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误杀》的叙事手法解析
2020-09-10赵捷
赵捷
摘 要:《误杀》是一部悬疑电影,文章通过对《误杀》这部电影的背景介绍,了解电影的情节发展特征,从镜头、语言、叙事等各个方面来分析电影《误杀》所反映的社会影响,将隐喻和暗示的想象,烘托出影片的深度和叙事背后的意义。
关键词:文本分析;符号分析;社会影响;镜头语言
一、概述文本层次分析
(一)剧情概述
李维杰作为一个平凡的父亲,面对女儿误杀的“侵犯者”,爆发出的是平凡人对子女,对家庭的责任与使命。在电影的设定下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平凡人的挣扎。所以,我们也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尊严与权利。显然这是一种需求,以电影之引,探究善与恶、弱势与强权、法律与道德的多元冲突。
(二)原版翻拍
这部电影由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改编,将故事发生地点安排在泰国。利用艺术的再生产创造出《误杀》让人回味的故事。中国与泰国影片对比,中国版的剧情更注重过程,而泰国版的剧情更注重结果。影片的故事情节的设定加入中国式为人处事的风格,这样的情感让我们中国人能够更好地融入进去。其次,电影的框架结构是翻拍的,通过监控的时间,在影像中对2号听经,3号看拳赛加深印象,反复强调这两个时间点;相比印度电影,节奏略快。
(三)制作场景分析
电影蒙太奇的模仿与分析,采用黑白两方来表现正邪,拳赛比赛开局前刺耳的铃铛声展开他们俩家庭的对决,一方因侮辱女儿,一方因误杀警察局儿子;一方忍痛掩盖事实,一方想要查出真相。镜头地来回切换同时牵动着观影者的紧张感。两方都想为自己的孩子博得该有的权利。
二、电影艺术文化
(一)符号分析
《误杀》有一个重要的符号就是羊,以羊比喻人,羊群为群居动物会寻找自己的主人。同时暗喻要找到幕后者,也就是在寻找自己牧羊人。再找的这个过程中就是考验正义与非正义的冲突,更是为人母、为人夫的相对抗。
(二)影像符号
影片开头与结尾是通亮的,而剧情过程画面是灰暗的。以暗的情景和亮的灯光将角色的塑造得很精彩。影片一开始在灯光下提问安安时,突然的一个大灯照到安安的脸上,这时灯光能够表现安安那时紧张、害怕、惊恐不知所措的心理变化。
三、文本结构分析
(一)蒙太奇的手法
有些镜头表现个人情感的抒发,以及灯光的运用,烘托人物的心理活动,气场的氛围,互动感很强。
蒙太奇叙事是影视艺术的独特思维方式,非实拍性提供自由元素。将故事中的情节、场景、镜头进行编辑;交叉蒙太奇利用拳赛全家不在场的证据。
(二)叙事文本分析
整体影片的风格的细节部分做得相当缜密,通过镜头的转换来表现角色处在不同的环境,每个主角当时不同的心理状态。通过关键性故事情节,增加整个故事悬疑点。在影片文本属于线性的文本结构,从电影的叙事手法来看,是从开头加以曲折,即为倒叙,而后走向正轨。从开头男主策划越狱到结尾他通过垃圾车帮助自己越狱,后面发现自己计划失败了;体现了文章的首尾呼应。通过对镜头语言蒙太奇的分析以及艺术价值。
(三)社会影响
1.教育层面
两方的家长,一方对于自己的女儿太过于冷漠,说明家长对她的关注度不高,所以导致平平缺乏需要的温暖;一方对于警察局的儿子太过溺爱。而李维杰的做法也是以身作则,为自己的孩子做榜样。
其中有一段镜头安安考试只考了70分,为了拿到小提琴,她撒谎了,将成绩涂改为100分。李维杰当时表情变得压抑了,想到给自己的女儿树立了不正确三观,这时背景音乐《we all lie》意思是他们都撒谎了。选择的音乐也是相当贴合教育主题的《天空之城》。
2.社会层面
以李维杰为代表的普通老百姓的无奈与无力,通过自己对电影的独特见解,在平行时空的基础上通过给予他人加深印像从而偷换时间概念,让所有证人在不知不觉中为自己作伪证,最后逃过法律的制裁。
3.在法律层面
一系列动机使得李维杰越陷越深,刻意隐瞒自己的罪行,逃过法律的罗网。当他看到事情的严重性后,最后他选择自首,同时产生对社会阶层矛盾冲突和人性善恶的反思。
4.社会问题
在这部影片中故事本来平静中夹杂着很多社会性的问题。
四、总结
所谓悲剧并不是事出无因,其实皆是人为,在故事中的事件虽然发生在泰国,但他何尝不是我们国内所热议的,影片中的官二代泛滥的权利、贫富的差距、底层社会的挣扎,无一不是我们国内所热议的话题。
善与恶、是与非、道德与法律、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杆秤,社会中每一种行为每一件事都反映着不同的社会现象,希望每个人都能坚持本心,不去触犯道德与法律的底线。
参考文献:
[1]孙晟伟.电影镜头语言的美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8.
[2]赵佳凯.浅谈电影蒙太奇剪辑[J].教育教学论坛,2020(43):122-123.
[3]王诗文,王中娟,苏颜军.影视广告创作基础[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