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2020-09-10张宾
张宾
摘 要:人教版《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选修)》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教材之一,是一本好教材,语文老师在这本教材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其“好例子”的特点,引导学生习得方法、举一反三、“一材多用”,在传记类作品阅读、整本书阅读、学科核心素养落实、以读促写四个方面都有所收获。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记作品;课堂教学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教材之一,这本教材自2005年出版发行以来已多次印刷,迄今仍在一些地区(没有使用新教材的地区)使用。我个人觉得,《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是一本好教材,深受许多师生的喜爱。在《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学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传记类作品阅读的好例子
传记尤其是名人传记,是高中生喜爱阅读的文体之一,许多高中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读过人物传记作品,并且从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虽然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这门课是以选修课的方式开设的,但许多有眼界、有境界的语文老师,都能够看到这本教材之于学生学会阅读传记类作品的重要意义,也都会用好这本教材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传记尤其是名人传记。选收在这本教材中的传记共10篇,全为名人传记,传主分别为杜甫、鲁迅、毛泽东、贝多芬、达尔文、马克思、沈从文、杨振宁、蒙哥马利、比尔·盖茨,有科学家、军事家、政治家、诗人、作家、艺术家和企业家,全为古今中外的伟人。毫无疑问,这本教材是传记类作品阅读的好例子。
在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习得传记的基本特征和传记阅读的总体要求。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传记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如从叙述人称的角度,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自传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如《从文自传》(收入《沈从文文集》第九卷,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他传是他人撰写的,往往通过对传主的典型事迹的叙写,突出传主的形象、性情、品质、成就,表达对专注的感情,如冯至撰写的《杜甫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罗曼·罗兰撰写的《贝多芬传》(收入《傅译传记五种》,傅雷译,三联出版社1983年版)。又如,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有的传记,一方面记叙人物的经历,一方面加以评论,记叙与议论各半,这种传记称为“评传”,如罗曼·罗兰撰写的《贝多芬传》。再如,从篇幅长短的角度,传记又可分为大传和小传。小传是一种附着于著述之中的简短文字,它简要地介绍传主的社会经历、思想轨迹、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功过事迹等,一般篇幅短小,如教材中选入的《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选自《预约成功: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大学生涯》一书,吴学东、梁国钊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就属于人物小传。高中生传记阅读的总体要求,我觉得应做到知人、理事和识品。知人,就是要弄清文章写了什么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各是谁,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是陪衬,还是对比),传主的身份、成就、人生观是怎样的,等等。理事,就是要理清传记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传主的,分别选择了怎样的典型事例、场景、细节来表现,场景与细节的安排有什么意图,叙事的顺序有什么特点,等等,通过梳理传记所叙之事和对场景与细节描写的解读分析,来认识传主的人品,理解文本选材特点、写作手法(对比、烘托、抑扬、虚实、详略等)及其用意,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学以致用,学生通过这门选修课的学习,习得了这些知识和方法,就可以更好地指导自己平时的传记阅读。
二、整本书阅读的好例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28个学习任务群的第1个,并明確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任务群的学习贯穿于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这为高中语文学科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了基本的行动指南。受篇幅的限制,选入《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材中的10篇传记,有的是一篇完整的传记,如萧红撰写的《回忆鲁迅先生》(生活书店1946年版),全文收入教材,只是由编者将原篇名改为《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又如罗曼·罗兰撰写的《贝多芬传》,也是全文收入教材,只是由编者将原篇名改为《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有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冯至撰写的《杜甫传》原有13节,大约三万字,教材只选收了其中“长安十年”“流亡”“侍奉皇帝与走向平民”三节,部分段落做了删节;又如德国传记作家海因利斯·格姆科夫等撰写的《马克思传》(易廷镇、侯焕良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全书共六章,教材只选收了其中的第二章。语文老师在教学时,就可以把指导学生课内阅读和课外结合起来,课内阅读主要是老师给学生整本书阅读作必要的指导,课外阅读才是学生阅读更主要的战场。
在课内阅读指导的时候,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传记整本书阅读的一般方法技巧,如第一步,通读全文内容,弄清传记线索,即分清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还是按照时间发展顺序来组织文章的;第二步,把握文章结构,弄清每段段意,即弄清传记文本的材料选用和组织安排的特点;第三步,概括主要事件,弄清中心意思,即提取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感知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认识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明确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或者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第四步,分析表达技巧,弄清塑造人物的方法,传记采用的许多表达技巧与一般记叙文相似,学生容易理解。另外,还要让学生了解做读书笔记的一般方法,因为阅读笔记和阅读本身一样重要,一份好的笔记如同带你重新学习了一本书中的精华内容。读书笔记有传统的摘录式、卡片式、心得式,也有近些年比较流行的视觉笔记、思维导图、阅读手账、印象笔记等,这些笔记方式各有特色,可以一一介绍给学生,让其全面了解后有选择地使用。引导学生了解了传记整本书阅读的一般方法技巧后,关键在于引导他们在了解的基础上,把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整本书阅读实践中,也就是掌握方法,学以致用。
