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与思维方式
2020-09-10高兆旺
高兆旺
摘要:新闻报道要做到出新、出彩,就要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运用好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就是以一个事物为中心,思路向四面扩散,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种思维方法。发散思维不满足于对事物的现有认识,致力于探求事物内部和它其他之间的各种联系,以求完整地认识事物,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关键词:新闻采访 思维 方式
运用发散思维,能够开拓意义重大的主题。任何一个新闻事实,都是多维性的,由于思维的惯性和惰性,我们常常止步于表面的或者是司空见惯的主题,运用发散思维,常常会别有洞天。《楼盘开盘静悄悄》是我运用发散思维写出的一篇相对成功的报道。我市招商引资的客商重庆渝城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的楼盘开盘之日,不见盛大的开盘仪式。“无事有新闻”,于是我进行了深入地采访,了解到公司决策层把开演唱会请明星的50万元资助山区贫困的学生。我写出一篇主题为企业在发展的同时履行社会责任的报道,引起了很好的反响。运用好发散思维,往往可以提炼出好的主题。
有一次,我接到一个采访任务,通知的内容是市领导去看望在福建漳州园山扑火中荣立一等功的朱军凯家属,并送去立功喜报。我在采访中运用发散思维,在这份喜报为什么“迟到两年”上着力 。朱军凯为了不让亲人担心,他恳求部队领导不要把他受伤的情况告诉他的家人。两年的时间他基本康复,以致喜报迟到两年。我做出的新闻不仅展示了现代军人甘于牺牲,勇于奉献的情操,通过发散思维我挖掘出朱军凯和他家人丰富的情感世界,立体的再现了英雄形象。
运用发散思维,能够提高剖析问题的准确性。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我们报道事物,对事物进行分析评价时,必须考虑与之相关的多种因素。否则,对事物的分析就可能不准确。在报道中,当所要报道的事物或其中的一个方面尤其突出的,我们的思维局促在“特点”上,把它们和其他事物割裂开,简单化地就事论事。必须运用发散思维,探求事物内部和其他事物间的联系脉络,提高分析问题的准确性。
要运用好发散思维,挖掘深度主题,是要以深入采访为前提。这就要求我们在采访中要善于发现真、善、美的东西;善于发现新鲜事物;善于发现富有价值的内容,富有超前意识的言行,善于发现典型。记者应是走在时代前沿的人。对于政府行为准定的典型,固然要加大宣传力度,但在现实生活,在时代过程中,各类典型层出不穷,是永远发现不尽,报道不完的。记者的责任就是要以敏捷的感知,不断发现,推出新的典型。自然,在发现真、善、美的同时,作为记者,也应时刻留心伪、恶、丑的东西。要注意往往强烈对比性的报道,给观念留下的印象是最深刻的,收效也是最大的。
要做到深入采访,需要我们能捕捉到具有时代气息、烙印和民族精神、特征的内容。对时代气息的理解,要有正确观念。要有政治家的眼光,看发现趋向,看主流。要以积极的态度,推进的导向,正面的报道,对待自己所处的时代。有时候,我觉得记者像是位导游员,对于自己带的这个旅游团,往哪带,往哪里引,贵任重大,不能误导。
要做到深入采访,需要我们要对深层次内容的进行挖据。新闻要能深深打动观众,或催人泪下,或催人跃起,或令人终生不忘,却也是极难做到的。新闻常常会出现表面化弱点,这就要靠记者挖掘隐蔽、潜藏于“直观”之后的东西,揭示“直观”的内涵。
要做到深入采访,需要我们善于拓展。扩展视野,扩大报道面,需要我们肯动脑筋,不但富有联想,勤于对比(历史的、现实的,中国的、外国的等等),任何时候都不要“单打一”或单纯的“就事论事”。要能高人一筹,站得高,看得远,想得多。在有限的时间内,应该尽量向观众传递一些信息,让观众打开心扉,思路张开。
采访深入了,我们才能够运用好发散思维,挖掘出深度主题。
运用发散思维,寻找到有说服力的事实材料。发散思维像动物张开长长触须寻找食物一样,由点及面,触类旁通,很容易找到说服力的事实材料,包括新闻事实材料和背景材料。
发散思维是新闻采访写作中一个强有力的思维方法,是开拓报道深度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群体里容易按照他人的想法生活,在孤独中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值得记住的只是那些在群体中保持独立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惯性,我们在新闻采访中要善于摆脱思维定势,运用发散思维,发掘出新闻报道的深度。
参考文献:
[1]唐宜贵,闫承敏.探析民生新闻的思维方式和写作导向[J].记者观察,2019(20):158-159.
[2]李青森.调查类新闻的采访方式与思维变化[J].西部广播电视,2019(12):170.
[3]李鹏.新闻记者的思维方式[J].采寫编,2015(05):52-53.
[4]李润文,李超.新闻采访中的思维突破与心理突破[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5(01):71-75.
[5]左秀竹.联想思维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策略[J].赤子(上中旬),2014(11):47.
[6]黄柳菱.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误区及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29):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