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瘾少年背后的思考:家长该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2020-09-10潘秀丽

高考·上 2020年5期
关键词:和善规矩惩罚

潘秀丽

我接到两位家长的咨询电话,家长很焦虑,述说了孩子在家的状况:天天在家玩手机、打游戏至深夜,作息不规律,在游戏平台数次充值达几万元。不管父母怎么说,孩子都不听,达到拒绝沟通的程度。如若父母不给手机,孩子则打骂父母或者离家出走,家长表示万分痛苦、心力交瘁,言明想死的心都有了。在了解情况后,我对家长心理进行疏导,家长情绪缓和了很多。我也陷入了思考:是什么造成了孩子的问题、让孩子没有任何敬畏之心?为什么家长对孩子的管理完全没有任何作用?我想是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没有给孩子立规矩,如何在生活中给孩子立规矩,让孩子明理、乐学、自制,是广大家长们的必修课。家长给孩子立规矩,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诈尸式”立规矩不可取。现实生活中,家长都有自己的工作,面对孩子一些需要家长陪跑的作业,可能无暇顾及,于是将手机扔给孩子来解决这个问题,孩子自己可以及时查到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作业后也可及时上传。这样看来仿佛是解决了问题,但却不知会带来更大的问题。孩子做不出来作业时,在网上搜一搜、查一查,结果马上就出来了,如此顺利就可以完成每天的作业,孩子还愿意自己动脑思考吗?再加上网络世界精彩纷呈,成年人都尚且难以抵挡,更何况是年幼的孩子?家长发现孩子的问题,一顿教训加立规矩:“以后不许用手机查作业答案,除了查看布置的作业和上传作业,其他时间不允许使用手机。”说完,家长又去忙自己的事了,把手机留给了孩子。看似家长这样是在给孩子立规矩,但是有用吗?孩子会试探性的用手机查答案、玩游戏,不过此时的孩子学“聪明”了,学会防着家长了。待孩子再长大一些,家长想再给孩子立规矩,已经感觉到力不从心了。想管孩子时就管、不想管孩子时就将孩子扔在一边的“诈尸式”方式不可取,孩子的教育是一个需要悉心浇灌的过程,任何偷懒或者省力的行为,都会自食其果,需要花更多精力去弥补。

案例:同学A。自述:我爸妈平时没时间管我,我就自己写作业、玩手机,他们发现我用手机打游戏就会训我一顿,不过训完以后,只要我足够小心地盯着他们的动向,我还可以继续玩手机。

立的“规矩”要有衡量的标准。规矩定下来,是需要付诸行动的,家长在定规矩时要说明衡量的标准,而且这个标准是孩子可以理解与把握的。比如,限制幼儿看电视的时间,家长规定每天可以看10分钟,但是幼儿还没有时间的概念,无法衡量何时该结束。可以将10分钟换成集数,或者定10分钟的闹钟,当闹钟响时,代表该关电视了。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也是一样,标准也应是他们可以衡量的。比如,家长说:“如果考不好,我就要惩罚你”。这里的“考不好”,标准是什么?80分还是60分?是家长说了算,孩子感觉不到标准,做同样一件事,有时不需要接受惩罚,有时需要接受惩罚,孩子会很迷茫,同时还伴随着不安全感。

案例:同学B。自述:和同学出去玩,有时候我妈会默许,有时候会凶我,有时候还会打我。其实,我不怕被惩罚,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打被骂,整天惴惴不安,也不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

家长言传身教非常重要。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言行举止、价值观念,在无形中都在影响着孩子,也给孩子提供了榜样。家长一边给孩子立规矩,一边自己破坏规矩,再告诫孩子那些立下的规矩是孩子需要遵守的,成年人不需要遵守。这样就会破坏规矩的公平公正性,孩子内心充满着不忿,很难遵守规矩。制定的规矩应是全家人都需要遵守的,没有人可以例外。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榜样,更彰显规矩的力度。

案例:同学C。自述:我爸跟我说,周一到周五放学后不允许玩手机,即使做完作业也不能,可是他自己一下班就抱着手机,连吃饭都在看手机。还说大人不用学习当然可以玩手机。学习真苦,我也想早点变成大人。

