了当时贫困潦倒的场面,体会到了王思任对百姓深深的同情。《马兵行》一诗记载了马士英军队兵败后走杭州时对百姓的掠夺。“百马几满百家姓,千兵洗尽千家村。“百”和“千”表明军队人数之多,被掳掠洗劫的百姓数量之多,“满”和“尽”两个词,则突出了官兵的无情与残酷。而后对百姓的生活现状的展现,更是直接表现马士英军队的残暴,百姓生活的疾苦。王思任关心国家命运,体察民情,深感底层百姓生活不易,悲叹民生疾苦,却又有无力改变的悲痛。强烈的爱国让他以冷峻尖刻的态度表达对现实的愤懑不平,对天下的担忧。
在第二类诗歌中,《于忠肃墓》二首很有代表性。在《于忠肃墓》(其二)中有言“白云心浩浩,黄叶泪萧萧。”白云和黄叶都为有情物,抒发了对英雄成为牺牲品的愤愤不平。《出塞》八首诗豪迈激越,多次抒发报国之志。“男儿生中国,便当笞四夷,身骑万里马,骨使霜风吹”(其二),“还将裹尸革,报答笠蓑看”(其三),“中华未雪仇”(其四),“缚人亦有手,杀人亦有力,年年送缯帛,不如缮征袍”(其五)“一剑威千秋,此外飘云薄”(其八)从以上摘录中可以看出,王思任以国家社稷为重,满腔热血地穿征袍,骑万里马,持剑杀敌,报中华雪仇。他有着中华男儿气概,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甘愿为国出征,报国杀敌。
王思任诗歌创作的主要成是在山水景物的描写上,他一生写过许多的山水诗。他又不仅仅只是描绘山水,而是寓情于景,在景物中寄托自己的情感。《兰亭》一诗中,他感慨“永和胜事皆尘迹,谁向云林一再题”,回忆永和之年的集会,将往昔的美好岁月与眼前“孤亭寂寂围春草”的孤寂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当今朝廷的失落,对国家能强盛的美好期盼。
王思任一生走过许多的地方,在动荡社会中依然直率豁达,保持人格独立,铮铮傲骨令人动容,于诗文足以见其爱国之情和崇高民族气节。
二、黄宗羲诗歌研究
黄宗羲是明清换代之际的一位重要遗民诗人,一生始终坚守民族气节,有着不屈的民族风骨。
黄宗羲游侠时期的眷恋故国之作由抒发故国之思与亡国之痛两部分组成。在这期间,他创作了许多作品,《三月十九闻杜鹃》是黄宗羲为纪念明亡一周年而作。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崇祯帝自缢,明王朝统治彻底崩溃。“杜鹃上下声音苦”描绘了杜鹃哀切悲苦的鸣叫声;“何独今闻催肺腑”将人之哀情与鸟鸣之悲苦相联系,诗人以杜鹃为寄托,道自己心声,表达了对故主、故国的哀思与眷恋。
黄宗羲对故国的情感是错综复杂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悲、亡国之恨三种情感缠绕融合,汇聚成他身上的爱国精神。《过东明寺》中,诗人面对世间美景却再也没有赏景享乐之趣,“独对千峰侧,心原与境讹”概括自己的心境变化。诗人感叹岁月逝去,甚至流下“吹泪压藤萝”之泪,其悲凉心境正是源于对故国的哀思。
黄宗羲在诗歌创作多次明确表达自己“不仕新朝”的立场,始终彰显着遗民诗人的气节。
《陌上桑为马昼初作》与《贞女引赠万履安》两首诗都是黄宗羲处于游侠时期的创作,都表达了诗人坚守节操、誓不降清的坚定志向。《陌上桑为马昼初作》以乐府古题写时事,表达对背主变节之士的不屑,并表达了“人生各一志,一一不同途”的观点,与变节之士划清了界限。《贞女引赠万履安》是他赠予万履安的诗,意在劝诫万履安坚守忠义之士的气节,不为清王朝所招降。
康熙十九年康熙帝下旨“以礼敦请”黄宗羲出山修明史,但都被他“以老病疏辞”拒绝,保持“不仕新朝”立场。黄宗羲对故国的忠义与节操的坚守多次在他的诗歌中流露。黄宗羲以梅花入诗,以梅花自比,感叹梅花遗世独立的傲骨。《七夕梦梅花诗》一诗看似在写梅花,其实是诗人的自写。“梅花独立正愁绝,冰缠雾死卧天阙”写了梅花所处的恶劣环境,也暗示面临的严峻形势。“绝”与“死”描绘了梅花在冬日孤立无助的处境,正如诗人换代之际的无助。“孤香牢落护残枝,不随飘堕四更月”写出了梅花面临困境却仍旧姿态傲然的高洁品质,“不随”写出梅花不凋落反而独绽幽香的与众不同,正如黄宗羲面临着严峻形势和亡国之痛,却从未有过降清之愿,保持着忠义之士的铮铮铁骨。诗人写梅抒发自己对亡国的思念与身世处境的飘零无助;借梅明志,宣告自己正如这梅花一般不愿轻易妥协、永守节操的爱国之志。
黄宗羲或为抗清事业而奔走,或題诗以诉故国之思,对故国的爱历时多年但如“墨艳”半点未褪,表现出深刻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结语
绍兴的山水名胜孕育了众多英贤,自古以来越地成为人文荟萃之地。张兵先生将绍兴越文化的特征概括为“尚武爱国,创新进取,奉献自强”。就人物而言,这个时代的政治选择无疑是多元化的,无论是“孤臣孽子”的黄犁洲,还是反抗者王思任,不同的人在同一个时代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或是受家风影响、知己的影响,或许来自于政治的压迫,古话说:“文如其人”,通过研究明清之际的绍兴爱国文学家的文学创作,我们了解他们的政治价值取向和爱国思想,从而更好地体会其爱国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