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民间文化与乡村振兴的生产力转化探索

2020-09-10叶勇

巴蜀史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民间文化黄花生产力

叶勇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农业农村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强大的生产力驱动,文化产 业视域下的生产力是社会整体生产力的一部 分,在当代已成为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民俗民间文化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它 根植乡土,贴近性强,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 善的力量,可提高人的素养、鼓舞人的士气、强 化人的精气神,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民俗民间文化的软实力,将对政治、经济、社会 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把民俗民间文化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生产力,将对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创造出更多财富,为小康生活奠定坚实的物质 基础。

一、民俗民间文化与乡村振兴的生产力有密切联系

探索民俗民间文化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生产力,须弄清什么是生产力及它的组成要素。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获取物质生 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力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内 容,它表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包括三个 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民俗民间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宝贵文化,是一 个重要的生产力因素。它具有创造和生产精神文化产品的能力,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现实 力量,可作为经济和物质融合的产物。这种文 化生产力具有物质文化属性和精神属性双重特征。它有一切生产力所具有的客观性,可创造 和生产丰富的产品,满足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需求,是通过物质力量来释放精神力量的一种生产力形态。当然,只有在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在满足人的物质精神  需求中,才能提高精神境界,提升人的品位,塑造人的灵魂, 使之融于生产力中助推社会发展。

由此可见,文化产业视域下的生产力是社会整体生产力的一部分,在当代已成为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将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产生积极影响。生产力中蕴含着民俗民间文化的强大力量,民俗民间文化也潜藏着生产力的因素,二者之间关联密切,互有融合、促进、推动的作用。

二、民俗民间文化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乡村振兴切实可行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继科技振兴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和军民融合战略之后新提出的一项具有深远意 义的发展理念,对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和富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民俗民间文化的软实力转化为乡村振兴的 生产力,对政治发展的促进、先进管理理念的深 化、最新知识的传播,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公益 文化的传播,对社会发展的促进和生态文化、节约文化的传播,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 等都会溢出效应,收到良好效果。

例如,乡村振兴中的廉政文化,把民俗民间文化渗透其中,可对从政人员的思想、道德、行 为、信仰、生活方式等起到规范和督促作用,从 而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激发出健康、科学、向上、有蓬勃生命力的热情,秉承正直、廉洁、为民的 高尚价值理念干事业,自觉同腐败行为作斗争, 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形成以廉政为荣、以贪占为耻的良好社会氛围,全心全意为民服 务,聚精会神谋发展。因此,民俗民间文化的软 实力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生产力,将对从政人员 产生正面影响,增强农业农村发展的战斗力,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凝聚强大力量。

(一)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强大的生产力驱动。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业经营体制,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 体系等多方面多层次的部署。要实现这一目 标,需要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自 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强大推动力,并以民俗民 间文化的魅力予以驱动,促进乡村振兴,让文化 软实力成为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生产力。

例如,乡村振兴中的企业文化,把民俗民间文化融为一体,可达到提高员工觉悟、改变员工观念、凝聚员工力量的目的。发挥其积极性,传播企业正能量,使企业有灵魂、员工有干劲,提高员工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成为支撑企业生存的精神支柱。这样企业产品就会增加,从而达到良好效益,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成为乡村振兴软实力。

(二)民俗民间文化具有强化乡村振兴生产 力“精气神”的作用。

乡村振兴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科技、生态、生活的振兴,以及农民素质的提升,要 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之目标。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的灵魂,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民俗民间文化 是一种社会规范,是一种不成文的、自觉的行为准则,它在无形中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因此,民俗民间文化有强化人的精气神、服务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例如,民間千百年流传、广泛盛行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习俗,涉及一方一风情、一地一习惯,在氏族、家庭、个人以及长辈、晚辈中传承,凡建筑、节庆、红白喜事等须遵循习俗办事,形成一种不成文的“法”的因素,一代一代照“章”执行,这种民俗民间文化的巨大软实力已紧密融合在生产力之中。由此可见,民俗民间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促进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助力乡风文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农民素质,打造农民的精神家园。把乡村法治、德治、自治融为一体,成为科学治理体系,就能形成并转化为生产力驱动,成为乡村振兴的动力。

(三)民俗民间文化转化为乡村振兴生产力将产生良好效应。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民俗民间文化作为民族社会心理的表现形式,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既有区域的独特性和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又有某种不成法的约束力;既有自然传承性,又有地方性、集团性和民族性。不同的社会阶层、阶级等形成的风俗习惯也可能不尽相同,但一些氏族民俗、家族民俗均蕴含有奋发有为、光宗耀祖、崇文尚义、遵纪守法的元素。

例如“清明会”。一些氏族的祠堂逐年兴起、壮大,血缘、根脉、情感日益浓厚。清明节期间,外地、本地同宗族的长辈、晚辈祭祖前后约定俗成在祠堂里相聚,亲人欢聚一堂,相互了解事业、家庭、子女发展情况,探讨事业兴旺、家庭发达、后人成才经验和方法,一种无形的鼓励、奋进的力量在相互  之间形成,这种力量由宗族延伸到家庭,由家庭延伸到个人,由个人  延伸到单位,由单位延伸到事业,鼓舞、激励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有  所作为,这种力量是维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纽带。所以,民  俗民间文化有激励精神的作用,它可转化为生产产品、物质的能力, 成为推动生产力的一种动力,为人民富裕、国家强盛发挥巨大作用。

