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2020-09-10黄河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信息化

黄河

摘 要: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不仅能够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也是提高职业院校服务社会能力的有效方式。福建工业学校在深化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探索“校企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农业信息化需求的职业人与创业人,促进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产教融合是今后职业教育发展的主线,它既是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改造对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职业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还是职业院校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注1。本文对“校企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解析,从以“三阶段、双导师、一中心”多元组合为主线、以产教融合项目多方共赢为引领、以“校企生”多元机制为保障三方面对“校企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设计,并对其成效进行探究。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7-0181-02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2018年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课题“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Z181079);2018年福建省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产教深度融合下中职信息技术专业群建设的实践研究”(ZA2018004)

一、“校企校”人才培养模式解析

(一)“校企校”人才培养模式主题核心

“校企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题是在验证并深化校企深层次合作的基础上,创新“校企校”三方协同育人。该模式核心着眼于学生的终身教育与发展,培养“职业人”,再依托“校企校”创业平台孕育掌握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等技术的新型三农“创业人”,为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服务。注1

(二)“校企校”人才培养模式主体内容

“校企校”人才培养模式结构组成的三要素即学校(中职学校、高校)、学生与企业[1]。中职学校联系企业引进项目,与企业协同育人,充当发起者和协调者的角色;高校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在学生从中职学校毕业进入企业工作后,提供返乡创业政策上的指导与帮助,充当引导者角色;企业安排工作项目入校,提供学生就业岗位,支付相关的劳动报酬,择优录用毕业生,做好与学校协同育人的工作,充当协助者和雇佣者角色。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和企业项目“学中做、做中学”,是结构主体,也是“校企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受益者。

二、“校企校”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一)以“三阶段、双导师、一中心”多元组合为主线

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分为多种形式,根据专业特点不同,产教融合的侧重点和类型也不尽相同。结合福建工业学校信息专业教学部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三阶段、双导师、一中心”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主线[2]。

第一,三阶段。“校企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本位,形成“学生—职业人—创业人”三阶段闭环。学生围绕校企共建“产学研创中心”提供的企业真实项目,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或实习。学生经过“准职业人”的工作训练,一方面掌握了技能,更加深化对行业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提前感受到在今后工作中该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处理上下级关系,如何进行有效的团队沟通协作。当学生在职业人岗位上积淀一定工作年限和经验,企业将提供创业资金与平台,帮助学生下沉到农村乡镇基层,完成“返乡创业人”身份的转变。

第二,双导师。在学校、企业、学生三大结构要素中,教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仅要能“教”,还要会“导”。因此,“校企校”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教师、企业教师、创业导师组成教师团队,以组合方式进行“双导师”搭配,为“学生—职业人—创业人”的三个阶段提供支撑。

第三,一中心。校企共建“产学研创中心”,既是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号召,也是推进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最好诠释。中心以“就学即择业、实训即就业、返乡即创业”为宗旨,用真实的企业项目带动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的提升。同时也助力企业利用信息化技术服务“三农”,推动智慧农村、智慧农业建设的全新尝试,为乡村振兴培育一批“懂农业、爱农村、帮农民”创新性实用型返乡创业人才。

(二)以产教融合项目多方共赢为引领

以校企合作项目为引领是“校企师生”四方共赢的最佳方案[3]。

第一,学校层面。一方面通过产教融合项目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赢得业内办学口碑,共享合作项目成果。另一方面在校内营造“产学研创”氛围,带动更多其他相关专业发展。

第二,企業层面。纵向满足企业用人三层需求:一线技术操作工人,学生在校即是“准职业人”,参与实际项目,降低企业用人培养周期,毕业即可实现学校到企业零距离对接,成为“职业人”,降低企业就业岗位流动性;中层返乡创业人员,选择有潜力的“职业人”组成团队,下沉到农村乡镇基层成为项目“创业人”,符合企业打造新型信息化返乡创业人才的长期战略规划;顶层科技研发团队,聘请有实力的专业教师加入技术研发团队,与面向社会聘请的技术人员相比,为企业节约大量成本,而且教师在保护企业核心技术方面相对更加可靠。

第三,教师层面。参与或主持不同的企业项目提高自身能力,通过项目、企业、市场的实践与检验是打造“双师型”队伍的有效途径。另外,将产教融合项目转化为教学成果或课题进行研究,为校企合作的长期发展提供借鉴与经验。

