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折叠中轨迹问题的两种解法
2020-09-10史云峰
摘 要:高中数学中,折叠时动点轨迹问题在求解上有较大难度.应充分选用必要的几何知识,尤其要紧扣空间几何中旋转时不变的位置关系,包括线段,角的定值及平面图形的旋转等作为依据去求解,同时也可选用解析法在坐标系下,运用求动点的轨迹方程得出轨迹去判断位置关系,也是处理该类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折叠;轨迹;两种解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0)10-0031-02
收稿日期:2020-01-05
作者简介:史云峰(1967.8-),男,甘肃省天水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从事中学数学教学研究.
案例1 如图1,在矩形ABCD中,AB=2BC=4,E为边AB的中点,现将△ADE沿直线DE翻转成△PDE.若M为线段PC的中点,则在△ADE翻转过程中:M点的轨迹是什么?
分析 在将三角形PDE折起的过程中,它的两边PE,DE的大小不变为定值,取EC中点为G,MG与PE平行,BG与DE平行,应用等角定理及不变的平行线段长度,可得∠BGM=3π4为定值,在此折叠中相当于将△PDE沿着BG所在的直线为轴转动时M画出的轨迹问题,故应为圆弧,其半径是M到BG的距离,并且轨迹在直线BG的过M点的一个垂面内的半圆.
解法一 (立体几何法)连接CE,取CE中点为G,连接MG,BG,则MG∥PE,BG∥DE,∴平面MBG∥平面DEP,∴MB∥平面DPE.
可得∠MGB=π-∠DEP=3π4,
MG=12PE=1,BG=12DE=2.
由余弦定理可得MB2=MG2+GB2-2MG ·BG·cos∠MGB,所以|MB|=5是定值.
又点P在运动时,等于把△BMG绕BG边为轴旋转半周,则M点画出的轨迹为半圆,BM为圆锥的母线,圆锥底面半径R=22MG=22为定值,CP中点M在半圆上运动.∴M是在以B为顶点、以BM为母线的圆锥底面圆周上运动.
说明:(1)翻折中动点A在一个面上移动,M点也在一个面上移动.
(2)如果没有旋转意识,则不易看出定值及完成计算.
分析 可将此立体几何问题选用解析法来处理,以折痕DE所在线为x轴,DE的中垂面为y轴z轴建系,在此折叠过程中,P点始终在x轴的垂面内转动,并画出了半圆,那么PC的中点M也是在x轴的垂面内转动,画出了半圆弧,从而可设M(x,y,z),求出其参数方程,得出M的轨迹.
解法二 (解析法)以DE所在直线为x轴,中垂线为y轴z轴建系,则A(0,2,0),B(-22,-2,0),C(-2,-22,0).
设∠AOP=θ,θ∈(0,π),P(0,2cosθ,2sinθ),取PC中点为M,坐标M(-22,2cosθ-222,2sinθ2)即x=-22,y=2cosθ-222,z=2sinθ2.在x轴的一个垂面内,有 2y+222+2z2=2,即y+22+z2=12, 故M的轨迹是以F为圆心,R为半径的半圆,其中:F(-22,-2,0),R=22.由于BF⊥面yOz,故BM为一圆锥的母线,其长BM=BF2+222=5(定值).
案例2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M中,AB=AC=3,∠ACM=π2,以AC为折痕将△ACM折起到△ACD位置,AB的中点为F,BD的中点为N,则F到点N的轨迹所在平面的距离是多少?(2019全国1卷18)
分析 在△BCD中,取BC中点为E,NE为CD的一半是定值,故点N的轨迹是以E为圆心,R=32的半圆.
以MC所在直线为x轴,C为原点,垂线为y轴,z轴建系,设∠xCD=θ,D(3cosθ,0,3sinθ),B(3,-3,0),N(3cosθ+32,-32,3sinθ2).在y轴的一个垂面内,有x=3cosθ2,y=-32,z=3sinθ2,(2x-3)2+(2z)2=9,即x-322+z2=322.故轨迹是以E32,-32,0为圆心的半圆.
EF垂直该圆面,故F到轨迹所在平面的距离是32.
总之几何问题代数化,折叠问题解析化,能有效建立章节间的横向联系,使知识有效整合,增强了对数学整体认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较好的应用,对问题有较强的分析能力,从而提高了数学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加强了对數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史宁中,王尚志.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任子朝.高考数学能力考查与题型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