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创新推动新时代文化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0-09-10孙辉
孙辉
摘 要:“十三五”以来,陕西省文化和旅游系统持续推进文化馆(站)“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积极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大局,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公共文化需求,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随之发生改变,迫切需要对传统的服务模式和產品进行创新。
关键词:文化馆;高质量发展;前瞻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十三五”以来,全省文化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等法规政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推动全省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文化馆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和有效手段,在推动全民艺术普及、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陕西文化馆建设发展成就
“十三五”以来,陕西省文化和旅游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指导下,统筹推动“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线下场馆和网络平台,积极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大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公共文化需求,推动文化馆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于2019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为加强全省文化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以省、市、县级文化馆为主体,以乡镇文化站、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补充,加快推进五级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目前陕西省共有文化馆119家(三级以上馆98家,占比82.3%),其中62个文化馆配备有流动文化服务车;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297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8652个,公共文化机构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格局,鼓励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利用“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和数字化终端实现更有效的资源配置,借助百姓熟知和喜爱的数字平台便捷高效地向群众推送优质文化资源,为镇(村)配置了智能电视和音响、爱奇艺VIP账户。依托陕西厚重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开展秦腔、眉户等陕西地方戏曲和剪纸、民歌、腰鼓等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系列活动,举办各类地方特色文化活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不断健全。扎实开展“春雨工程”“阳光工程”“圆梦工程”等示范性文化志愿服务项目,中西部农村文化志愿服务系统的发布数量和点击量长期位于全国前列,乡村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不断扩大。以“陕西省群众文化节”“陕西省阅读文化节”“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等为代表的群众性品牌文化活动效益不断凸显,农民工诗歌朗诵会、少儿文艺展演、老年合唱等特色活动倍受关注,涌现出了板胡与鼓《丝路欢歌》、秦腔小戏《哎呀呀》、群舞《毛乌素沙漠的女人们》《二狗脱贫》和《苹果红了》等一批优秀的群星奖作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下公共文化服务全部暂停,全省各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共文化机构积极转变服务方式,联合社会力量提供了线上阅读、“文化慕课”、线上展示、展览、展播等内容丰富的产品与服务,确保了疫情期间政府保障责任不缺位、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档。
二、文化馆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随之发生改变,传统的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活动和服务,必须跟随形势发展需要不断创新,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从目前看,虽然文化馆系统开展了一系列的创新实践,但大多还停留在体制内,试点成果普及推动不够,文化馆知晓度、使用率低,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还不高。具体表现为:
一是服务效能与时代要求存在差距。
为适应形势发展,2017年以来,以县级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为代表的改革工作全面推进,目的是统筹县域内的文化活动、文艺创作、文艺辅导、送戏下乡、队伍培训和演出器材设备等群众文化艺术资源,形成资源共享、管理规范、服务高效的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提高文化馆(站)服务效能,提升文化馆站服务能力和水平,丰富群众文化活动产品和服务,推进全民艺术普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但从目前情况看,虽然全省有97个县级文化馆初步完成了改革试点任务,但在工作方式、提升服务效能等方面,配套机制和工作方式创新远远不够,与提升服务效能的预期存在差距。
二是知晓度和使用率普遍不高。
随着网络新媒体的普及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人民群众享受文化产品的渠道呈现出多元化、便捷化的趋势,给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公益性不收费的优势地位明显下降,固定的场馆、固定的节目,很难吸引群众的目光。为了解陕西省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能,2019年,第三方通过暗访和群众满意度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了调查,虽然全省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的满意度分别达到了80.2%和83%,但也暴露出文化馆知晓度低、影响力不高等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各市文化馆使用率普遍较低,全省综合文化站/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知晓度(知道)为55.3%,“听说过”的占14%,“没听说过”的占到了30.7%。虽然此次调查存在样本量偏少,调查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差,但对照图书馆的相应指标,仍然能够说明问题。
三是与群众性文化活动需求不匹配。
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群众文化活动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城市到农村,群众自发组织的广场舞、太极拳、自乐班等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基层文化馆的服务手段比较滞后,数字化程度低,有许多工作还停留在“等客上门”的传统模式,既缺少主动宣传,也很少“上门”指导,与群众文化生活存在脱节的现象,提升群众性文化活动品质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近年来,各级文化馆扎根基层,结合群众生活实际创作了一批高水平的艺术作品,获得了包括“群星奖”在内的一系列荣誉,但由于作品专业性较强,缺乏普及的方式和途径,导致许多优秀作品只能停留在舞台上、展示在橱窗里,艺术“高峰”的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不够。
三、新时代推进文化馆事业创新发展的路径
