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舞蹈教学中如何更好把握民族民间舞风格特点
2020-09-10佟小龙
佟小龙
摘 要: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具有风俗民俗性、自娱自乐性、集体共享性、时代变异性及艺术表演性等风格特点,于中职舞蹈教学中对此有效把握,需要开展多元化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方式、并及时进行教学创新。
关键词:中职;舞蹈教学;民族民间舞;风格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中职学校需要推进舞蹈教学改革。通过转变舞蹈教学理念,加强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力度,使学生灵活吸收和运用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从而提升舞蹈创作和表演能力。本文阐述了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涵,概括了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以及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够对中职教师开展舞蹈教学有所启迪。
一、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涵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且民族众多,这必然会造就我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化。由于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很多民族在早期就有了舞蹈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意识的提升,各民族民间舞蹈体现出了诸多艺术特色。从广义的角度上讲,我国民间舞蹈主要分为汉族和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两类。在研究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时,需要认知民族民间舞蹈的起源。无论是哪个民族,其民间舞蹈艺术都是源自于本民族的风俗文化。它必然受人们的生活习惯、思想特征、语言意识、风土民情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形成在劳作之后所生成的自娱自乐的艺术活动。由于地缘文化、民族意识等方面的差异,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迸发出更高的艺术魅力,而这些艺术魅力也体现出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艺术性。从狭义的角度上讲,无论是在表演风格上,还是在表演形式上,不同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必然有所不同,但舞蹈艺术的价值核心却是相同的,这既是人们喜欢民族民间舞蹈的原因,也是民族民间舞蹈发展与传承的根基所在。
二、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
(一)风俗民俗性
一个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民族本身的性格。受传统文化的而影响,很多民族产生了自我意识,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精神,这推动了该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成。由于各民族生活习性不同,对鬼神崇拜的方式不同,赋予了民族民间舞蹈更多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例如傣族的泼水节,与之对应的傣族舞蹈,都是吸收了大量的风俗民俗生活元素,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艺术活动。又例如江西、广西一带的采茶舞,都是基于民族日常生活,从采茶劳动中提取的艺术结晶,从而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由此可以看出,民族民间舞蹈是一种有涵养的思想文化。它能从风土民俗和生产劳动中汲取更多的文化养分,提升本民族舞蹈的艺术层次。它既能展现出本民族独有的艺术特色,也能利用相关舞蹈动作和音乐吸引观光者的眼球,从而更好地宣传本民族文化[1]。
(二)自娱自乐性
从某种层面上讲,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产生,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它既是一种放松身心自娱自乐的休闲生活方式,也是一种表达本民族精神的形体语言。在实际舞蹈创作中,不同民族的民间舞蹈,有着属于自身的独特风格。尤其是在娱乐精神方面,每个民族民间舞蹈都保持着本民族的艺术属性,展示出了本民族独有的艺术魅力,将自娱自乐性发挥到极致。例如藏族的果谐,它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人们通过边歌边舞,感知舞蹈艺术的节奏,能够在放松身心的同时,享受本民族精神的馈赠。又例如傣族的嘎光,它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通过运用鼓这种乐器,带动每个舞蹈节奏点,使人们更为直入地享受舞蹈带来的快乐。人们只需要跟着鼓点走,自由做舞蹈动作,就实现了自娱自乐。
(三)集体共享性
民族民间舞蹈源自于民族生活,体现出了一定的群体性。由于人们在劳作时不是单独完成作业的,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注入了集体文化艺术成分。因此,民族民间舞蹈的集体共享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它具有欢快的艺术氛围,有明显的舞蹈表演规律。它适合男女老少,舞蹈动作有一定的共通性。第二,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来源于集体智慧。这使得舞蹈在剧本创作、表演创作上有一定的文化艺术性。通过运用一些短句、舞句、动作等元素,升华了舞蹈艺术的内涵。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协作,重新赋予民间舞的生命力。第三,民族民间舞蹈有一定的审美取向。通过发挥集体的智慧性,凝聚集体的精神价值,充分体现了本民族的舞蹈思想,展示出了本民族的舞蹈精神。
(四)时代变异性
