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哲学创新的根本遵循与内在要求

2020-09-10刘甜甜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5期

刘甜甜

摘要:新时代中国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伟大的创新实践产生创新理论。巨大的学术创新空间,是可贵的时代机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更加沉重,找到新时代哲学创新的根本遵循,站好政治定位、坚定理论信仰成为内在要求。

關键词:哲学创新; 内在要求; 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关注时代课题和实践难题,以当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为研究土壤,深入人民群众的实践一线,抓典型、阔视野、创理论。在哲学创新欣欣向荣的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是哲学创新的根本遵循和内在要求。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代哲学创新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真正的哲学。新思想是我们探索世界的全新理论依据,为新时代理论创新的发展和引领提供了根本遵循。日益复杂的大国竞争和制度博弈的激烈较量,这对我国虽然是重大挑战,却也是我们的战略机遇,更是中国思想理论体系推向世界、加强学术输出、构建话语体系、体现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机会,离不开强大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支撑。

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不断发展、体系不断完善、队伍不断壮大、水平不断提高,为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重大贡献。面对新时代新挑战新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也是面临诸多问题,比如我们在国际上的学术声音还相对较小,没有构建起自身的话语体系,没办法用西方话语体系来讲表达自身理论、传播自身文化、增加自身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立起新思想的学术体系,立足中国实践、注重中国特色、把握中国脉搏,着力将新思想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将政治语言转化成国际社会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新理论,形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易于接受的理论产品。

二、理论上和政治上的坚定是学术创新的内在要求

理论上的自信和坚定是哲学发展的前提,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源泉,也是学术创新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要有这样的理论自觉,更要有这样的理论自信。”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工作者来说,这是对我们工作的最根本的要求,也是进行学术创新的内在要求。

(一)理论上的坚定是政治上的坚定和学术创新的前提

在学术上的创新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只有在坚定的理论基础和政治基础上,才能真正的立足中国实际,挖掘历史、把握当下,遵循继承性、民主性、原创性、时代性等基本原则,在学科体系、学术话语等方面的创新中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真正构建起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学科的建设尚未跟得上时代的变化和国家发展的步伐。尤其表现在发展水平、价值观念等层面。我国的人工智能、大数据、航空航天等领域现都已高居时代前列,这都是国之骄傲、民之自豪。与之相反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却远远不足。我们要从新的时代现实出发,按照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等原则来重点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通过扎实健全基础学科知识,找到重点发掘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将学术成果和价值体系相互促进,把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结合起来,以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需求为主攻方向,推出有思想穿透力的学术创新力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科学的理论和学术创新。

(二)政治上的坚定和党性上的坚定是理论上坚定的表现

政治和党性上的坚定就是用自己的话语体系构建自己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学术体系的反应、表达和传播方式,是构成科学体系的网格,包含概念、范畴、命题、判断、术语等一系列语言,具有特定的思想指向和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因此,在推动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和学术创新中,必须要同步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和学术大众化,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关键话语体现到各个领域,坚持中国立场、突出中国特色,着力转化中国理论、中国思想成为世界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发出更多的中国声音、中国学术言语,让世界人民真正感受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和思想伟大力量。

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也应持续加强党的领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信仰和情怀,应当抱有深沉的爱国情怀和高远的理想追求,要做一名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都有杰出贡献的学者,潜心钻研、孜孜以求、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推出更多新时代学术力作,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不负国家和民族的重托,不负我们这个伟大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秦宣.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N]. 光明日报. 2019-06-05(11).

[2]何秀超.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科学体系[N]. 人民日报. 2020-06-2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