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银行运营集中化处理后的操作风险控制

2020-09-10林太斌

商业2.0-市场与监管 2020年4期
关键词:运营风险控制商业银行

林太斌

摘要:本文从运营集中化处理后操作风险控制面临的趋势出发,概括阐述操作风险控制的现状及问题,并就此提出持续推进运营操作风险的全过程防控管理建议及优化举措。以期夯实操作风险预防的整体规划,从制度建设、风险评估、管控工具、差异化管理、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等方面强化运营集中化处理后操作风险控制。

关键词:商业银行;运营;集中化;风险控制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面临三大风险中,操作风险是防范的重点。运营条线作为最基层的核算单位、直面客户的服务主体、各项产品的销售终端、一线员工最集中的部门、内控案防的重点区域。随着运营业务集中化比例不断提升,IT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于银行业,银行客户金融行为与习惯发生变化,监管形势日益趋严等趋势影响,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商业银行运营操作风险越发呈现复杂多样态势,深刻地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给运营业务操作风险管理带来较大冲击。若无法进行有效管控,将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和声誉损失,如近年来出现的浦发银行775亿元惊天大案、农业银行北京分行39亿元票据案、中信银行兰州分行9亿元票据承兑案等案件,在给当事行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也严重损害了其声誉。

1.运营集中化处理后操作风险控制面临的趋势

运营集中作业以流程化导向重新设计运营操作风险控制管理,构建前后台分离、柜员操作简化、后台集中处理、专业分工明确、能够按照流程结点和操作风险管控要求并行处理业务的运营模式。近几年来,商业银行运营业务集中化处理逐渐从基础业务往纵深过渡到复杂业务,从内外部形势上,操作风险控制错综复杂化有加速趋势。

1.1外部形势

1、监管形势趋严。近年来,农业银行、中信银行等银行不断爆出各种案件,涉案金额巨大,影响恶劣,甚至部分监管人员也因案件受到了问责和处分。为加强银行风险管理,保障银行业健康发展,防范各种金融案件风险,监管部门未来将不可避免地持续加强监管要求,提高监管标准,监管趋势将越来越严格。比如今年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联席办针对开户、账户管理、反洗钱等监管口径都不断细化收紧。

2、行业竞争加剧。互联网金融公司、网络银行、电商第三方等利用平台、基础设施和积累的客户行为数据,凭借互联网开展业务所具有的边际成本递减的特性,不断向支付、理财、融资等传统银行业务进行全方位渗透,新功能、新产品、新业务层出不穷,激烈的行业竞争对传统银行业务产生了较大的冲击。

3、客户金融行为发生变化。随着移动支付的逐步普及,银行客户的金融诉求已从最基本的流动性、安全性逐步向信息化、便利化和快捷化转变,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工具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客户的交易活动,很多客户尤其是年轻客户已经基本很少到银行的营业厅办理业务,客户金融行为发生了较大变化。

1.2内部形势

1、部分员工运营风险意识不足。网点运营人员多为新入职员工,从业经验不足,运营操作品质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较高水准,对运营业务中的风险点以及相关制度了解不够深刻。从近年的监管处罚统计数据看,许多违规行为多来源于分支行操作人员、管理人员、业务团队长等。

2、集中作业、智能化、网点转型给运营操作风险管理带来压力。各商行不断推进运营业务集中,将风险集中控制,以此减少因运营人员执行力不稳定导致的风险。银行网点智能化遍地开花极速推进,网点转型在各商行如火如荼展开。新增VTM、现金出纳机、大堂引导台等智能设备,力求以机器替代人工。然而,在通过网点集中作业、转型、智能化改造的过程中,运营业务操作风险也不可避免多面承壓。

3、系统亟待完善。商行系统建设处在不断完善进程中,业务先行风控后补屡见不鲜。部分新业务的风险点“机控”覆盖面不全,增加了“人控”的难度,人为的操作风险增加。部分系统开发周期较长,个别监管要求未能在系统开发中予以及时跟进落实,难以及时把控运营操作风险。

2.完善运营集中化处理后的操作风险控制建议

2.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集中作业风控流程

运营业务集中化处理后,原来的业务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等操作风险控制体系应推陈出新,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集中作业后运营业务的风控流程。

1、完善运营操作风险控制制度。持续检视运营制度与流程,主动发现风险,化解潜在隐患。在日常工作中检视运营业务集中作业后涉及的系统、制度、流程,对存在的风险隐患事项进行归集整理。制度系统更新后再次核查,确认是否采纳并对操作风险隐患进行跟进完善。实操时着重做好“四个对照”: 一是对照运营业务和产品检视运营制度有无缺失,二是对照监管要求检视制度条文是否落实,三是对照操作环节梳理风险点与管控措施,四是对照检查问题梳理管控疏漏之处,形成循环复始的“检查-梳理-完善”的制度检视机制。实际制度检视可结合日常管理工作同步进行,如通过客户意见之声、 运营风险核查书、风险提示、检查通报等渠道收集管控疏漏,具体再视影响范围、处理急缓、风险高低等维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修正。

