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令人意想不到的“智商税”

2020-09-10毕度

阅读时代 2020年7期
关键词:富兰克林回忆录自传

毕度

生活中那些让人花冤枉钱的行为,被网友们戏称为“交智商税”。买燕窝、办美发卡、网红店消费都被列在其中。对于喜欢读书的人来说,可能也存在一笔隐形的“智商税”——购买名人回忆录。

名人回忆录和自传还有假吗?人们渴望向别人展示自我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在粉饰内心,虚假的内容也随之产生。我们不妨一起盘点、分析一下这些回忆录和自传作品中存在的虚假内容,并从中找到一种方法,让这笔“冤枉钱”花得更值。

名人回忆录是如何让我们交“智商税”的

中国家长喜欢给孩子买名人传记,我们闲暇时也喜欢读各类回忆录。我们读富兰克林、居里夫人、马克·吐温等名人自传,希望从中了解到这些伟大的文学家、科学家等人成名背后的故事,或者是从他们的成功经验中获得启迪。

然而,回忆录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内容,也有可能只给你展示了经过包装的内容。如果在购买回忆录时,你希望阅读到原原本本的事实,那你恐怕要大失所望了。

美国文化评论家本·雅格达在新作《伪装的艺术:回忆录小史》中,盘点了跨越2000年的自传体作品。书中涉及从尤利乌斯·恺撒的《高卢战记》到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从《马克·吐温自传》到《富兰克林自传》等数百部作品。作者运用大量资料,为我们揭示了自传体作品的魅力,同时也探讨了回忆录中的“真相”。

比如,文中引用了《美国吉卜赛人》中的一段情节,就会让读者同样感到受欺骗的心情:一个乞讨者声称在灾难中失去全部家当,带着自己写作的海滩故事行乞。后来,叙述者发现这是个骗局。乞讨者只需花上一美元,就可以從纽约写手那里买到定制的文案,编造包括地震、火灾、海难等经历。

这其实就和我们读许多回忆录作品一样,那些曾经信以为真的经历,完全有可能是夸大、伪造得来的。

近代回忆录作家南希·米勒谈及她的写作策略时也坦言:“我可以写下我记得的东西,也可以精心编写一本回忆录;前者或许是真相,而后者会是一个好故事……”而她写作的内容也许并非真相,“它只是看起来像真的一样”。

富兰克林的自传我们或多或少有耳闻,如果你知道《富兰克林自传》的成书经历,就会发现,对比原稿中的内容,我们所读到的版本又是一番新模样。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是美国传记文学的开山之作。富兰克林在书中记述了自己从贫苦的家庭走向成功的人生经历,影响了一代美国人的生活。

富兰克林在写这部自传时,曾一度搁笔,直到大约50年后才继续写作。到他1790年去世,富兰克林才写到自己51岁的事。在他去世后不久,这部作品的法语盗版书出现,又过了两年,人们将内容从法语翻译回英语,出版了两个版本。

富兰克林的孙子也就内容修改了1200处之多,原因是考虑到他祖父的名声。此后,又经过成百上千的版本的出版,我们所知晓的《富兰克林自传》才得以面世。

我们对名人回忆录很“买账”,当得知其中的内容亦真亦假时,难免会觉得被作者耍了一把,是在给智商交税。

为什么回忆录作品中会出现虚假内容

接连出现的虚假回忆录使得自传、回忆录逐渐失去人们的信任。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作品呢?在本·雅格达看来,这些有损自传真实性的作品也反映出,“真实”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变性。

比如,“梅尔维尔在他令人难忘的小说《骗子》中就讲述了一个不断改变外貌、说着不同经历的神秘人的故事。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哈克有好几次假扮成别人,他最显著的特点似乎就是想要说谎和‘胡扯’的冲动”。而这些也令人们对真实与虚假产生困惑,让人真假难辨。

除了谎言之外,更令人揪心的事实是,人的记忆具有可塑性,这会导致回忆与真实经历之间产生偏差。比方说让你回忆起十年、二十几年前某段经历,你会发现自己并非将事实复现一遍,而更像是在重构过去。对于名人、作家来说也是如此。

卢梭就在《忏悔录》中首先为自己开脱:“几乎没有一件曾打动我心弦的事是我能清晰地回忆起来的。经历了那么多接二连三的事之后,很难避免把时间或地点张冠李戴的情况。”

马克·吐温在写自传时,也承认自己的记忆存在局限性:“我老了,记性也不像年轻时那么好了。年轻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是不是真的发生过这件事,我都记得一清二楚;但现在我的机能正在一天天衰退,可能过不了多久,我就什么都不记得了,而我以为自己记得的也许反倒都是从未发生过的事。”

心理学家丹尼尔·施克特通过研究,将人们扭曲记忆的行为分为一贯型、善变型、事后聪明型、唯我型和模板型五种类型。它们的共同之处就在于会让个人的记忆变得更加引人入胜。

事实就是,人的记忆如此复杂,很难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即使不是有意的欺骗他人,我们的记忆也许已经把经历包装了一遍。

如果是一篇好故事何必一定要真实

既然回忆录作品字里行间都可能充斥着谎言,购买这一类型作品的读者是上当受骗了吗?答案:是,也不是。

虽然读者会纠结于作品的真实性,一些比较有远见的评论家则预测“自传可能会因其中的失实陈述而变得更有价值”。

在购买回忆录作品前,不妨思考,如果只是为了几个小时的消遣,那么一个精彩的故事又能比真实经历逊色多少?

当你开始读一本自传时,可以参考《纽约时报》记者雷蒙德·沃尔特斯的一个小窍门,把这本书当作一个刚认识的人。他/她会和你聊一些个人的经历,他/她可能是每一个故事中的主角或受害者。

我们可以保留意见,从这些故事的细节中判断它们的真实性。但是,也有可能这故事一开始就藏有欺骗。

责编:王晓静

猜你喜欢

富兰克林回忆录自传
陈独秀的自传缘何戛然而止
富兰克林的教训
云的自传
富兰克林的苍蝇馅饼
《李敖自传》
“求‘材’若渴”等8则
美国富兰克林兵工厂F17—L半自动步枪
邵洵美主编“自传丛书”始末
八戒的悲催回忆录
写回忆录的意外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