纵观各民族民间舞蹈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它依然保留很大的历史思想痕迹,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意识的提升,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劳动形式发生了变革,也给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和方向,例如藏族舞蹈。藏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民间舞蹈艺术形成较早,但由于藏族人民长期受到压迫,所以其舞蹈动作中大多是弯腰驼背,卑躬屈膝的姿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思想的解放,这些受奴役、压迫的舞蹈艺术渐渐消失在歷史长河中,大量的直腰动作融入其中,标志着“翻身农奴把歌唱”时代的到来,为其舞蹈艺术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动力[2]。
(五)艺术表演性
在民族民间舞蹈表演中,突出了一定的艺术表演性。舞蹈表演是否成功,取决于表演者的舞蹈动作、神情姿态,以及传达的思想情感。依托舞剧内容,刻画各种人物形象。依托肢体语言,表达特定的情感,已成为每个舞者必须具备的表演品格。由此可以看出,任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都需要依托技术高超的民族舞蹈人才,民族民间舞蹈亦是如此。经过漫长岁月的变迁,民族民间舞蹈被进一步修饰和改进,对舞者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在网络技术发展的今天,民族民间舞蹈表演中,不仅要保留本民族艺术气息,还要着重突出舞者的个性。
三、中职舞蹈教学中有效把握民族民间舞蹈
风格特点的教学反思
(一)加强对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特点的研究
为发展民族民间舞蹈,中职舞蹈教师需要深入研究其风格特点。通过将这些风格特点知识,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将民族民间舞蹈与时代发展需求相结合,创作出更好的舞蹈艺术,从而在传承民族民间舞蹈精髓的同时,将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发扬光大。首先,教师应结合民族民间舞蹈发展历史,讲述其变化形式特点。通过带领学生实践艺术的根源,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积累舞蹈学习技巧,促进学生舞蹈能力的提升。其次,教师应紧紧围绕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风格特色,展开系统性的舞蹈教学。通过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原则,不断为舞蹈创作和表演注入活力。
(二)开展多元化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方式
开展多元化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模式,是发展学生舞蹈能力和素质的必有路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舞蹈价值理念的冲击,教师需要为学生树立健康的舞蹈观。通过抓住观众的眼球,优化舞蹈动作语言,充分发挥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色。首先,教师应重视丰富学生的舞蹈文化底蕴。从各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中找寻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契机,不断充实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和内容,从根本上提高舞蹈创作和表演的档次。其次,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更好的教学课件。通过与学生一起研究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风格,感知民族民间舞蹈的精神内涵,不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提升舞蹈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独特的舞蹈艺术形象[3]。
(三)基于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特点进行教学创新
虽然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内容丰富,但它是建立在民族性格、生产生活等要素的基础上的。只要抓住本质精神,开展舞蹈艺术创作,就能更好地展示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传扬中国民族特色文化。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培養学生舞蹈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思维水平。首先,教师应注重结合时代舞蹈的发展形势,推进民族民间舞蹈形式上的创新。通过将多元化的舞蹈价值观进行融合,不断创作出满足观众口味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才能从根本上满足人们审美舞蹈艺术的需求。其次,教师应注重创新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创新学习模式。通过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舞蹈语言等角度出发,不断构建新的中职舞蹈教育生态,从而打造意境唯美、动作优雅、内涵丰富的民族民间舞蹈[4]。
综上所述,为提升学生舞蹈素养和能力,中职教师需要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加大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特点教学力度。通过带领学生认知和理解各民族的思想品格、艺术特性等,不断为学生创新舞蹈和表演舞蹈打基础,从而推动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
(新疆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科学研究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名称:新疆锡伯族贝伦舞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CEFA2018070。
参考文献
[1] 曾涛:《中国民族民间舞的风格与规格分析》[J].《北方音乐》,2016年第17期,第5,7页。
[2] 王磊:《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风格性的魅力探讨》[J].《戏剧之家》,2018年第24期,第214页。
[3] 王瑞洁:《神形兼备——浅谈民族民间舞教学中风格性的训练》[J].《艺术评鉴》,2018年第16期,第114-115页。
[4] 李炳辰:《基于实践视角下的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探讨》[J].《中国民族博览》,2019年第7期,第33-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