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制作者在后期制作中的“魔术”
2020-09-10杨佳慧
杨佳慧
摘 要:在这个虚实共存的时代下,摄影本身的真实性可以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进行复制、改造和创造,以达到存在和虚无的最高境界。超现实主义的摄影家们认为,现代艺术家的使命不是去表现现实主义,而是要挖掘新的、未被探索过的人类的“心灵世界”。数码摄影已经改变了传统摄影关于“真实”的概念。影像的表现手法关键是要将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找到恰如其分的表现形式,将摄影图片借鉴电影中“蒙太奇”的手法进行创作,将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找到恰如其分的方式表达出来。
关键词:数码暗房;打孔;拼贴;蒙太奇
中图分类号:J404 文献标识码:A
1 暗房里的“新创造”
1.1 传统暗房中新的发挥
在过去,摄影家们为了追究更加清晰、严谨的图像效果,在暗房里进行加光、减光以及裁剪,整个后期制作的过程非常的严肃认真。后来摄影中的一些流派开始利用传统暗房进行多样的、新鲜的尝试,以达到最终想要的特殊效果,暗房技术不再是单一的为“准确”服务了。比如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达达派摄影,该派摄影艺术家的创作,大都是利用暗房技术进行剪辑加工,创造某种虚幻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意念。还有兴起于本世纪30年代的超现实主义摄影家利用暗房技术、剪刀和浆糊作为自己主要的造型手段,在画面上拼凑、改组影像,创造出一种现实和幻想、具体和抽象相矛盾的摄影。超现实主义的摄影家们认为,现代艺术家的使命不是去表现现实主义,而是要挖掘新的、未被探索过的人类的“心灵世界”。所以,超现实主义摄影的艺术家们的表现对象,基本上都是那幅摄影道具——蒙娜丽莎,由著名的摄影家哈尔斯曼创作(见图1)。
1.2 数码暗房中的“尝试”
艺术家李小镜运用数码技术进行移花接木式的创作。他在创作《源》的时候,先拍摄动物和人的素材,然后将素材输入电脑,在绘画基础和对摄影基础的理解上进行合并、扭曲、变形,最后对摄影中的光影、色彩进行一些简单的色阶处理。李小镜说:“《夜生活》系列是把时间拉到现在,以现代人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露出兽性为题材。我之前一直都在做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偏重人的兽性,我拍了动物,再把它们改成人形。今天的摄影允许我们做一个想象中的世界,然后把它带回到摄影的世界来,我把它变形,也是觉得有些题材它有变形的需要,这也是电子媒介独到的特点。我做这些东西当初没有想什么冲击,只是想做得很自然,使一些从来没有发生的事情,让人看来是有可能的,甚至会相信。”Photoshop创造了新的面孔,新的物种在Photoshop下活灵活现地产生了,它帮助了作者对于摄影的视觉语言的表达和运用。流行于20世纪初摄影领域中绘画主义摄影的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情节性、叙述性和寓意性是其艺术上的特点,他们摹仿文艺复兴时期的画风,画面结构严谨,布局考究,经导演、摆布和暗房加工而成。如PHOTOMATIX的是一个让摄影变成油画。原来真实的街道变得像像油画一样不真实起来,这就是数码暗房中视觉上的真实和不真实性。缪晓春在创作《虚拟的最后审判》时,用三维软件3D Studio MAX创造虚拟的空间,他先按自己的形象制作出了一个3D模,然后把米开朗基罗的《最后审判》中的所有人物和之前的3D模替换,最后把这些3D人物再放到另一个虚拟的空间里。这是将图像原来的二维空间突破成三维空间,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它都是立体的,这在对图像的观看方式起到了突破性的改变。此刻,缪晓春就是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的现代阐释者。
其实,数码暗房的出现说明了数码摄影的真实的相对性。数码摄影已经改变了传统摄影关于“真实”的概念。在这个虚实共存的时代下,摄影本身的真实性可以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进行复制、改造和创造,以达到存在和虚无的最高境界(见图2)。
2 承载影像的介质突破
2.1 “打破照片!拼合照片!”