2、完善运营操作风险管理交流平台。运营集中化处理后,往往意味着前后台操作及管理人员相分离。搭建并完善运营操作风险管理交流平台,持续将操作风控工具措施、操作风控报告总结、便宜处置事项、操作风险专刊提示和其他等上传至运营操作风险管理交流平台,供运营人员随时查用。系统化解决前后台人员操作风险控制理解口径不统一、不及时等问题。

3、持续完善监管政策解读。将政策中涉及运营操作风险方面的要求、规定逐项列示出来,结合本行的风险控制管理要求,细化落实措施与风险管控措施,及时组织运营人员学习,做到监管政策“三个确保”--确保措施得当、确保培训到位、 确保落实执行。

2.2着力风险评估,整治操作风险簿弱环节

1、加强集中后操作风险点评估分析。增加集中后系统管控与操作流程设计缺陷引发的风险描述评估。

2、形成集中后操作风险应对指引。以流程环节为维度对应落实操作风险应对指引,对部分风险应对指引描述进行调整,主要从操作性方面进行细化。

3、建设集中后操作风险事件库。根据集中后实际情况进行的操作风险事件库修改,并根据目前风险管控情况对个别风险事件的风险分类进行调整,并对存量操作风险问题进行同步更新。使得整套操作风险控制评估依然有效,经得起集中后的检验。

2.3完善管控工具,行之有效落实操作风控

操作风险控制工具是一切风控制度体系的根本落脚点。完善集中后的管控工具,注意对比集中前后操作风险控制工具的不同之处,如在授权上对金额、业务品质、监管环点迁移等做细化对照,在监督上对预警、抽查、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做不同方案,形成多維度立体操作风险管控工具。

2.4创新差异化管理,提升网点操作风控素质

1、推行运营操作风险差别化管理。推行适度差别化管理。坚持效率与风险并重。按评定级别对应不同的管理力度,实现差别化管理的落地。对于管控等级较高的网点,在落实风险管控措施和管控评检时,其上级行可有针对地采取抽查形式。对于管控等级低的网点,需加大检视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跟踪整改效果,对有需要的网点实施帮扶行动。推行差异化效果评估管理。为确保差别化管理符合运营操作风险管控目标,应对网点年度的差别化管理效果进行后评估,并据此决定是否对工作指引进行调整。保证差别化管理的实施质量,正确引导网点发挥自主管理的能动性,主动提升自我业务素质与管理质量。

2、鼓励操作风险控制创新。鼓励网点充分结合集中后的运营业务操作风险特征,自创风险管控工具或措施,推进管理工具创新,引导网点自觉提升操作风险控制管理能力,发挥主动管理作用,提高其综合管控能力。

2.5建设风控文化,运营人员培训与智能技术更新并重

1、人员培训是重中之重。马克思指出,实践是人的本质。运营人员操作风险控制落实,要求将培训工作常规化,培训的形式不限可多种多样,可结合交叉检查、帮扶、案例分享等工作同步进行。确保参训到位、理解到位、考核到位,实际操作可结合运营人员上岗资格考试、电话抽查、案例评讲、应急演练等形式进行。通过培训植入操作风险控制意识,提升风险管理能力,自下而上推动培训出实效,提升操作风险管控品质。

2、智能技术更新相辅相成。加快推进新技术、新渠道、新设备的应用,提升其在操作风险管控的占比。敢于创新,积极引进高科技的风控新技术、新工具,实现运营操作风险管理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在流程设计上综合考虑各环节的衔接性,在各环节的操作风险点上配套系统管控功能,优先采用成熟的智能技术,减少人工干预,通过智能技术多维度识别风险,予以替代原有的人为主观的风险判别。比如:通过自助发卡机、移动设备等新设备锁定业务办理流程,减少人为原因导致的操作风险控制失效现象出现;应用人脸识别技术逐步替代人工主观判断,减少因主观判别导致的误判,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大力推广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自助渠道,杜绝因柜员误操作导致的风险。 整合、自动化、自动验印及自动获取PCR等新技术,提高识别等自动化率,降低人工操作差错。

猜你喜欢

运营风险控制商业银行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应用瀑布模型的MOOC制作方法
论增强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意识
医院财务管理风险及改进措施分析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房地产项目运营阶段的成本控制
妇幼保健机构成本效益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