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有代谢,读书无时令
2020-09-10丁云
丁云
书店是个宝库,想要什么都有,没什么灵感时走马观花一圈,自然会有想法。防疫期间,减少在外走动,不影响看书。多看好书有益无弊。读书没有时令之分,去年荣登排行榜前列的好书,依旧照看。
去书店阅人
《2019 诚品年度阅读报告》公布后,果不其然,与网络书店畅销榜大体相近。每年出版的好书是很多的,如果进了排行榜,会销售得更好;但一样是好书,进不了排行榜,销量、传播可能会逊色许多。
诚品书店苏州的资深运营总监郎正中说,这种现象再正常不过,每个产业、每个领域都会有,“只要是市场,只要有营销,就会存在明星现象,存在‘大者恒大’。”出版方如有资源进行大量宣传,自然会出现上述情况,“包括作者本身就是一个大IP的话。”
畅销书榜最重要的好处是吸引读者去关注阅读。畅销书在某种情况下会有一种边际效应,一本书红了,带动读者在过程中深入阅读,继而发现同领域或周边书籍。“因而这种畅销榜效应是需要的,可以带动某个领域的阅读。”
“与网络大数据一旦发现读者的口味,就会大量推荐一系列相关阅读的做法相似,实体书店其实也得这么做。”郎正中说,书店行业的理念之一就是鼓励、扶持更多不那么受市场追捧、没有那么多宣传资源,而质量又确实好的书籍,去以书店的力量扶持。
当下有种现象,图书的信息资讯很多,因网络大数据的集中推荐,反而会令品类变得单一,以致单一一本书在网上的销量变得非常大,成为主流。但在实体书店,以2019年诚品书店苏州总共销售的16万种图书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小众书类,是顾客在闲逛中发现、购买的,这是在实体店而非网络购买图书带来的现象。现实是当阅读已经越来越不成为一种刚需,深度阅读越来越缺乏时,买书总还是让人欣慰的。
有时看一家书店,旧书的量还是蛮大的,相当一部分冷门图书被安置在各个角落,看得出是好书,担心如果暂时没人买,它们会不会就此消失,毕竟要消耗营业面积、侵占库存。郎正中先举了一个相似却不同的例子。KTV的歌单里,有些歌因为太久没人点,可能会被取消,因为留在歌单上,K歌房就要支付版权费。那些老歌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会点,所以上了年纪的人去K歌房时,会都点上一遍,“为这些老歌留下‘温度’,让它们被继续保留下来。”
而书店的情况有不同。“书店保有很大一部分非当红或者说非当年出版的书籍的原因,是因书店需要呈现出一种面貌——不止出售畅销书或者当下流行的书,更有小众的、冷门的好书。”郎正中说。
或许摆上两年都不会卖出去,对很多书店来而言也确实背负负担,占用了库存资金、经营面积、坪效,但书店更有义务、有责任去扶持、呵护好的出版物。书店的樣貌是要丰富,既要有大众图书,也有小众图书。这样,氛围会不同。
摆着摆着,不知何时,潮流会来。石黑一雄获得诺贝尔奖前,诚品书店苏州买断了他的7本亲笔签名英文精装版,一本售价2000块。获奖消息传出,这7本书在一天之内被购买一空。“挑选入店的书,都是我们认为值得的。”这种“值得”,不管是否出于商业目的,首先是它“值得”被陈列在那里。
搜罗冷门、小众、所谓的“旧书”,是大书店的商业策略之一,积小众为大众。每个领域会有很多小分支,一小撮“死忠饭”。出于商业效益的考量,通常在外面很难找到的东西,一旦被“死忠饭”在某个地方找到,他们就连带对这个地方也抱有好感。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导戴从容在诚品书店苏州发现了神学著作,惊叹不已,直夸书店“太棒了”。而跟随群体的意见领袖,小众汇集,就会成为书店的众流之一。有别于只会跟着流行跑的大众,这些人会汇集成为更忠实、更稳定的大众。
小众汇聚,展现了书店的多样貌性,书店的空间样貌变得不一样。如诚品书店苏州的郎正中资深总监所言,“书店也是容纳生活、思想、艺术和城市气质的容器啊。”
从排行榜感触世界
不管到哪个区域,人文社科类书籍的销量总是稳占鳌头。《2019 诚品年度阅读报告》显示,苏州市场的艺术类图书销售已连续三年呈增长态势。
减少外出活动期间,好书值得找来一读。报告显示,在其苏州市场,人文科学类图书占到25%,艺术类占17%,中文创作类和翻译文学各占13%,休闲趣味类也达10%,财经商业有9%,健康生活8%,心理励志5%。