三、民俗民间文化转化为生产力是乡村振兴的再造引擎、创新动能

“乡村振兴,文化引领”。民俗民间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生活、生产及劳动中形成的,是乡村发展、民间工艺、工匠精神以及乡贤、宗族等发展历史的真实记录。有多条途径可将其转化为乡村振兴软实力,如: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自治传统,实现乡村德治、法治、自治的三治合一;发挥乡贤文化与民间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带动和组织作用;以 村落节庆、人生仪式,增强乡村人际互动,增 进乡风文明;以乡土传统、表演艺术、村落故 事等提炼民俗智慧,以发展地方物产、传承特 色手艺等助力乡村振兴,让民俗民间文化成 为乡村振兴的创新动能,成为经济支柱性产业,并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生产力。

(一)民俗民间文化+教育——是转化为乡村振兴生產力的新理念。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上到天文下到地理,都蕴含着深厚的民俗民间文化。要使民俗民间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引擎”作用,必须刷新新时代对民俗民间文化的教育理念,在民俗民间文化的价值认同上下功夫,将其赋予新的时代意义,让诸多历史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展现,达到创造物质、增加财富的目的,实现其应有优势价值,凸显其转化为乡村振兴生产力的作用。

例如,端午节参与或观赏龙舟比赛,可以弘扬中华民族团结战斗、自强不息的传统 美德,培养村民爱国情感,激发村民奋勇争先的拼搏精神。又如中秋节、春节,通过家人团聚、亲友互动,相互规范言行、更新观 念,可达到统一思想、团结奋进、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社会教育目的,从而把这种软实 力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腾飞、社会进步、乡 村振兴发挥良好作用。

(二)民俗民间文化+非遗——是转化为乡村振兴生产力的重点所在。

乡村振兴,非遗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振兴的特色优势之一,是打造乡村振兴的内涵所在。千百年来,人们创造的陶瓷、刺绣、竹编、根雕等手工类制作,歌曲、戏剧、舞蹈、乐器等文艺类创作,成为民俗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生产力切实可行。

例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渠县刘氏竹编生产的系列工艺产品:竹编茶道用具、花道用具、香道用具等各种生活用品,竹编字画、文玩等各种收藏品,将竹文化与其他生产生活文化相融合,集观赏和实用为一体, 曾50 多次荣获国际国内各种荣誉,自1980年以来,出口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有口皆碑的珍藏、馈赠、旅游纪念、生活实用皆 益的工艺珍品。刘氏竹编生产带动当地一 批人致富,其创造的经济价值尤为突出,发挥了非遗在乡村振兴中推动生产力发展的 驱动作用,达到了促进生活富裕的目的,实 现了民俗民间文化转化为生产力的价值。渠 县盛产慈竹、楠竹、白夹竹和斑竹等十余个品 种,且慈竹株高节稀、拉力强劲、纤维柔韧,生 产竹编工艺品具有原材料充足、优质的特点以 及交通便捷、销售途径广的优势。把这项非遗 传承发扬光大,转化为生产力,对于振兴乡村、助力经济发展,将产生良好效益。

(三)民俗民间文化+产业——是转化为乡村振兴生产力的物质基础。

乡村振兴实质是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民俗民间文化产业要在新时代中焕发色彩,只有创新民俗民间文化产业理念,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通过突出特色、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才能在市场化经济中落地成长。

例如,渠县因生产优质黄花,被冠以中国“黄花之乡”“黄花之都”的美称。其生产的黄花以色泽黄润鲜亮、肉质肥硕、香气馥郁、嫩脆爽口、食味别致而闻名中外。据了解, 渠县黄花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胡萝卜素、核黄素及磷、铁等矿物质元素,具有清热、止血  、利尿、通乳、健胃等辅助疗效,其营养价值 高,老少皆宜,广受食客喜爱,是席上珍品。近年来,渠县一手抓黄花种植规模扩展,一手抓黄花产业化经营和开发,攻克黄花种植、保鲜及深加工技术,实现“一季黄花,四季鲜活”目标。2019 年渠县黄花种植面积已发展到20 余万亩,年产成品黄花近2 万吨,年产值突破5 亿元。渠县黄花这一特色、优质产品已走出四川、走出国门,融入世界、大放异彩, 其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正助力着乡村振兴。

由此可见,把民俗民间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生产力,可增强农业农村自我发展动力,使其达到产业智慧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创造出更多财富,为小康生活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民俗民间文化+旅游——是转化为乡村振兴生产力的亮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且质量更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期盼有更丰富的精神享受。开发乡村旅游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新途径,融合发展民俗民间文化是搞好乡村旅游的关键所在,要充分挖掘民俗民间文化特色,开发展示农耕文化、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的旅游活动,带给旅客视觉上、感官上新的体验,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打造有价值的实物展示和文化包装,实现“可带走的记忆”,增强产品吸引力,让民俗民间文化带动旅游发展,达到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生产力转化。

例如,渠县近几年兴起的“乌木”雕刻品,在马鞍 山、万兴广场、临巴、岩峰等地已有生产基地,其生产  的生活用品、装饰品、工艺品等已成为家庭和单位使 用、馈赠、纪念的佳品,深受民众、旅客的关注和喜爱。虽货源、厂家、产品逐渐增多,但仍供不应求。这种以民  俗民间文化为特色的工艺品将会给乡村振兴带来新的 软实力前景,经济收入实为可观。

民俗民间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从多元化着手,把它转化为乡村振兴生产力,激活创造经济价值的实用性,使其成为一种强大的驱动力,有助于农业农村迅猛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系渠县有庆中学退休教师,渠县民俗文化协会会员)

猜你喜欢

民间文化黄花生产力
来不及生产力
文化强国语境下的文化学研究新探索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阳江江城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黑黄花天牛
黄花歌
我是一棵忘忧草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战地黄花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反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