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动宅”时光中的主动生活

2020-09-10陈佳慧

现代苏州 2020年5期
关键词:苏州人仪式日子

陈佳慧

“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来自米兰昆德拉的这段话,特别适合疫情期宅在家并且收获了人生感悟的人们。

从春节一直到现在,许多人经历了大门不迈二门不出的数十天。尽管特殊时期里,不出门就是为家庭和国家做贡献,但也的确考验着当代人。别说对于一些喜欢城市社交、城市消费的人来说有些难熬,就连不少宅男宅女们都惊呼,原来宅还分为“被动宅”和“主动宅”,前者的滋味可真是不好受。就算传统苏州人文雅秀气,过起日子来也喜好人情味、烟火气,关门一个月,或多或少也是一种被动的经历。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禁闭”未必是件完全的坏事。静,往往是给动蓄力。而一次超长待机的状态,正好可以让我们休息、观察、思考和收获。

重新捡回的仪式感

宅在家中,本来以为就是平平淡淡地生活,没想到却不自觉地捡回了仪式感。农历新年的头几天,年是不去拜了,但是微信视频还是少不了。连上线,吉祥话要说,家常要唠,是温情,也是新年里必须有的仪式,嗯,给孩子的压岁钱也不能少,實体红包给不了,微信红包也一样嘛。

元宵节照例要吃汤团,朱新年点心店肯定没开门,不怕,自己用糯米粉捏。味道差点,但意思在。甜馅儿的没有新鲜芝麻和猪油,压点黑芝麻糖屑进去也是一种味道;鲜肉馅儿好调,肉汁儿少点不怕,精肉多啊;还可以自由发挥,萝卜丝的、三丁的、荠菜肉馅儿的……总之,正月十五的汤圆是不会少的,家里的“大厨”要是一不小心包多了,当早餐还能吃到正月二十,团团圆圆更是长长久久。于是有朋友惊呼:今年的元宵节好像味道更足了。

而就算下楼倒个垃圾顺便去超市买点必需品,也要换上新衣服,虽然亲戚朋友看不到了,但要有辞旧迎新的态度,更何况,穿着钻被窝的睡衣出门有点不太安全卫生。

还有一些生活的仪式感在被坚守着,对于许多老年人来说,这段时间宁愿防护得三层外三层严格些,可每周起码一次,菜场还是要去的。别说疫情最紧张的时候网购困难度高,超市菜品卖得快,以上两种方式,之前也并不是他们的选择。不去菜场,生活总少了那个味儿。苏州人有条不紊的一天,是从逛老街逛菜场开始的,哪怕不交流且戴着口罩和一次性手套,仔仔细细地挑选好每一棵水灵灵的蔬菜,也是断不能放弃的仪式感。

有人说,生活中,平淡是常态,总要找到一些仪式,让每天的日子与众不同。仪式感说到底还是一种生活智慧,让人在平凡又琐碎的日子里,找到诗意的生活,找到继续前进的微光。疫情期间,它的作用就更明显了。

静心感受的细节美学

宅在家里,节奏慢了,少了纷扰,更多人学会放大自己的感官,从眼睛到舌尖,充分享受生活之美。

远程一点,如博物馆的“云看展”,故宫博物院、苏州博物馆、数字敦煌、三星堆博物馆……如今许多博物馆都用新技术呈现美景与藏品。没法去苏博,线上有全景展厅,粉墙黛瓦的江南元素一样能感受。甚至展品墙入口可以直接跳转文物信息,360°可旋转的观看模式,有着实景参观不一样的感觉。爱美景的,可以“趁机”足不出户地赏赏紫禁城的瑞雪。

也有人摆弄起了照相机,观察起了难得空旷的城市,或者平时忽略的家居细节。摄影师吴门鱼走上空无一人的观前街,捕捉下难得如此安静的吴门第一商圈,也走进刚刚恢复开放的拙政园,按下快门留住了没有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的远香堂。平时只爱刷剧的小舟,突然翻出了自己的拍立得,每天三张,记录身边每个安静细节。

当然,对于广大居民来说,最大的美感,来自于一日三餐的美食。这些日子里,家常麻辣菜肴流行了起来,并不是苏州人改了口味,而是尝鲜之余,这红火的颜色着实叫人胃口和精神一振,更能偶尔慰藉一下不能出门约火锅的心情。朋友圈里有人调侃,不吃香菜的自己,都忍不住要往红烧牛腩上撒一把,不为别的,就为红配绿,亮眼睛。

居家时间长了,顺便把屋子重新布置一番,要做到《长物志》的水平或许不可能,但是将床罩换成春天的颜色,将书架整理得整齐划一,将衣橱里的衣服按照颜色来个渐变过渡,在客厅的花瓶里插上一枝腊梅,坐在院子里喝喝茶撸撸漂亮猫……生活美学,无处不在 。

