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川地区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2020-09-10柯桂芳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6期

柯桂芳

摘要:马铃薯是金川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在马铃薯种植中,因晚疫病发生较重,导致产量大面积减产;本文对当地晚疫病发病成因分析、通过优化栽培技术、科学防治马铃薯疫病、促进马铃薯种植水平提升。

关键词:马铃薯种植;马铃薯晚疫病;疫病防治对策

前言:金川县地处川西北高原,气候冷凉干燥,非常适宜马铃薯大面积种植,常年种植面积2.5万亩,总产量达到3万吨。为提高产量和品质,近年来引进了川芋10号、陇薯6号、青薯2号等多个新品种。由于薯种对晚疫病的抗病性降低,导致田间发病率高,导致马铃薯产量低,种植户的经济收入减少,因此通过对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成因进行科学分析,对在栽培技术优化,有效控制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提高产量,从而促进当地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

一、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成因

(一)症状

马铃薯晚疫病病源属鞭毛菌亚门真菌。主要危害马铃薯茎、叶和块茎,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茎快腐烂。该病多发生在马铃薯种植的开花后,主要症状为:叶间或边缘出现暗绿色水渍状斑点,叶片呈现黑色并且发软,潮湿气候下,病斑迅速扩大,有一圈白色霉状物,在叶背面长有茂密的白霉,严重时导致马铃薯的主脉受到严重影响,整个植株变成焦黑色。

(二)侵染循环

马铃薯晚疫病菌,一般在活的植株或薯块上才能生存。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带病种薯播种到地里后,因病薯内菌丝的侵染,薯芽出土后,在茎上形成条斑。如遇潮湿环境,产生孢子囊,形成中心病株。中心病株病斑上产生的孢子囊,通过气流传播,向病株其它部位和周围植株重复侵染,引起新的病斑发生,蔓延的范围逐渐扩大,再经1-2次重复侵染,造成植株普遍提早枯死。感病植株上一部分孢子囊落到地面,随着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壤后,萌发而侵入薯块。

(三)发病因素

1.气候

该病害的发生与流行,与气候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在金川地区春播马铃薯后期遇雨季来得早,雨量多且湿度较高,情况下易发病。一般在中心病株出现后,外部气候适宜和种植感病品种下,约10左右天,才传染到整个田间。

2.品种

不同品种马铃薯对晚疫病的抗病性不同。同时在不同生育期抗病能力也有差异,在田间芽期最易感病和现蕾期抗病力低,开花期感病最重,病害多从开花期开始流行。

3.栽培管理

地块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黏重,易发生病害;种植密植大,偏施氮肥引起植株徒长,田间湿度增加易发病;在同一地块上连作发病重。

二、防治对策

(一)选用抗病品种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宜自身抗病性强的品种。除此外在生产上应建立脱毒种薯繁育基地,推广抗病脱毒种薯。引进推广抗性强的新品种。播种前,选择薯皮光滑细嫩、芽眼深浅一致,无病、无破损、品种特征明显的薯块作为种薯,播种前对种薯也需要进行消毒处理,减少传染的机率。

(二)种植地块选择

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3年以上轮作的地块种植,不要在马铃薯晚疫病的高发区种植。

(三)合理的种植密度和轮作

播种时,根据品种特性科学合理的选择种植密度,避免与茄科类、十字花科类作物连作或套种。

(四)田间管理

1.施肥

播種时施足腐熟有机肥+用过磷酸钙或配施少量氮肥作种肥,生长期根据长势追施适量氮素化肥,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

2.病害防治

①加强马铃薯晚疫病预测

在晚疫病多发易发区设立田间病圃,在晚疫病易发季节或观察晚疫病的发生状况,及时发出防治预警。

②及时预防

一是开花前后加强田间调查,发现中心病株,立即拔除,就地深埋,避免晚疫病害侵染扩大。二是化学防治。在晚疫病发生初期,选用甲霜灵锰锌、杀毒矾、代森锰锌、瑞毒霉等药剂喷雾防治,7-10天喷药一次,连喷2次,最好选用不同类型药剂交替使用。

总结:

本文从两个方面就金川县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提出了建议,有助于提高广大种植户的种植技术、晚疫病防治理念,对促进当地马铃薯科学合理种植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吉勇,赵丽琴,陈廷珠,申时荣,吴毓飞.镇雄县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云南农业科技,2016,No.287(01):53-55.

[2].刘会.景东县冬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102+130.

[3].颜学明,徐永进,杨华民.恩施自治州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原因及防控对策[J].湖北植保,2015(05):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