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大千:画荷花,我一辈子都不会厌倦

2020-09-10小小

雪豆月读·高年级 2020年6期
关键词:内江张大千荷花

小小

张大千,四川省内江县人,名正权,字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中国泼墨画家,书法家。20 世纪50年代,张大千游历世界,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

荷,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可以说是把对荷的热爱与赞美发挥得淋漓尽致。荷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爱荷、写荷、画荷者非常多。

画荷影响较大者,清代有八大山人朱耷(dā)、石涛等。在中国画荷史上,张大千可堪称是自八大山人、石涛以来中国百年第一画荷大家。他笔下的荷花落落大方,雅俗共赏。

早年家世

1899年,张大千出生于四川内江一户人家里,年少时家境贫寒。张大千的母亲曾友贞是内江有名的绣花女,擅长刺绣和剪纸,在当地颇有名气,被人称作“张绣花”。张大千最早的艺术熏陶来自母亲。张家兄妹都有绘画天赋。儿时,张大千跟随母亲学画,后来跟随二哥张善孖(zī)、大姐张琼枝学习。

張大千在《我的家世》一文中说:“我记不得什么时候开始学画,人家说我九岁业绘事,由于先母能画,兄弟们都会画,尤以家姊琼枝得益教慈甚多,她画得最好的是花卉,我小时候多由大姊教导。” 这位张大千口中的大姐琼枝不仅教他绘画,也是母亲的好帮手,做女红,描刺绣。在大姐琼枝的指导下,张大千画技进步很快,开始画一些花卉、人物,并打下了良好的绘画基础。

艺术生涯

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和绘画技艺,张大千16岁时便进入重庆“求精中学”,两年后又与二哥张善孖一道赴日本留学,在日本学习染织技术兼攻绘画技艺。从日本回来后,张大千便投拜于上海著名学者、书法家曾熙、李瑞清门下学习。1925年,年仅26岁的张大千在上海举办了平生首次个人展览,获得巨大成功,令上海书画界人士称奇不已,也给了他巨大的精神鼓励,为他立足画坛、走上职业画家道路奠定了基础。

张大千的艺术生涯和绘画风格,经历了三个阶段:40岁前“以古人为师”。他曾用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临摹古人名作,惟妙惟肖,也由此迈出了他绘画的第一步。40岁至60岁,张大千以自然为师,几乎走遍了中国的名山大川,又向石窟艺术和民间艺术学习,尤其是自1941年起在敦煌三年,临摹了历代壁画。60岁后在传统笔墨基础上,独创泼彩画法,那种墨彩辉映的效果使他的绘画艺术在深厚的古典艺术底蕴中独具气息。

荷花情缘

张大千从青年到晚年,始终未停止过画荷。他自己常说:“赏荷、画荷,一辈子都不会厌倦!”究其根源,有以下两点:

首先,与他的个性有密切关系。荷花被视为高洁人格的象征物,并由此引伸出“清雅不俗、隐逸绝尘”等多层含义。这与张大千“历经多乱的世局,而不向世俗低头”的倔强个性相吻合。

其次,与他的绘画理念有关。张大千认为“中国画重在笔墨,而画荷是用笔用墨之基本功”。他在35岁时作的《金荷》被法国政府购买收藏,对此徐悲鸿曾说:“张大千的荷花,为国人脸上增色。”张大千在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使“大千荷”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张大千不但爱画荷,也爱种荷。他年轻时住在苏州,庭院里的一池荷花成了他写生的好素材。33岁时开始住进北京颐和园,一住就是五年,颐和园池塘中又肥又大的荷花使他对画荷的兴趣越加浓厚。张大千爱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雍容高贵,而田田荷叶,姿态优雅的荷杆也时常走进他的画面。

他认为,荷花最难下手的部分不是花,而是荷杆。他通过长期观察,捕捉荷花的特征和瞬间的动态,用他独特的审美和艺术情趣加以提炼、夸张,使之寓意深刻,生机勃勃。

张大千是中国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大师之一。著名画家刘大为说:“张大千对传统中国山水画有了一个推进,一个提升,或者是个人的拓展创新,总之是影响了一代人的。”如今,大师已经离去近三十多年,随着时间推移,张大千和他的绘画将永远镌刻在中国绘画历史的记录册里,被后人观赏,获得美的感动。

猜你喜欢

内江张大千荷花
平安内江,幸福的港湾
张大千收藏古书画述略
张大千:“这个娃儿不赎了”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The Inequality of English Education between Minority Groups and Majority Group in China
荷花
荷花
我的最牛老爸
夏天的荷花
共同推动内江加快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