在指导学生课外整本书阅读的时候,一是要由课内自然延伸到课外,如选入教材中的《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达尔文:兴趣与恒心是科学发现的动力》《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等都是节选部分,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杜甫传》《达尔文传》《马克思传》整本书阅读;对于教材中只有梗概,明确指出“课外阅读”的《蒙哥马利:强者是不断挑战自己》《比尔·盖茨:IT英雄的成功之道》等篇目,更要安排学生课外完整阅读这些篇目;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如读了教材中的《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新唐书·杜甫传》,让学生体会中国现代传记和古代传记在写法上、价值取向上的不同;如读了教材中埃德加·斯诺笔录的《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还可以建议学生阅读《毛泽东传:1893~1949》(金冲及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和《毛泽东传:1949~1976》(逄先知、金冲及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以此加深对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了解和认知。二是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除了双休日,还要把寒暑假的时间合理利用,这样才可能比较充裕地完成整本书阅读任务。三是要安排必要的整本书阅读活动,如整本书阅读知识竞赛、交流研讨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整本书阅读活动。
三、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好例子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個部分,《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的每一篇都是佳作,可以作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好例子。在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我们可以参照《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大纲(语文)》(以下简称《考纲》)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要求。《考纲》的总体要求是:“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而且《考纲》规定了“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4个具体考点。从高考的实际情况来看,2017年以前,人物传记类作品一直是高考语文课标全国卷的使用类文本阅读最主要的文体,如2016年课标全国Ⅰ卷、Ⅱ卷、Ⅲ卷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文分别是《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吴文俊的数学世界》《一代通儒顾炎武》,2015年课标全国Ⅰ卷、Ⅱ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分别是《将军赋采薇》《朱东润自传》,这些阅读选文都属于人物传记的范畴;从考题设置来看,共4道小题,1道5选2的多选题,分值为5分,3道简答题,分值20分,总分25分,对应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点主要是“思维发展与提升”和“文化传承与理解”,考题体现了明显的学科核心素养导向。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科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考也是高中生的人生出口之一,所以在《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学时,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语文老师,既要考虑学生高考应试的实际需要,更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引导学生阅读《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重点可以放在对杜甫的人格抱负及其创作心境的描写时上,体会诗人对生活的执著和对国家人民的深厚感情,以及他关注现实、感时忧国的精神,落实的核心素养重点可以放在“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引导学生阅读《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落实的核心素养重点可以放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主要让学生学会跳出思维的束缚,多角度审视评价人物。语文老师的教学境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境界,假如我们的语文老师在《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选修课教学中都能够时刻思考这些问题,又何愁学科核心素养不能落地,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不能养成呢!
四、以读促写的好例子
阅读和写作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两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不仅是阅读的好材料,而且是以读促写的好例子。一方面,阅读中外传记作品,和那些杰出的人物“约会”,将拉近与仁人志士的距离,启迪我们的智慧,总是能感受到精神的提升——迷惘中得到启示,寂寞中领略抚慰,失意中获取鼓舞,我们可以写出读书心得体会,把感想变成文字,激励自己不断进步;也可以学以致用,尝试着为自己、同学、老师、家长写一篇小传,以此训练和提高自己写作传记的能力。另一方面,阅读每一篇人物传记,都可以提炼出典型的写作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常常有些学生感慨自己写作时“无米下锅”,其实教材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库,我们要善于从每一篇课文中提炼和积累鲜活的写作素材。例如,阅读《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我们可以从杜甫的经历中提炼出“应该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和困难”这方面的素材,从杜甫对待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中提炼出“家国情怀”方面的素材。又如阅读《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可以提炼出“如何掌控人生命运”方面的素材;阅读《达尔文:兴趣与恒心是科学发现的动力》,可以提炼出“如何做学问”方面的素材;阅读《马克思:献身于人类理想的社会》,可以提炼出“为理想而终身奋斗”方面的题材;阅读《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可以提炼出“如何面对逆境”“如何看待人生”方面的素材;阅读《蒙哥马利:强者是不断挑战自己》,可以提炼出“怎样成为生活的强者”方面的素材,等等。这些写作素材,经你自己整理,那就是“拥有个性特色”的典型材料,日积月累,你也就会达到写作时“信手拈来”“左右逢源”的境地,再也不会为“无米下锅”而熬煎了。
总而言之,《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是一本好教材,语文老师教学中掌控得好,就会发挥出“一材多用”的良好效应,在落实语文学科素养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底2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1月第一版。
[3]杜志建主编:《试题调研·2019专辑<解读考试大纲>(语文)》,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9年1月第二次印刷。
[4]詹茜著:《视觉笔记: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年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