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研究

2020-09-10张乃文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大学生问题

张乃文

摘要: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关系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和和谐人格的塑造,新时代的高校德育工作应该强调应推陈出新、全面育人,主要梳理目前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路径,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德育工作新高度。

关键词:大学生;德育工作;问题;路径

教育强则国家强。高校德育工作一直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新时代的高校德育工作应该强调应推陈出新、全面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近年来,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德育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就,但是大学生德育工作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多以理论灌输为主、往往不能很好的以大学生为中心,忽略学生需求、存在一定功利化倾向、人文关怀有待进一步提升等等,在某冲程度上,导致目前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价值和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大学生德育工作,改善大学生德育工作路径,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德育工作新高度。

一、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第一,多以理论灌输为主

从大多数高校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德育工作多采用讲授的方式开展,从而形成一种理论灌输式的德育教育,通常情况下,班级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将一些大学生道德规范和美德准则通过讲授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这种传统的理论灌输教育更加强调单方向的传授性,往往忽略了与学生的直接互动,缺少一定的启发性,并且这种灌输教育往往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处于主动地位,缺少针对学生的德育需求的了解,不能真正了解大学生道德情感和行为,这种被动式接受,往往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禁锢了学生的快乐成长和自由发展,有时候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逆反心理。这种知识容器式理论灌输教育很难直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给学生的感觉是理论灌输发挥作用来得快,去的也快,痕迹性严重不足,德育工作要想真正发挥作用,必须激发学生对德育工作的了解和学习的兴趣,尽可能通过平等民主交流和引导的方式理性灌输知识,尽可能的将他律的知识转化成自律的知识。

第二,往往忽略学生真实的需求

目前,大学生德育工作,班级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常常处于主体地位,常常把大学生放在客体地位,往往把德育工作视为一种社会外界的压力,而不是大学生自身道德情操培养的需求,德育工作应该让大学生树立道德自律意识,过于政治化的德育工作往往淹没了德育本身的内涵,仅仅是说教层的工作,可操作性不强,这种忽略学生需求的德育工作通常的结果是学生只能安于现状,被动的认同主流价值观,缺少主动的创造力,同时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三,存在一定功利化倾向

国家对德育高度重视,通常情况下,高校将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视为一项政治任务,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很少将德育内在规律的东西传递给学生,学生多接受的德育知识往往是社会所要求的,更多注重社会公众价值,处于教育内涵式发展阶段,德育工作地位提升了,却忽视了德育工作真正的价值,失去了原本德育工作本身应有意蕴,大学生德育工作存在一定功利化倾向,德育的价值和效果将大打折扣。

第四,人文关怀有待进一步提升

目前,大学生德育工作中人文关怀有待进一步提升,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对象是人,而不非物,需要赋予情感,更需要赋予丰盈的人性,大学生德育工作应该建立在大学生人格健全的个体之上,当前大学生主要集中在00后前后,正处于青春期,相对比较敏感,有很强的叛逆心理,在学业、生活和情感上容易存在困惑,一旦过不去某个坎,极容易心理失衡,针对大学生独特群体,开展德育工作时应该更加注重人文关怀,通过人文关怀的方式树立大学生主体教育地位。

二、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改善的路径

第一,转变大学生德育观念

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中心在于全面育人,通过教育使得大学生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而不是通过教育使得学生成为装满德育内容的罐子,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教育体系,通过情来感动学生,通过情来打动学生,重视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价值的自我实现,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内心的潜能、主动性和创造力,德育工作不仅仅是规范性的、科学性的,更应该是情感性的、人格性的。理论灌输为主的德育教育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机械化的教育方式,多数情况下教给学生应该遵守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并不能深挖更深层次的内容,应该让大学生更多从他律转成自律,通过自身掌握外部事物的变化,自我运用道德规范来解决生活、学习和情感等事情中遇到的问题,自我消化,自我判断,自我处理,拥有独立人格。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去引导,为学生创业德育气氛,注重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在美育视角下,审视学生成长,注重德育工作的情感性,将审美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生动的展现德育的全过程,快乐的体验。

第二,改善德育方法

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价值观,有助于健康的精神风貌的形成。大学生正处于思维高速发展过程中,容易受到新鲜事物的干扰和影响,高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必须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不断摸索德育育人方式和理念,侧重于能力的培养,不能忽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反而应该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实现学生的健康教育,在德育工作中,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变化,一旦心理出现问题,及时的引导和调节,让大学生身心愉悦的开展德育工作。并且把德育工作全面贯彻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仅辅导员或者班主任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学校德育工作中,任课的教师也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学校德育工作中,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高校德育工作不仅仅是一项单一的任务,面临的群体也存在一定的复杂性,既有同性的个体,也有特殊的个体,可以用共同的方式处理同性问题,还需要用特殊的方式处理特殊问题。

此外,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师生之间建立平等,彼此认同,彼此沟通,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人文关怀中学习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实践,实践不能仅仅限于校园,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来营造德育氛围,如通过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水平,激发学生创造美的高度热情,通过美育教育来营造德育氛围,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此外还应该走出校园,让学生主动走出校园,着眼于社会现代化发展,积极服务于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科学合理的规划人生,选择合适的生活方式,努力追求想要的理想生活,正确的看待自己,高校德育工作应该坚持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相结合,注重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第三,营造德育氛围

高校德育工作的关键在于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双向关系,教师与学生应该是一种平等关系,双向的互动的关系,建立在双方日常交流沟通的基础上,从而实现思想的沟通,并非单方向的知识传输的过程,而是一种教学相长的过程,两者都处于主体地位,多用理解的方式开展德育工作。教师应该多去理解学生,学生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者,而视为与自己平等的主体,在生活、学习中多去给学生更多的帮助和关爱,用关怀的方式,而不是死气沉沉的教授方式,学生也应该多去理解老师,充分理解教师在德育工作的良苦用心,真诚的与教师敞开心扉,也把老师视为与自己平等的主体,在和谐融洽的关系中塑造大学生和谐人格。

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教育应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作为中心,教育就毫无生气而言,将彻底失去价值的意义”。同样,若高校德育工作没有以生活为中心,那么德育工作就毫无生气可言,将彻底失去价值的意义。德育工作的内容必须源于生活,渗透到生活实践中,而不仅仅是课堂的表现而已,打破传统的德育袋,培养学生的生活责任感,鼓励学生做生活的主人,积极的面对生活,提升大学生生活的各种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客观上将,高校必须转变大学生德育观念、改善德育方法、营造德育氛围,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实现大学生生理、心理、道德等完满的状态,除此之外,还需要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来完成大学生德育工作。要重新审视大学生德育工作,改善大学生德育工作路径,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德育工作新高度。通过本研究希望能推动高校大学生美育工作,对促进大学生美育工作的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下一步将持续关注高校大学生美育问题,未来的研究尽可能用实证的方式来研究高校大学生美育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課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人民出版社,2019.

[2]吴巧慧,晏宁.德育工作精准育人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0(01).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大学生问题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内蒙古从10方面加强德育工作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