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破传统,探索社区矫正的创新模式

2020-09-10谭学智 岑智欣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社区矫正探索创新

谭学智 岑智欣

摘要:我国从2003年开始社区矫正试点,2005年扩大试点,2009年全面试行,直至今天,经过十多年的艰辛与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应。随着社会工作的快速发展,探索“政府+社工”的服务模式已成为当下热点的话题,也是探索创新模式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社区矫正;探索;创新

一、背景

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融合政府和社会资源对其进行教育改造,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其顺利回归社会的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制度。

我国从2003年开始社区矫正试点,2005年扩大试点,2009年全面试行,直至今天,经过十多年的艰辛与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应。社区矫正是一项重要的非监禁刑罚执行制度,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刑罚执行方面的重要体现,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教育人、改造人的优越性。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其中强调全面推荐社区矫正工作,并且强调加强社区矫正机构和队伍的建设,加强各部门与机构之间的沟通与衔接配合,协助相关部门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教育帮扶、心理矫正等工作。在目前强调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社会关怀对社区特定人群的功能恢复具有更大的意义。

广州市海珠区华仁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了海珠区南华西街社工服务站,自2019年起便开始探索如何将社工服务嵌入到原有的服务体中。通过走访相关部门,结合中心的调研,设计了项目“探索社区矫正的创新模式”,希望通过专业的社工理念和工作手法,结合多方联动与多维度介入为特色的服务模式,创造和建立起具有特色的社区矫正个案管理与矫正模式,使社区矫正取得最优化的社会效益、获得良性可持续发展。

二、项目需求分析

(1)社区矫正人员需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求

社区矫正人員对于自身曾经的行为感到愧疚,担心自己会犯错,希望更好改正。因此,社区矫正人员需要参加公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策等教育学习活动,以便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帮助自己更好的反思改过。

社区矫正人员需要通过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改过自新之余避免再犯,同时,社区矫正人员希望可以得到社区更多的接纳和认同。

(2)社区矫正人员有就业就学、职业技能训练等社会回归和融入方面的需求

社区矫正人员大多面对就业或者就学相应的保障,同时面临社会回归及社区融入等多方面的问题。社区矫正人员在回归社区后,面临着各种困境,希望得到相应的帮助已解决其相应的需求。社工可以通过个案管理的手法,通过多种手法使用和多方资源的联动,促进社区矫正人员更好回归社会。

(3)社区矫正人员有心理调适、情绪支持、认知治疗等方面的需求

社区矫正人员由于身份的特殊,会遭遇家庭关系的不和谐、外界的歧视等,从而引起相应的负面情绪,甚至错误的认知。社区矫正人员需要相应的心理和情感的支持,甚至需要专业的辅导,以帮助更好地调适自己。

三、服务理论

(1)优势视角理论

概括地说,“优势视角”就是着眼于个人的优势,以利用和开发人的潜能为出发点,协助其从挫折和不幸的逆境中挣脱出来,最终达到其目标、实现其理想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社工通过在平时和服务对象在沟通的过程中,发现每个人身上不同的优势,因人而异,采取灵活的方式去应对平时工作上遇到的困难。

(2)标签化理论

标签理论是以社会学家莱默特和贝克尔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初级越轨”,但只有被贴上“标签”的初级越轨者才有可能走上“越轨生涯”。一个人被贴上“标签”,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服务对象一旦被标签化,就会容易让大家对他们本身所固有的本质认识模糊化、边界化,这往往会影响大家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过于主观,客观性的东西就会被大家慢慢所忽略。在矫正工作的过程中,社工首先不能对矫正人员标签化,因此,在社区矫正服务的过程中,社工通过组织矫正人员以义工的身份来参加社区活动,进而提高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和自我效能感。

四、服务策略

(1)社区服务双向、元素多样化与社工服务站义工联动相结合模式

传统的社区矫正社区服务主要是组织矫正人员集中进行一些体力劳动,如“清扫街道”、“铲牛皮癣”等工作,这类型的“社区服务”对矫正人员的自尊心造成极大的伤害,同时也加剧了居民对矫正人员的“标签化”,不利于矫正人员重新回归到社会中去。为此,中心采取了与社工服务站的项目点进行紧密的合作,确保服务的多元化;再者,以前的服务是以单项为主,经过多年的探索,为了体现中心的宗旨,更是以后的矫正工作的一个发展趋势:双向为主单向为辅的服务策略。这加强工作人员和矫正对象之间互动的同时可以更好的确切的地了解矫正对象的需求。这就大大提升了矫正人员来参加服务的热情,在服务中提高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和自我效能感。与社工服务站义工联动,是把矫正人员当作义工,让矫正人员以义工的身份来参加社区服务,甚至与社工服务站的义工共同参加社工组织的社区服务。以义工的身份代替矫正人员的身份,以此提高矫正人员参与的积极性,增加他们与社会的互动,促进他们的再社会化。

(2)社区矫正人员个案管理模式

传统的社区矫正是通过司法所独立地对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功能相对单一,不利于矫正人员全面的成长。因此,中心采取个案管理模式,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同时与司法所联合协作,对矫正人员进行管理与帮扶。实现矫正人员的全面发展,从而引导他们回归社会。

五、项目目标

以“尊重、接纳、关爱、真诚、平等”为服务宗旨,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一个具持续性的网络服务,结合多方联动与多维度介入为特色的服务模式,增强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资本,从而提升服务对象社区矫正成效、促进服务对象改过自身,重新融入社会。

六、项目内容设计

(1)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服务与教育学习活动,对社区居民宣传倡导正确认识社区矫正,并满足每位矫正人员每月至少8小时的公益服务与教育学习活动。

(2)每月约见矫正人员或者对其进行家访、电访、走访村居委,了解矫正人员当前工作、生活等情况,并针对情况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技巧为矫正人员提供心理辅导和其他帮助。

(3)矫正人员辅导与帮扶:

A:个案辅导

社区矫正中的个案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主要从矫正人员的心理、认知及社会关系等三个层面介入。针对其情况为其设定辅导计划,促进其改变与发展。

B:家庭辅导

由于矫正人员的问题不仅影响其自身,也会影响到家庭其他成员,同时也存在家庭影响社区矫正人员的情况。因此,社工同样会运用个案工作的方法对矫正人员的家人进行辅导,改变矫正人员家庭的相处模式,促进社区矫正人员身心健康发展。

C:资源链接

为经济困难、不了解法律等情况的矫正人员链接社会资源如:联系法律援助、协助申领资助等,为社区矫正人员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

D:安置帮教衔接

协助司法所对矫正人员进行回归衔接、日常帮教与服务、期满接触跟踪等工作。同时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技巧,在与矫正人员进行跟踪面谈中,倾听、同理服务对象,协助联系资源,开展技能培训,促进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回归社会。

猜你喜欢

社区矫正探索创新
西北地区社区矫正现状调查与模式研究
罪犯社会适应性心理辅导之展望
论社区矫正的检察监督
论社区矫正检察监督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