许昌昌的作品在空间的角度上来看,是在图像的二维空间以外进行一次三维空间的探索。他用相机拍摄一些客观的、常见的场景和人物,在输出的二维空间,也就是照片上打出很多孔(见图3),周围因被破坏的纸页凸凹不平,他的行为以及行为后的效果是在这个行为的空间中也就是我们所处的四维空间中打破二维空间创造出三维空间,这是真正的打破空间。这个反常规的做法,对平面图像的意义给于新的解释。从作者创作的角度来看,他对影像的解释进行了两次创作(不包括后期暗房工艺),作者对与影像纪录之间的关系是以常规的拍摄行为来获取记录下来的影像,是对现实的一种客观的冷静的认知。而对于在图片上打孔的行为是对平面影像的一种否定或是一种突破,是作者情感的宣泄,这貌似是一种悖论的行为---矛盾,这也正是现代人的一种写照,即客观的看待事物中内心的矛盾。如果从观图者的角度来看,当人们面对这些图像时,自然地被唤起对原有照片的联想和基本记忆,那么,对于这种基本记忆的捕捉恰恰是对许昌昌的作品产生了反作用和对抗,促使作品图像进入到观众的图像识别习惯中,将思考与图像认知结合,形成新的图像阐释。这正是改变了传统的图像阅读机制和阅读习惯,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当代的阅读机制:图像与观图者的互动。因此,“在今天研究图像,已经具有了超越传统视野的机会,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去探索和试验这种由时空带来的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变化。他的作品混淆了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界限,改变了物质存在的物理规律,疏离了图像与现实的存在。由于他对“图像材料”的主观选择和改变,使他的作品具有理性对话的可能性,让人们感觉到视觉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可变性、结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
2.2 “霍克尼式”拼贴摄影
由画家出身的霍克尼创造的“霍克尼式”拼贴摄影在20世纪60年代的出现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这是一种完全打破了只能限制在矩形构图中经营位置的摄影图片,展示常规的新鲜产物。它有两种拼贴制作表现方:一种是拍摄一个物体的很多张不同局部的照片后,再尽可能的按原来的整体拼合。但是这样的拼贴会在不同的局部照片拼贴之间出现不能够完全的回复原貌。所以,会出现重叠或者错位的现象(见图4拼贴)。但正是这样的现象出现,错位的效果才会使观众产生一种格式塔心理学中提到的完形心理,观者会下意识地把错位的形体拉回到缺失的整体的原位,以习惯性的方式来进行心理完形,从而形成观者与作品和被拍物体的互动。另外一种拼贴创作方法,则是采取仔细的接片的方式,这次是連续拍摄一个物体各个方位的照片,仔细的拼贴后会形成非常广角(可以类似鱼眼镜头一样)的透视变形效果,具有非常震撼的视觉体验。其实在20世纪20年代,俄国摄影师亚历山大·罗琴科也以拼贴照片的形式制作出《摄影作品》,他可以称作摄影拼贴的先驱者。到了50年代“波普艺术”时代的来临,艺术变得更加形式化并且易懂,它具有很强烈的年轻气息和广泛的流行性,摄影其实也有这个性质。于是,在波普时代里,摄影的拼贴有了一个更绚丽的表现。汉密尔顿《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独特、如此具有魅力?》是英国第一幅波普艺术作品也是最典型的波普拼贴画(见图5),它浓缩了现代消费者文化的特征:健美的男人和妩媚的女人裸露着身体是物质生活中的欲望,床、沙发、收音机等是当时年代的最为流行的物质,这些是经济发达的表现。窗外的影院海报是好莱坞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手》说明电影在消费生活中的地位。《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独特、如此具有魅力?》通过拼贴摄影构筑新的物质消费时代的空间。
3 有关摄影“蒙太奇”的思考
电影产生在摄影之后,始于胶片,发展迅速,至今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理论研究。電影较摄影相比首先它是动态的,这是它的特性之一(摄影虽然是静止的,但能够定格瞬间)。其次它的文理知识性包含的内容会更多,也就是它的覆盖面积广,如在文学角度上有剧作,可以看做是故事设计,包括情节冲突和人物心理。电影能够更为具象的讲故事,更符合读者的“舒适性”,能够让读者更快的融入到作者的思想当中去。电影在这个数字科技世界里是最能体现时代性的,就2009年对电影界产生巨大影响的《阿凡达》来说,它的视觉效果通过数字处理达到顶峰,令人惊叹,在奥斯卡中获得最佳视觉效果奖,但卡梅隆却没有获得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观众从电影院里出来感叹的是:“《阿凡达》太好看了!”这个“好看”是在视觉上的震撼,它本身的故事并没有太大创新和太多人物的心理描写。当然,卡梅隆分得清主次,他想要展示更多的就是视觉震撼,而故事没有争议就可以了。也就是说《阿凡达》重视“视听”而“语言”不要太多的修饰,这说明,后期的数字技术越来越重要了,在视觉上需要有越来越多的技术探索和实现。