过去的一年中生代在文学创作上呈厚积薄发之势,麦家、迟子建等均有作品出版;文学IP 改编的影视剧反响巨大,《流浪地球》《四个春天》《法医秦明》等的热映、热播,推高了原文学作品的影响力;再有就是文学经典“换新装”,经典作品换了全新装帧再推出,依旧在榜单上占有一席之地,充分显现出经典作品的长久生命力。
“生命力长久”的一个例子莫过于各种版本的《浮生六记》,本以为这是一本只有苏州人小情小调、孤芳自赏的东西,可近两年,年图书销售榜总有它的身影。如果不细看,是会有疑惑的,为什么这本书总在TOP20?出版业近来无新书可出么,要年年被沈复霸榜。答案还真是,又不是。著者还是沈复,只不过几乎年年有出版社推出新版,新装帧、新译者,销售量好像也无须担心,霸榜嘛,说明依然倍受青睐呀。
如果要挑选优秀的文学创作作品,业内受推崇的奖项无疑是风向标,诺贝尔奖、布克奖,再或者茅盾文学奖之类。2019 年恰逢第十届矛盾文学奖颁发,获奖作品梁晓声的《人世间》、徐怀中的《牵风记》、徐则臣的《北上》、陈彦的《主角》以及李洱的《应物兄》备受瞩目。这是“不同时代的作家以风格迥异的作品,共同体现出了他们的艺术探索和卓越成就。”《2019 诚品年度阅读报告》如是评价。
如果你经常流连书店,会对《2001:太空漫游》特别有印象,数帧相似的封面,只因那是一套四部曲,对应2001年、2010年、2061年和3001年。《三体》之后,科幻小说在国内迎来热潮,除刘慈欣,市面上清晰可见的是出版社引入了更多西方科幻作品,读者对作品的关注逐渐深入,细到作者及其所属流派。
这一年,常“见”加西亚·马尔克斯。除了南海出版社推出的他本人的一系列文学作品,设计了特别漂亮、现代的新装帧以外,中信出版社“最后的访谈”系列,也包含了加西亚·马尔克斯,封面设计也是独特、漂亮,在图书市场创造出一种氛围,“啊,今年加西亚·马尔克斯很红啊。”
碎片化、网络化时代,我们的阅读需要一些有深度、有对社会沉思的内容,这大概是马尔克斯《一起连环绑架案的新闻》《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行动》及保宁的《战争哀歌》等广受推崇的原因之一,“无论是一场战争还是一桩事件,是一个群体的悲剧还是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流转,好的作品能带着读者走进编织的幻境,或是回到事件发生的现场,从阅读中了解到时代、社会或生命的多样性,获取不一样的心灵震撼。”
近期长读尤·奈斯博的小说。不仅仅是去年,北欧文学在市场畅销多年。从前与挪威人、瑞典人聊他们的生活,有一种说法,在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北欧人喜欢待在家里写点小文,细想,那里也确实有悠久的文学传统和丰富多元的语言与文化,但我们的“相会”,止步于安徒生、易卜生及奥丁率领的北欧众神。近年,冒出了“made in北欧”的文学翻译作品,新鲜而丰富的阅读体验也随之而来。《熊镇》接连出版了2部,弗雷德里克·巴克曼被譽为瑞典小说之王。还有尤·奈斯博,从《雪人》到《猎豹》,从《幽灵》到《警察》,对亚洲的有些描绘细致到让人叫绝,不到最后总也猜不到结局。从足球运动员到金融从业者、到挪威摇滚巨星、再到北欧悬疑小说之王,作者本人就是传奇。
你有多想要逃避现实,背后你就得多强迫自己直面现实,需要思考,学着理解、认识周围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的技术浪潮、认知浪潮,即便那些东西根本不是你这一“挂”的,“一无所知”太让人羞耻了。所以“硬核”内容的图书流行,应该是有理由的。去年的市场上,应对信息困扰主题的《后真相时代》《专家之死: 反智主义的盛行及其影响》,思考科学和社会面临大问题的《十问: 霍金沉思录》《一想到还有95%的问题留给人类,我就放心了》,亦或是历史学家们以多角度、跨学科、高质量向读者揭示过去、启发未来的《棉花帝国: 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罗马的命运: 气候、疾病和帝国的终结》等图书的销量均在前列。当中美贸易战场上“针锋相对”“大打出手”时,深析背后各种缘由的图书也迅速走红,曝光美国利用《反海外腐败法》打击美国企业竞争对手内幕的《美国陷阱》,帮助理解经济快速发展背后基本逻辑、事物规律、因果关系的《非对称风险:风险共担》《债务危机: 我的应对原则》《周期: 投资机会、风险、态度与市场周期》等都是商业财经类销售名列前茅的“选手”。
以上有一些图书本人已购入囊中,一些已经看完,一些还未开张。搞不好,其中一些会持续无法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