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之美
2020-09-10郝梦瑶
郝梦瑶
摘要:自古以来,人类就从未停止过对美的追求,而说起美,人们常想到的是影像、绘画、自然风光等,这些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使人感受到的美全国大学生另一种美则是必须通过人的感官反映到意识中去,经过理性加工才能感觉到它的美。而心理学之美体现的就是这后一种,心理学美在学科之外的功用,也美在学科本身的迭代发展。
关键词:心理学;美学;人心
心理学之美在于诠释人心,塑造人性。在心理学得以发扬光大之前,“认识你自己”的重任,似乎只能交给哲学抑或神秘学,然而这两种往往不是过于深奥和抽象,将普罗大众排除在外,就是因太过依赖所谓的“神秘力量”而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于是有很多人,就算产生了心理健康上的问题,也不知道这些焦虑、恐惧、抑郁因何而来;还有很多人,以为自己是被魔鬼附身、或被幽灵诅咒才会产生这样的反应;而更多的人,是把生活过成了悲剧却从来不自知。
是心理学的出现和发展,让大众真正的意识到了“人心难测,却有其法”,作为一门严谨的科学,他将哲学中对个体抽象的追问转换成更加具体的研究问题,利用实证的逻辑,科学的范式,探究人们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让人们了解到关于“人心”共性的确定结论:通过对感觉、知觉等认知过程的研究,人类明确了自身是如何加工周围信息,认识周围世界的。其中关于“错觉”的研究启发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有时候眼见也不一定为实;关于“错误记忆”的发现又提示我们,人类的记忆也不是一直都可靠的,会受到暗示性问题、错误信息、个人经历、等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批判和客观的看待周围的世界;通过对情感、动机的研究,人类明白了自己是如何调控行为,以改造世界的。比如:我们可以通过量化的指标了解个体自然状态的情绪是怎样的,从而有效的识别自己的不良情绪,并且根据相应的情绪理论,如情绪ABC理论等进一步分析背后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自我调节,让自身变得更加高效和谐。而通过对社群体和文化心理的研究,又使人们明白了,一件看似“不可饶恕”、“令人愤怒”事情的发生不仅仅是因为一个人自身,还有周围环境、社会和他人的影响,从而使得更好地反思自己,包容他人,达到与他人和社会的和谐。
除了认识共性,心理学还让个体了解到了自己的特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给了个体一个关于明确自身“想要什么”的参考模型;多元智力理论又启示我们,每一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我们应该发现自己的长处,同时努力做到全面发展;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还让我们明白,任何年龄段的专属经历,都会影响到一个人人格的发展和完善,让我们变成现在独一无二的自己,从而给我们以反思自我的依据。心理学让个体能够更好地“看见”自己,了解自己的特点和天赋所在并接纳自己。同时他还让个体更好的发展自己,实现自我成长。因为人的能力是可以不断发展的,人格是在不停完善的,这就让我们能够在自我了解的基础上扬长补短,通过后天的努力创造关于自己的无限可能,从而更好的追寻人生的意义。
心理学之美在于洞察社会,服务社会。2008年5月,汶川地震,8万多人遇难、失踪,1500多万人无家可归,许多人的生活瞬间被改写。这次突发的自然灾害使得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期间涌现出大量与常态社会不同的社会现象,不同群体内和群体间出现了态度和价值观的分歧、冲突,甚至社会的失序和撕裂,这些现象背后原因和对策,都可以从心理学中找到答案。
例如地震期间,出现了这样一种社会现象:人们相互传播有关地震的现象,特别是有关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等情况的某种缺乏明可靠的事实根据的信息。民众的这些行为看似有些怪异和反常,但是从心理学层面看,却是面对地震冲击时群体性心理应激的合理表现,它反映了公众对地震这一自然现象造成巨大灾害的恐惧心理。在这种恐惧心理的作用下,人们对社会上流传的“地震消息”比较敏感,听到时往往不能做出理智判断,进而轻易相信,并有意或无意地加以放大和传播。人们恐惧地震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心理原因。地震是一种自然灾难,对人们的生存影响巨大,并且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很容易使人们产生心理压力,感到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从而过分恐慌。另外,人类对地球奥秘的认识还十分肤浅,地震预报还处于探索阶段,多为经验性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还不很精确可靠,不能完全令人信赖,人们对地震及其合理应对也缺乏相应的知识和认知,故而容易产生恐慌,并且对相关信息过分敏感,偏听偏信。除此之外,人们所处的环境,个人的生理特征、心理品质、分析判断能力也是影响恐惧心理的重要因素。[1]通过进一步的心理分析,我们便可以了解到这一社会现象背后民众的心理需求,从而开展对应的社会心理服务,如传播有关地震的知识,有关自我情绪调节的知识等,以提高民众认知,缓解恐慌情绪,从而安定民心,稳定社会秩序。除了在地震期间为社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心理学还在解决常态社会下贫富差距问题、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社会治理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效的促进了社会和谐,推动了社会发展。2]
心理学的美丽除了体现在他给了我们一种反思个体,透析社会,全新世界观,还体现他的学科本身。
心理学之美在于差异和包容。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过:“心理学有一个很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的历史”。在心理学从哲学母体脱胎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一百多年里,心理学的发展如白驹过隙,经历了“把人看作动物”的精神分析学派、“把人看作机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把人看作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等阶段,正在步入“把人看作世界”的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派阶段。在心理学发展的过程中,各学派林立,其研究的具体对象和方法都各具特色,让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来探求人类心理的奥秘,然而学派纷争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20世纪30年代后,各学派就出现了相互转换,互相融合的新局面,也出現了学派之间的交融趋势。不同学派之间相互学习,互相吸收概念和理论。部分心理学研究者也以包容的心态开始跨趋向、跨学派开展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了解,寻求学派间的共同基础。[3]既有特色又相互包容。
心理学之美在于交叉和综合。心理学是一个“松散地连在一起的王国”,既是哲学的婴孩,又是科学的教子。她博取众长,从各学科中获得灵感,建构理论。比如,我们在生物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感知觉,从计算机科学中演化人类信息加工的特点。同时它还博彩多元方法,紧随时代步伐更进研究技术,推动理论发展。在与神经生物学、医学的交叉和融合中吸收借鉴现代神经影像、基因分析等技术,推动了对心理活动物质基础的深入研究。在与信息科学、工程学等学科密切结合中,利用人工智能,模拟仿真,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研究网络心理世界,拓展了心理学研究领域,促进了网络心理学的发展。
心理学是这个世界上最有魅力的学科。既有促进个人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功用之美,又有差异与包容交叉与综合的理论之美。既有智力挑战,又有温暖情怀;既有天马行空的思考状态,又有精心打磨的细节锤炼。心理学让人更理性,也让人更自由。
参考文献:
[1]李强.地震谣言与地震误传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国际地震动态,1988(12):8-13.
[2]顾玉婷.心理学助推社会治理[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4-29(008).
[3]乔君堂.心理学的包容性发展[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