3.1 传统的摄影“蒙太奇”
可能是电影与摄影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一些摄影家们也试图创作出二者能够产生碰撞的作品。众所周知,蒙太奇在电影中有至关重要的位置,它是通过分解镜头(可以说是电影的组成元素),按照导演(或是后期导演)的意图来重新组合,是重构现实(把现实的部分分解再重新构建),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和主观性。在图片摄影里,也出现了摄影“蒙太奇”这一说法,同样的,也是将摄影中的素材元素按照作者的意图来重新构建新的画面,也就是集锦摄影。在前一章的暗房制作中提到的中国摄影大师郎静山就是摄影蒙太奇大师了。美国的杰瑞尤斯曼也是著名的集锦摄影大师之一,他的作品以异常神秘、谜一般的形象为特征,他称之为幻觉效应的发现。他拍摄不同的素材,有时是毫无相关联的素材按照他的想象安排通过暗房技术来重新组建一个新的视觉影像、一个神幻世界、一些超现实主义的作品(见图6)。这是图片摄影的一个特有的性质,就是可以将真实的事物来构出不真实的事物,用真实存在的素材来组合不真实的世界。尤斯曼的集锦摄影作品是对这个复杂的世界、社会以及自我心灵以一种游戏的方式进行全方位的解构。他将整个现实世界进行重新编码,重新搭建自己的思维视像。从中我们知道,不管是哪个时代的摄影“蒙太奇”---集锦摄影,都是在一张图像中完成的“素材集合”。充满画意的郎静山视觉影像也好,充满神奇的尤斯曼视觉影像也好,看上去比较“华丽”,大都是以较为直接的视觉上的“蒙太奇”作用。那么,如果不在一张图像中表现直接视觉的第一印象呢?
3.2 由普多夫金的蒙太奇实验想到的新的摄影“蒙太奇”
普多夫金是苏联电影导演、演员,电影理论家,苏联人民艺术家。也是蒙太奇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也为研究蒙太奇做了一个比较著名的实验。有这样三个镜头:A.一个男人恐惧的表情 B.一把手枪指着这个男人 C.这个男人笑的表情。如果把这三个镜头编排的顺序是A-B-C,那么,初次可以判断这个男人是一个胆大无谓的人,是一个好汉。如果把这三个镜头编排的顺序改为C-B-A,那么,初次可以判断这个男人是一个胆小懦弱的人,是一个懦夫。因编排镜头的顺序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判断和结局,这就是电影“蒙太奇”其中的奥妙之一。
一般情况下图片摄影的展出方式常见的是一组一个主题,每一张都能够单独说明、反映这个主题。或是分类展出,或是大大小小放在同一墙面上展出,或通过一些其它的媒介,比如把照片打印在石头上,还有一些是按照作者讲故事的顺序来安排的。试想,如果将普多夫金这个实验的三个镜头拍成图片输出后按A-B-C的顺序布展开来,如果参观者从A至C的顺序走,那么读者看到的则是一个大胆的人;如果参观者从C至A的顺序观看,那么,读者看到的则是一个懦弱的人。电影是以镜头之间的衔接来做出一种“机器”上的运动,也就是说,一个故事叙述下来,一般情况下是按照导演的意图来排列顺序的。而我们可不可以试着通过展出的方式和观者行走的观看方式来展示作者的意图呢?这是作者和读者的一个互动,创作者给了一个故事内容,而故事的开始和结局是由读者来决定的。这样的方式可以打破常规的观展方式,就如上一章节中提到的“打破照片”这个实验的摄影的观看方式,也试图进行一次反常规的行为。当然,这两个“实验”的构想是有一定的局限性,还有待于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在这里是想创作出将图片摄影和电影产生碰撞的作品,也是想用摄影对电影这一影像叙事机制进行一次“效仿”和“探索”。
4 结语
在当今这个影像多元化的世界里,影像关键的表现手法是要将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找到恰如其分的表现形式。后期制作是对影像的二次创作,要如何用更新的影像探索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无论前期拍摄还是后期制作都值得探究。用新的思考方式、新的视角、新的视觉语言、新的技术,其实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那就是表达人们对这个世界新的感受。为了这个最终目的,需要的是如上文提及的所有优秀艺术家所具有的一个共同品质----变“魔术”。还有什么呢,有时这也是很需要勇气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