家人态度要一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会听到周围人说家里人要扮演好“红脸”和“白脸”的角色,当孩子犯错时有人唱“白脸”,还要有人唱“红脸”,双管齐下,以免孩子心理受到伤害。初听以来,似乎是为了孩子好,但细细想来,却发现这其实是在害孩子。破坏了规矩受到了惩罚,孩子虽然很难过,但不正是在成长吗?如果此时家庭成员有人唱“红脸”,否认惩罚者的观点,那么孩子就不会在此次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就无法得到成长。长此以往,还会滋长孩子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等行为。另外,是不是就不用安慰孩子呢?也不是,在受惩罚之后可以安慰,但以陪伴与复盘为主,不能出现与惩罚者持相反态度的“护孩子”。所以,家庭成员对待孩子的态度要一致,即使有不同意见,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相互指责与争论,否则,孩子会不明是非,难以教育,甚至造成无所顾忌、无法无天的状况。

案例:同学D。自述:我不想写作业,回家就想打游戏,我爸如果敢打我,我就跑到我奶奶家去,反正我奶奶疼我,从来不打我,有时候我爸打我,我奶奶还会帮我报仇。

惩罚与行为之间要对应。当孩子违反规矩时,惩罚一定要与行为相对应,且一定要及时。惩罚是在孩子犯错误时实施的,目的在于减少此类行为发生的概率,所以惩罚一定要紧接着行为呈现,与行为相对应。生活中,一些家长在惩罚孩子时,喜欢“翻旧账”,把以前的错误也一一翻出来,和当前行为一并惩罚。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清楚自己要改的究竟是哪一种行为,而且感受到的多数是家长情绪的发泄,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还有一些家长嘴上说惩罰,但实际没有行动,只是为了吓唬孩子。没有落实到行动上、不构成威胁的惩罚没有存在的意义,给孩子立不了规矩,还会产生侥幸心理,长时间下去,孩子就会变成所谓的“油盐不进”。

案例:同学E。自述:我这次考试考得很差,刚回到家我妈就开始数落我,还说我平时经常出去玩、玩手机、上课迟到,难怪考不好。听着就很烦。她说要没收我的手机,可是我晚上还是拿到了手机。现在一听她说话就头疼,可是她还是天天说我。

语言坚定而和善。家长与孩子在规矩的坚守与破坏之间,难免需要言语沟通,沟通时语言需要坚定而和善。当孩子想要破坏家长立下的规矩时,家长指责、失望、生气的语言都只会让对方第一时间感受到情绪本身,而非实际要表达的内容,即使是对规矩的提醒也无济于事。此时,家长只需要用坚定而和善的语言将规矩一遍又一遍的说出来,不添加任何自己的感受,就会让孩子注意到规矩本身的内容,起到强调作用。比如,与孩子立规矩:周一至周五不可以玩手机。当发现孩子在周一写完作业后拿起了手机,家长应该坚定而和善的说:“周一至周五不可以看电视,把电视关了!”孩子可能会说:“我今天作业已经完成了,就看10分钟可以吗?”家长不需要跟孩子争论,也不需要表达对孩子的失望,只需要用同样的语气把上面的规矩重复一遍:“周一至周五不可以看电视,把电视关了!”孩子可能还会继续挣扎:“求求你了,就5分钟,我今天考试还考了高分呢。”此时家长需要坚持原则,不能因为考了高分就破坏规矩,继续用同样的语气把上面的规矩重复一遍,几遍之后,孩子就会明白家长的态度与要求了。家长坚定而和善的语言,会让孩子看到家长的原则与规矩的力量,对于规矩的贯彻执行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孩子是家庭生命的延续,世界上从不缺少爱孩子的家长,但是这份爱要用对方法:对孩子多一些陪伴与呵护,不管孩子遇到什么问题,帮助孩子一起解决,共同成长;对孩子多一份理解与包容,从来没有完美的孩子,理解孩子的内心,包容孩子的错误,引导孩子成长成才;用平等去培养规矩,用耐心去浇灌花朵,多倾听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为孩子的成长助力。

时光流淌,教育漫长,网瘾少年教育,布满鸡毛与芬芳。只要家长怀着一颗爱子之心,给孩子立好规矩,并在生活与学习中监督与引导,多一些陪伴,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方法,网瘾少年一定会回归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猜你喜欢

和善规矩惩罚
班主任:养成和善之品的育人德性
爱与规矩并行,是一个家庭最好的家教
航空信带来的惩罚
Jokes笑话
黄希川
女佣的规矩
浅谈学校的校训与德育工作
你懂不懂规矩
真正的惩罚等
航空信带来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