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2020-09-10胡婷
胡婷
“要保证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受教育,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2019年4月15日下午3点50分许,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石柱县中益乡小学。学校操场上,小学生们正在开展课外文体活动。看到总书记来了,学生们围拢过来,纷纷问习爷爷好,总书记高兴地同大家交谈,询问他们学习和生活情况。中益乡地处大山深山之中,群众居住比较分散,孩子上学是个难题。习近平指出,“两不愁三保障”,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义务教育要有保障。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要保证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受教育,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习近平走进师生食堂,仔细察看餐厅、后厨,了解贫困学生餐费补贴和食品安全卫生情况。习近平嘱咐学校和老师既要当好老师,又要当好临时家长,把学生教好、管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确保学生在学校学、住、吃都安全,让家长们放心。他希望老师们扎根山区,献身乡村教育事业,为群众脱贫贡献一份力量。
3月17日上午10点,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小学校。一条醒目的标语,写在黄白相间的五层教学楼上——“要保证孩子上学受教育,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当天是星期二,受疫情影响,本该书声琅琅的校园变得安安静静。在二楼的一间教师办公室里,唐大鹏正在准备课件、检查网络状况,半个小时后,他要开始在网上给二年级的21个孩子上语文课。
在不能正常上课的时期,中益乡的师生们和全国所有学校一样,都上起了网课。
一堂网课背后
唐大鹏的网课从2月25日就开始了。
“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会以这样的方式上课。”即便唐大鹏是“90后”,网上直播上课也是新的体验。他同时也有点遗憾。年初,他刚刚结束了在南坪实验小学一个学期的跟岗学习,一直盼著在新学期能与孩子们见面。
尽管根据学校的调查和意见征集,绝大部分学生家庭都有智能手机和宽带网络,但真正要通过网络上课,对于学生和家长甚至老师仍然是一个挑战。
“孩子年纪小,不能熟练地操作手机或者电脑,上网课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家长帮忙,但是山区很多家长在外打工,都是爷爷奶奶在家带孩子,上网成了难题。”唐大鹏说。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正式直播上课前,他花了两天时间在家里提前演练,教家长怎么在直播平台上发起视频对话,遇到家长不懂,他就直接打电话沟通交流。
技术问题解决之后,教学质量就成了老师的考题。无法和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让唐大鹏感到缺乏课堂上应有的温度:“如果是在教室里上课,我可以感受到学生的状态,光是看他们的眼神,就能大概猜到他们听没听懂。”
因此,为了增加互动交流,唐大鹏上网课时会有更多的提问,而且还会在电脑上做一些彩色的标注,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发到群里的家庭作业,除了批改对错,他还会写上反馈意见。
“网上上课,老师的参与感变弱了,这就需要多花心思,让孩子们能学好。”唐大鹏说。
不过疫情期间,多数老师都在家上线直播上课。马影翠就是其中之一。一张桌子、一条长凳、一台笔记本电脑,一间“线上教室”就搭建起来了。
马老师教三年级语文,和唐大鹏相比,她有一点更像传统的课堂教学:她的孩子就在自己班上,当她直播时,孩子就坐在旁边,看着她上课。
“软硬实力”并举
新学期开始,唐大鹏虽然没有见到他挂念的孩子们,但看到了学校的新貌——宿舍楼和综合楼的改扩建工程已经完成,并投入使用。
“有的学生家距离学校远,要步行两三个小时才能到校。过去,六间宿舍年久失修,不仅没有厕所等配套设施,还存在漏雨发霉等现象。”校长刘斌说,现在,大家都可以选择住校,宿舍里的被褥、漱口杯、拖鞋等日常用品都是由学校统一发放的。
塑胶跑道、小型足球场、篮球场、科技馆、热水器……这所位于大山深处的小学,单从外观和教学、生活基础设施上,一点都不比城里的小学差。去年下半年,学校还添置了远程教育系统。“通过这套系统,山里的孩子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观看城里优秀老师的教学视频,还可以进行远程视频教学。”
学校附属的幼儿园已经建成,适当的时候也将开学,到时候这个学校大大小小的学生会接近200人。
学校近年来的变化,马影翠也感受强烈。马影翠当初就是在中益纱学上学,后来读完师范又回到这里教书,如今已有17个年头。现在,她看到越来越多的老师来到她的家乡,为山里的孩子带来希望。
去年“下半年,学校增加了5名支教老师,补齐了学校原本在音乐、体育、英语、幼教等科目的短板。“以前学校没有专职音乐老师,现在不仅有专职老师,音乐室里还配了钢琴、二胡等乐器,孩子们能学的内容更丰富。”刘斌说。为加强师资,学校还把老师派到主城的南坪实验小学、人和街小学、同心小学等学校进修学习。现在,学校有23位老师和10位支教老师,一位志愿者,师资齐备,除了语文数学这些传统“大课”,包括书法、摆手舞、线描、诵读、二胡等特色教学也纷纷开展起来。
不过刘斌也有新的烦恼。学校学生少,男生更少,6年级只有4个男生,4到6年级一共都凑不齐一支足球队,只能因地制宜发展不受人数限制的跳绳和田径,还专门从西南大学请老师来指导。可是跳绳之类的比赛别说是县里,就是在整个市里都实在太少,太不容易出成绩。
为了孩子的未来
其实,校长刘斌现在更操心的不是让孩子有书读,而是怎么读好书。对一度作为深度贫困乡镇的中益乡来说,教育不仅仅是增加师资、添置设备这么简单。
全校120多个学生里,有35个留守儿童,44个贫困家庭学生,家庭教育一直是一个难点。长期以来,由于意识和能力原因,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能力有限,期盼值也不高。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刘斌觉得做好家长的工作,和教育孩子同样重要。
刘斌笑着说,有时候,老师和家长的沟通交流还需要斗智斗勇,“既要讲道理做工作,有时也要采取‘威胁’‘利诱’等手段。”他原计划这学期举行一个“让家长和学生难忘”的开学典礼,对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让家长和学生感受到重视教育、好好学习带来的荣誉感。
方面做家长的工作,一方面学校也当起了“家长”。新的学生宿舍修好后,中益乡小学就要求4到6年级的学生住校,帮家长把学生“管”起来。组织4点半课堂、各种课后兴趣小组、晚自习等等,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帮孩子们辅导功课。
除了提升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还有一个刘斌没说的,就是改变家长对学校的期盼值。这就需要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
在刘斌看来,这些山里的孩子终究还是要走出大山,去城里读初中、高中甚至大学。他们和城里的孩子最大的区别可能不是考试成绩,而是综合素质。为了让乡村学生以后能在各方面更好地接轨,各种课程辅导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重点内容。
刘斌说,自2017年以来,在外界的支持下,学生们外出的机会交得多了起来,除了重庆主城,甚至还去了北京参加夏令营。“上学期,同学们还一起到了西南大学,感受到了大学的氛围。”刘斌说,学生们与外界多接触,求知欲也会更强,这对长年生活在大山里的孩子来说尤为必要,“这些孩子变得比以前更自信、更阳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