文化馆高质量发展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个是设施、产品、活动、服务的高质量。包括现代化的活动场馆,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需要;高品质的公共文化产品,能够适应人民群众个性化的需求;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活动,能够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让人民群众得到精神的享受。另一个是公共文化社会效益的高质量。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开展的相关活动,要尽可能多地与人民群众进行“亲密接触”,两方面同足推进,才能实现在公共文化活动中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一)主动适应新时代要求,准确把握文化馆的时代价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我国将全面开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文化馆新时代的神圣使命。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必须正确处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既要肯定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文化享受,也要强调文化馆在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消除城乡公共服务差异中的现实作用,尤其是在保障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留守儿童、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方面,文化馆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按照“权责法定”“权责一致”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各级文化馆的工作职能,做好文化馆的组织保障、经费保障、人才保障等各项工作,努力形成功能完备、各具特色的服务体系。辩证看待文化馆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着眼提高文化馆工作效能,充分发挥文化馆的制度优势、组织优势、专业优势和服务群众的实践优势,以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己任,顺应时代潮流,创新工作形式,丰富活动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神聚力。
(二)深入推进文化馆改革,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迅猛,文化产品推陈出新、文化服务方式日新月异,群众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方式途径呈现出多样化、便捷化、个性化的趋势。《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创新文化馆体制机制、适应形势发展需求指明了方向。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必须下大力气推进文化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县级文化馆总分馆制的工作机制等制度配套,推進文化馆绩效考评和差异化待遇等制度落实,将第三方评价、群众满意率测评等作为社会效益评价的重要方式,明确年度服务人数和满意度指标,不断激活文化馆系统的内在活力。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照标准查漏补缺,重点推进,加快补齐文化馆体系建设短板,加大网络数字服务平台的整合、融合,筑牢群众性文化活动的主阵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健全支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加大对各类民间艺术社团、自乐班、秧歌队等群众自发性组织的指导,建立联系机制,创新服务手段,拓展工作阵地,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影响人、感染人、引导人、鼓舞人,推动基层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
(三)提升创新示范工作效能,打造文化馆特色品牌体系。
“十三五”期间,全省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的创新示范活动,高陵区公共文化服务“110”、韩城市“欢乐送基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安康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为例,自2017年开展创建工作以来,安康市围绕“新民风引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坚持以创促建、改革创新、统筹推进,通过机制创新,克服了限制开发重点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区、川陕革命老区和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四区叠加”的独特市情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多、服务供给不足、供给不均衡、供给成本高、地方财政自足率低等结构性矛盾,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机制不断优化,群众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数量、质量和均等化水平、便利化程度均有了显著提高,初步构建起具有贫困山区示范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9年第三方测评结果显示,安康市文化设施使用率、综合文化站/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知晓度、最近一年文化活动参与率、文化活动满意度等均排在全省前列。“十四五”期间,在继续开展试点的同时,通过制度设计将“十三五”期间探索的成功经验上升为全省工作的重要内容,以政策文件等形式确立下来,坚持久久为功持续推进,努力实现试点工作成效的最大化,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馆服务品牌。
(四)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为文化馆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引入文化馆宣传推广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宣传文化馆的设施、产品、活动和服务,努力提升文化馆的知晓率,引导群众主动参与文化馆的建设活动。“十四五”期间各级文化馆群众知晓率应达到95%以上。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群众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将文化馆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场次、服务的人数和群众满意率作为考核评价指标,不断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将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新时代文化馆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推动文化馆与文化企业开展合作,引导文化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重视做好人才培养,加大文化精品的创作力度,在实践中锻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并推动与企业人才的“双向流动”,提升文化馆在整个文化建设中的影响力。加强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互动、联动,主动做好相关活动的组织策划和实施;推动文化馆与旅游、科技等业态以及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的融合,争取各方面的支持,破解文化馆建设资金保障等难题,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 语
文化馆是党的文化工作深入群众、扎根人民的主阵地,各级政府联系群众文化工作的桥梁和纽带。“十四五”期间,各级文化馆尤其是乡镇综合文化中心要积极适应形势任务发展需要,以更加有效的方式深入群众,更加紧密地和群众站在一起,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影响人、感染人、引导人、鼓舞人,积极承担起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重任,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凝聚共识、积蓄动能。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