愉悦自己的居家享受

家常菜的变化,还能代表出我们在闲暇的时间里,开始更加开始重视生活品质。或许年前谁也没想到,一个漫长的假期之后,许多人变成了厨子。

吃是最能犒劳自己的事情,更何况过日子,最重要的还是一日三餐。疫情让我们每个人都回归到在家做饭,每天的朋友圈几乎成了厨艺展示大赛,这是苏州人厨艺飞速飙升的一个月。

曾经的工作达人,从前每天晒的都是各种会议,新年里晒的却实各种美食:凉皮,披萨,烤鸡翅,油焖大虾……苏州本来就是美食之城,苏州人很讲究吃。这段日子里,待在家的苏州人更是把对吃的精细态度发挥到极致。本来简单清蒸的鱼,不如按照菜谱也尝试一下松鼠桂鱼,不像不要紧,酸甜鲜的“吃口”完成就行。青菜和香菇,十分钟就可以炒制完成的两个食材,愣是被细细切成丁,拌上香油,再配上刚发的面,做成自制版的净素包子。两勺面粉,本来可以随时“变成”成面疙瘩汤,结果起锅烧油,最后成了一盘金灿灿的迷你油条。就这样还能两吃:一半蘸酱油,一半撒白糖,把下粥小菜和下午甜品都解决了。而初春就上市的外地蚕豆,原本并不可能引起“马大嫂”们太大的兴趣,如今也成了小小的惊喜,被认认真真地搁上重糖重盐撒上葱花,甚至要再煨个鸡汤撒几颗枸杞搭配它。

疫情期间,APP健康步行的数值可能是零,但口腹之欲的满意度却能上到一百。

宅的日子里,我们也有了充足的睡眠。不用急吼吼地上班,却也意外地发现熬夜由此失去了魅力。想睡就睡,想醒就醒,生物钟找回了它的本能,心情也跟着愉悦了起来。更别说平时想看的剧看起来,平时压着的书读起来,练字的练字,画画的画画,学琴的学琴。原来精神除了跟着物质走,也跟着时间走,这一次,三者“相亲相爱”,给了我们一次好享受。

愈加紧密的家庭关系

沿着在家吃这件事儿发展,又引发起了另一種感受——这场疫情,让大家更重视亲情。每天做饭吃饭,也正是一个家庭最好的仪式感。苏州人常说“烟火气”,一个家之所以称为“家”,很大程度上就是那一顿顿团圆饭。曾几何时,父母在厨房里忙碌,我们听着叮叮当当的炒菜声,看着一盘盘好吃的菜端上桌而垂涎欲滴不再是每天的场景,但居家的日子里,每天的相守,加上食物的慰藉,心也走近了很多。

随之而来的是互相的关心、体谅,以及对因疫情无法相聚的亲友的想念。

“过年之前劝导爸妈戴口罩时,突然理解了他们劝我穿秋裤时有多难。”年轻的陆陆说,“但是之后他们自觉戴上了口罩,所以我是不是也应该更加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小北惦记的则是未能见面的外婆:“每年大年初三,我们一大家子都会去外婆家吃饭,但今年因为疫情,很自觉地没有去,只是打电话拜了个年。外婆问我,外面到底多严重了?为什么你们都不来吃饭了?我这才发觉,外婆不会上网,对疫情不像我们那样了解,但她一直记得每年的今天,我们会去见她,这个家庭传统,今年断裂了。外婆,不用担心,你好好在家,等我们来。”

随着疫情变化,家人之间的关爱与联结,也显得愈发紧密。从前觉得爸妈啰嗦,孩子吵闹,这次却觉得大家平平安安守在一起,很幸福。这一个多月里,我们为家人绵绵的牵挂所感动,会比任何时候都感觉到家是避风的港湾,团圆比什么都重要。

“醍醐灌顶”的人生感悟

居家的一个月,也给了我们足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我们仿佛一艘在激流中飘荡的小船,但突然之间来到一片平静的水域,看似停止,其实终于可以确认自己的位置,并且找到之后前行的方向。

这个日子里,许多人开始学习,不只是专业技能方面的东西,更是打开一些关于心理或哲学的书籍。足不出户的一个多月,尽管有网络,也有家人,但失去社交的孤独感也涌上心头。体会孤独往往是思考人生最好的突破口。甚至一句“我从来没有这么想上班。”或许都是对自己的认知。

新年伊始,在这座安静的城市里,人们一边在整理自己,一边在等待中蓄势。

年轻人开始花时间思考自己想要什么,并且一步步制定路线和目标。家长们觉得这是一次对孩子来说最好的生命教育。

更好的,是朋友发来感言:“此疫过后,至少有八点可以反思,再加以落实到自身上。

猜你喜欢

苏州人仪式日子
“鲜”是苏州人的执念
仪式感
仪式感
入静止观的苏州人
最是那水一般的温柔
云上的日子
流绚夏日
张建霖
吵架
讨厌体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