第四,学生层面。通过产教融合项目的历练以及各阶段双导师的指导,学生能够迅速融入企业,熟悉企业文化、了解岗位要求,赢得宝贵的成长时间提升职业素养。

(三)以“校企生”多元机制为保障

校企共同制定相关配套机制对“校企校”人才培养模式保驾护航。其中,企业与学校建立校企合作成果共享机制,企业从项目成果中获得经济利益,得到发展,继续引进项目,学校从项目成果中获得社会效益,吸引更多学生就学,提供后备人才储备。企业与学生建立中职生返乡创业机制,在校跟岗—顶岗实训—签约就业—返乡创业各阶段,配套奖学金—生活补助—工资津贴—项目绩效—创业启动金,鼓励学生返乡创业,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校企师生建立项目教学动态评价机制,是实施—完善—再实施—再完善的动态过程。企业评价学生对项目的合格度与完成度,教师对项目的贡献度;学校评价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度,教师对项目的参与度;学生评价企业教师的负责度,评价校内教师的专业度;教师评价学生对项目的完成度与认真度。

三、“校企校”人才培养模式成效

(一)社会影响力辐射度增强

校企产教融合项目——福州市仓山区“明厨亮灶”服务平台从全国217个优秀社会共治案例中脱颖而出,获评全国首届市场监管领域十大社会共治政府类优秀案例。福建日报、中国质量报、福州新闻综合频道、中国新闻网等各大主流媒体对该项目均作详细报道,同时受到福州市人民政府的高度肯定,纳入仓山区政府“平安仓山、平安餐饮”为民办实事项目。截至2020年1月,共有4100多户餐饮服务单位入驻该平台。

随着产教融合项目的深入,福建工业学校在与福建有伦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的基础上,牵头组织福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福州农业气象试验站等四家单位共同打造乡村振兴“产学研创”共建联盟。该联盟以“共建、共享、共赢”为理念,建立健全四方互帮互助机制。福州市蔬菜科技研究所发挥科研优势,提供实践基地和平台;福州农业气象台发挥气象数据优势,为农业科研提供气象大数据。四方联盟共同助力乡村振兴,打造美丽乡村。

随着产教融合项目影响力的增强,福建工业学校以承接宁夏职教院校计算机技术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为契机,向宁夏教师开展“校企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讲座,分享产教融合案例,介绍乡村振兴战略、农业信息化建设等相关方面内容,引发了教师的热烈讨论。人才培养模式为西部兄弟院校提供借鉴与帮助。

(二)学生职业能力明显提升

在“校企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孕育下,福建工业学校毕业生已经组成五人项目小组在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打造属于他们的返乡创业梦。目前创业小组在当地建立起尤溪县农业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平台”“联合镇智慧农村综合服务平台”“金东矿业生态环境信息化监管平台”。这些项目的开展为尤溪县开展特色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三产融合发展、打造“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以及尤溪农业、农村融合发展新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撑。福建日报、人民网福建频道、东南网等主流媒体相继以《校企“联姻”育出“金凤凰”》为标题进行了宣传报道。

(三)师资队伍科研成果显著

通过校企合作项目的历练,福建工业学校信息专业教学部五个专业的专业群师资队伍得到了锻炼。其中,新增一名正高级讲师、两名高级讲师、一名福建省职业院校专业带头人、一名福建省职业院校名师、一名福建省科技特派员、一名福州市科技特派员。近三年,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参加各项技能竞赛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0项。教师团队参加各项教学竞赛获国家级二等奖2人次,省级一等奖5人次。校企合作共同申请四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书。

(四)实训基地建设逐步完善

在“校企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带动下,校企共建“产学研创中心”,引入福州市仓山区“明厨亮灶”项目、福建省智慧农村、福州市城区水质污染监测等项目。2018年福建工业学校获评福建省第一批VR/AR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数字媒体技术应用(VR/AR制作方向)专业获评福建省职业院校首批产教融合示范专业点。

四、结语

“校企校”人才培养模式从2016年至今已有四个年头,在这个过程中福建工业学校不断探索深化产教融合模式,重新审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单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产教融合“校企校”校企协同育人,促进学校与企业、教师與学生共同成长,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技能人才,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52-54.

[2]孟祥志.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起源及发展现状[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5):53-56.

[3]王娜.IT相关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8(2):16-22.

(责任编辑:李凌峰)

注1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