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宗教信仰心理成因及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探析
2020-09-10阎晗
阎晗
摘要:新形势下,宗教仍以不同的方式渗透到大学校园,致使部分学生盲目信仰。这不仅促使高校思政工作者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且迫切思政工作者创新工作方式,以便更好的引导大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宗教信仰问题。本文以山东某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心理成因及并探究思政教育工作策略,为宗教信仰学生的思政教育提供指导意义。
关键词:宗教信仰;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高校学生群体中的宗教信仰人员呈现数量快速增长、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呈年轻化、高学历化的趋势。他们在大学生中虽然占比较小,但他们的观念信仰、成长环境、职业发展趋向却需要得到思政教育工作者足够地关注和适当地引导,宗教信仰不仅影响其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品质,还关乎着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建立。
从高校思政工作者的角度看,关注信教学生特殊群体,有效地实施干预疏导、切实解决他们面临的困难,有利于班级和谐稳定,有利于学校和谐安定,有利于实现十九大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更有助于我们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战略目标。
下面以Y同学为典型案例,探讨心理成因及思政教育策略。
一、案例基本描述
学生X基本情况:性别男,18级学生,智商与同龄人存在差距,成绩七门不及格,对学习不敢兴趣。
家庭背景:父母经商,家庭供奉佛像。
该学生信教的直接诱因是父母经商认为供奉佛像可以招财进宝,在父母的影响下,开始接触、信奉佛教。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后,经常把玩佛头,他认为把玩佛头是信仰佛教的一种方式,表示对佛尊敬。在学校期间,该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成绩下滑严重。
在与该生的深度访谈中了解到,他信仰佛教主要是寻求安全感和满足心理慰藉。因为父母经商,他认为供奉佛像既可以招财进宝,又可以免遭劫难。进入大学后,由于自身在智商方面与同龄人存在一定差距,他总感觉各方面不如别人,产生了较强的自卑心理。平时除宿舍同学外,与其他同学鲜有交往,性格内向,很少参加学校集体活动,与人交往存在不和谐因素,因此他对未来更加迷茫,更愿意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用他自己的话,就像给了他一根精神上的救命稻草。从此,开始对佛教产生心理依赖。
二、心理成因分析
1、学生信教人群以弱势群体为主,寻求心理安慰、精神依托及归属感。
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具有寻求心理寄托和精神安慰的心理作用。信仰宗教的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缺乏对真正的宗教信仰内涵的理解,只是为了以缓解其内心的压力,使其有所寄托。
而弱势群体的一个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应对风险能力低下,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弱势群体会选择对超自然力量的信奉,希望在宗教信仰上得到慰藉以满足其虚幻的假想解脱,从而暂时摆脱现实中的苦恼和困惑,以期达到精神上的自我满足和欢乐。这些人会选择信教。
该案例中的Y同学父母忙于经商,无暇对他照顾管理;父母对金钱的关心超过了对他的关怀,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解释:Y同学的安全需要、归属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没有被满足。父母对佛像的迷信、个人的自卑心理及需要缺失正是他接觸宗教之前的心理基础。
2、大学生接触宗教的主要介质为家庭熏陶
目前国内相关研究把大学生接触宗教信仰的途径概括为三条:家庭影响、人际网络、和书籍阅读。在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诸多心理成因中,家庭环境对其自身心理的影响是关键所在。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在我国,父母对子女的影响使得子女对父母的依赖更持久,也更明显。家庭成员对宗教的信仰以及宗教活动、宗教仪式的参与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对他们的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才使其成为家庭宗教信仰的延续者,而这种延续,在很大意义上是被动的。他们的宗教信仰活动带有显著地家族性特性,他们对于宗教的理解、追求只是停留在一种十分肤浅的认识阶段,很难形成坚定的宗教信仰意志。
回顾该案例中学生Y接触佛教的过程,其诱因及传播源来自于家庭。但他并未真正信奉。至大学阶段基于智商的差异、人际关系的疏离带来的自卑感和归属感缺失,开始信奉佛教。
3、宗教信仰动机带有盲目色彩
在与该案例中Y学生的交谈中发现,他对国家对宗教工作的思想、观点、政策一无所知,认为把玩佛头、信仰佛教是一种潮流,供奉佛像能够免遭劫难,由此可见,封建迷信思想在他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虽然在我国,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的人数不断增加,但这个群体中内心虔诚信教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学生之所以选择靠近宗教主要原因在于自身思想的困惑、生活的苦恼、以及特殊的精神创伤所致的心理依托;其次,封建思想、流行文化、从众心理、家庭因素以及好奇心的趋势等多重因素也促使大学生盲目信仰宗教。这些宗教信仰学生对宗教的本质没有科学的认识,认为把玩佛头、佩戴十字架、佛珠手串、穿戴具有宗教意义的服饰就是笃信者。
三、思政教育引导策略
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正视宗教信仰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在校园中存在的事实,采取多重引领应对措施。
1、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替代信仰真空。
我们必须通过创新高校思政工作的方式方法,加强信仰教育,让学生知道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搞清信仰与宗教的关系,与人生发展的关系。充分传播主旋律,坚持用科学思想主动占领学生的头脑。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的培养,让青年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用世界眼光科学地审视宗教,还宗教以真实的面目。提高主旋律的覆盖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武装青年学生,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替代信仰真空或在价值观缺失,不给宗教渗透以可乘之机,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话语权。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弱势学生建立集体归属感、对心理危机、学业危机、身心缺陷的困难学生群体对应帮扶,坚持以人为本。
大学生信教群体受家庭的影响程度最大,这为高校思政工作的正面引导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大学生活中,家庭的影响渐渐淡化,同学和老师是他们接触最频繁的群体。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等隐性课程,构建文明健康、温馨和谐的心灵家园,重新建立集体归属感归属感。充分建立全员、全称、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对心理危机、学业危机、身心缺陷的困难学生群体提供特殊关怀。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进行对应帮扶,帮助他们切实解决困难,用健康和谐的校园生活填补心理失衡,防止宗教渗透趁虚而入。
3、坚定文化自信,丰富大学文化生活,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在平时的思政工作中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将文化自信融入思政课的实践教学、青年志愿者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在实践中推进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阵地,在实践中培养青年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自觉抵制有神论和唯心主义思想的侵蚀,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四、反思
宗教问题本质上属于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不可避重就轻,面对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是,我们非常害怕触及学生的个人情绪,小心翼翼,甚至刻板的使用共情的方式想与学生拉近距离,又最后把问题的矛盾转移到家庭困难、学业危机等问题上,绕了很大一个圈子,也没敢触及核心问题。面对错误的认识与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清楚的告诉学生你错了!你错在哪?该怎么办?而不是我理解你,我还有一个建议。
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中有一点关键原则,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绝对不能信仰宗教,也不允许在任何时间地点有任何的宗教行为。
五、结束语
最后借用姜汪维老师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概括。作为一名在新疆高校一线工作的专家型辅导员,他的总结非常精辟:“一是厘清事件性质。将思想问题与信仰问题、教育问题与宗教问题、一般问题与特殊问题分开。二是把握原则。思想的问题用思想的方法去解决,文化的问题用文化的方式去解决,习俗的问题用尊重的态度去对待,宗教的问题按照宗教的规律去做好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卫东.中国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及问题[J].科学.经济.社会,2013(31):175-178.
[2]王道阳,胡玥.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2011.8.
[3]韩露.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应对策略[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2013.6.
[4]宋晓玲.新媒体时代下新疆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亚太教育,2016(15):185.
[5]刘飞.大数据视阈下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以新疆南疆民族地区某高校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30(05):62-66
(山东轻工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