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环境新闻报道舆论引导力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

2020-09-10侯卫婷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

侯卫婷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升,除衣、食、住、行外,也体现在信息传播和接受的途径也呈现多角度、多元化的趋势,由过去的报纸、电视、收音机等媒介发展为互联网、手机、PC、iPad等设备。新闻传播的方式也更加丰富,包含了图形、声音以及视频,给广大公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体验。本文将就新媒体时代环境新闻报道舆论引导力影响因素和策略优化展开讨论,分析影响环境新闻报道的多方面的因素,研究如何通过切实可行的方法提升环境新闻报道的舆论引导力。

关键词:环境新闻;影响因素;舆论引导力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这一重大任务,要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运用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在新闻报道中,随着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新媒体与新闻报道有效结合,使新闻报道原有的分支具有更高的渗透性。其中,环境新闻报道主要以环境问题为主,以媒介为平台,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报道最新发生的环境信息,是生态环保动态和环保知识与新闻表达传播的结合。通过环境新闻报道可以传播生态环保理念,有效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自发的践行绿色健康的环保理念,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助推作用。

一、环境新闻与新媒体融合后的传播特征

(一)信息传播多元化海量化对舆论引导形成挑战

在手机、电脑广泛普及的今天,互联网深深影响着我国居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信息的多元化使居民的综合视野得到了显著拓展。但随着我国居民信息接收程度的丰富,其个人的信息阅读时间呈现碎片化的特点。信息接受渠道的多元化和信息海量化,使得新闻受众之前通过报纸、电视等渠道接收新闻信息的时间被分散占用,与此同时,受众对自身所接受的信息产生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些意见和看法与主流媒体的主流舆论导向,有一致的部分,也有不相同的部分。环境新闻报道的传播同样具备以上特征,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舆论引导的难度,导致环境新闻报道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1]。

(二)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为环境新闻报道发挥引导作用提供广阔平台

与常规报道形式相比,环境新闻与新媒体结合后自身传播速度更快,运用了数字化信号以及相关技术,可以有效保证相关新闻的更新速度以及后续追踪报道。环境新闻报道可以通过新闻App、新闻网址、视频软件、社交平台等就环境保护问题展开详细报道,脱离了时间限制,使受众群体可以随时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阅读,掌握相关的新闻视野。环境新闻报道的传播内容更加丰富、更新频率加速,作为与公众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为公众所关注,利于新闻环境报道舆论影响力的形成[2]。

二、环境新闻舆论引导力影响因素

(一)传播内容的服务性、可读性和吸引力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内容丰富,专业性较强,这为环境新闻报道广泛传播增加了难度,环境新闻报道者应充分了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行业性专家,能够客观地对环保工作进行全面认识和准确解读,确保公众能够接收到环境新闻报道传递的知识、理念,并逐渐接受,从而内化为个人的一种思想认识,最终转化为行动。

(二)发声的及时性和精准性

环境新闻报道要及时聚焦公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准确分析、及时发声。特别是要重视评论和舆情,及时回应公众反映的问题,并妥当处置,经查实后,实事求是地通过媒体与公众沟通。通过解决公众聚焦的实际问题和科学有效的应对,确保舆论引导力不断提升。

(三)以人为本的受众思维

随着受众地位的不断提升,环境新闻报道应坚持公众思维,不论是内容、形式、语言表达都应以公众为出发点,站在受众的角度,让内容贴近受众,针对不同受众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以期达到公众爱看、想看的传播效果。在此基础上,对公众进行正向理性的引导。

三、如何进一步提升环境新闻报道的舆论引导力

舆论引导力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提升环境新闻报道的舆论引导力,需要不断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同时,注重与媒体的有机融合,尤其是对新媒体的运用。

(一)主动设置议题,适时发声

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应坚持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部署要求,将环境新闻宣传作为重要工作推动。在舆论引导过程中,放大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主流声音。实现这一目标,生态环境新闻宣传工作中应以群众身边发生生态环境问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着力点,不断改进提升环境保护政策的解读质量,宣传报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特别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新进展、新成效,及群众从环境质量改善中的获得感和幸福,丰富报道内容和主题,通过新闻媒介进行多视角、多维度的宣传,确保权威声音不缺位。

(二)多形式宣传,保持热度

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及时了解分析受众需求,从而使宣传报道在内容、传播形式等方面适应读者个性化、精细化的特点,做到精准宣传、有针对性的报道,从而增强读者对报道的认可度、信任度和参与度。环境新闻宣传报道可区别公众新闻媒体和自媒体,做到既有公众媒体的集中报道,也要有自媒体的权威解读和友好互动。从传播内容看,既有舆论监督方面的报道,也有生态环保工作成效的信息和稿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环境新闻报道全面、客观,在满足公众知情权,保障人民环境权益的前提下,有效引领舆论导向。

(三)提升产品质量,增强影响力

环境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取决于内容是否重要、是否有吸引力,是否能感动人,是否让人信服,是连接宣传者和受众的桥梁和纽带。因此,提升环境新闻报道的舆论引导力,必须从大局着眼、从细节入手、从典型入手,不断提升工作报道、人物通讯、典型经验做法报道的质量,讲述生态环保工作、讲好生态环保故事、讲清典型经验,将叙事和有感情、有温度的故事相融合,真正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用视频、图片、动画等新媒体产品形式展示出来,广泛传播。

(四)贴近公众, 提升社会公信力

环境新闻报道与常规新闻报道对社会舆论的需求是一样的,通过群众的广泛参与、讨论,形成可行力,从而积极有效的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在提升群众参与感的同时,新闻媒体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促使群众就环境新闻报道展开相关讨论,分析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对我国民情环保意识的走向具有明确认知。例如对于因乱砍滥伐导致植被破坏引发的洪涝灾害中,环境新闻报道通过社交媒体进行真实客观的追踪播报,使人们可以迅速有效的了解到灾区的真实情况。通过环境新闻报道,群众讨论形成“保护植被”的社会舆论,通过请愿、建议等方式促使当地政府出台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各行各业与以往相比其自身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变化。而环境新闻报道也应做到与时俱进,实现全方位发展,采取综合有效的方式进行展现,增强公众的认可度,提升群众的参与意识,激发其形成正确的舆论走向。在环境新闻报道中不断增强新闻舆论引导力,可使公众正确、理性的看待环境保护问题以及新闻突发事件,提升公众的参与感,提升其整体的调控性,在一定程度上凝聚起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强大力量。通过环境新闻报道全方面、多角度的发展策略,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将有效提升,自身将形成更为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与社会舆论走向,为生态环保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唐可.新闻报道舆论导向功能的策略分析[J].神州,2019,000(016):297-297.

[2]王国安.深度报道舆论引导力的构建路径[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000(006):62-64.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
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零售银行如何赢得客户忠诚度
医保政策对医疗服务价格影响因素的探讨
东林煤矿保护层开采瓦斯抽采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因素分析
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探索与研究
水驱油效率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