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航空摄影在纪录片中的应用

2020-09-10王晨亮

摄影与摄像 2020年7期
关键词:对角线航拍纪录片

王晨亮

作为我国独立完成拍摄制作的一部由航拍镜头为主的纪录片《航拍中国》,在第一季中使用了多达16架直升机和57架无人机,而在第二季更是使用了12架直升机和70多架无人机。优秀的纪录片往往不靠纪实取胜,而是要伴以审美发现取胜。

航拍镜头的运用增加了纪录片中的视觉冲击力,将中国各个省的秀美风光、历史人文以全新的方式展现出来。同时为人们在生活中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美的存在增添新途径[1]。

一、航拍镜头的特点

航拍就是利用独特的视角,向人们展示那些就在我们周围,但我们却看不到的景色[2]。航拍镜头的特点就在于它独一无二的拍摄视角,而这种视角在非航拍条件下是无法达到的。

首先表现画面的完整性,交代事物的全面性。在《航拍中国》第二季第二集四川篇中,介绍位于四川西北部又被称为若尔盖大草原的松潘高原和九曲黄河第一湾时,采用了低角度俯视拍摄,镜头将若尔盖大草原和九曲黄河第一湾占据画面的绝大部分,完整的展现美好景色,使得观众全面的了解画面所讲述的当地实际情况。

其次打破空间限制,触探无法到达的地点。航拍器是在镜头上安装了一对飞行的翅膀,利用这对翅膀,镜头可以完成原来无法完成的拍摄。《航拍中国》第二季第二集四川篇中,拍摄九寨沟最小的海子五彩池时,航拍器从树林中平稳地向五彩池上方飞行,利用树枝作为前景,在不破坏画面的前提下,保证了画面的平稳完整,最后结束于五彩池的上方。并且在五彩池上方通过不同的航拍角度,使五彩池呈现出不同的色调与水韵。

再次将被摄物体拍摄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观众一种震撼感。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辉腾锡勒风电场在《航拍中国》第二季第三集内蒙古篇中被提及,在天空中低角度俯视这巨大的輝腾锡勒风电场,镜头在天空中平稳的推进,画面中充斥着连绵不断的风力发电机,给观众一种强盛的震撼感。同样是在《航拍中国》第二季第三集内蒙古篇中,描述呼伦贝尔大草原时,镜头在空中追逐羊群牛群,镜头中千万头白羊在夏季草原上狂奔对观众眼球形成气盖山河的冲击力。

1 垂直俯拍镜头展现局部环境状态

《航拍中国》第一季第六集上海篇中,拍摄古朴的朱家角古镇时,拍摄者利用垂直俯拍镜头描绘古镇中蜿蜒流淌的河流,即突出了表现主体,完整展现主体的局部环境,利用所展示的小桥流水将朱家角古镇的古朴宁静祥和表现给观众。在介绍浦东的陆家嘴时,拍摄者在夜晚采用垂直俯拍镜头拍摄陆家嘴环路。夜晚中,密集的车流形成一个圆圈向周围发散,利用垂直俯拍表现车流,提供繁华地区的影像质感,展示出陆家嘴地区灯红酒绿的局部环境状态。

2 旋转上升镜头丰富画面的表达内容

在《航拍中国》第二季第二集四川篇中,在讲述新北川羌族自治县的北川中学时,操场上升国旗和篮球场上旋转拉升的镜头,表现了升国旗的庄重和震后北川人民新的活力,将一个简简单单的航拍镜头赋予其升华主题,渲染气氛的作用。

3 拉升镜头给人一种求知的欲望

同样是《航拍中国》第二季第二集四川篇,一个长达13秒的拉升镜头,将阆中古城从群山中拉出,拉出前漫长的山坡森林与拉出后被嘉陵江轻轻抱住的阆中古城形成自然植被与人文建筑之间的对比,缓慢的将阆中古城推出,给人一种对未知事物的探求欲望。

二、航拍镜头的画面构图

利用各种可供选择的认知方式,包括直接转述相关知识,提出独到的论点与观点,或对需要解决的问题给出合理的建议。注重表达情绪、营造气氛与抒发情感[4]。航拍纪录片运用展现湖面的三分法构图、突出车流的向心式构图、河流型的S型构图、集装箱整齐的平行线构图、森林里星罗式构图和宽窄巷子里展示的对角线构图等构图方法,为完美表达情绪、气氛、情感提供了新的视听语言。

1 三分法构图体现出天、地、人三者统一祥和气氛

三分法构图就是将画面分割为三等分,在拍摄风景时三分之一放置天空或者三分之一放置大海或者三分之一放置地面,一比二的画面比例将需要强化的部分放置于画面的主体位置,在航拍中比较适合用于表现自然景观的层次。《航拍中国》第二季第一集浙江篇中,介绍千岛湖时采用了一个垂直上升的运动镜头,画面上方三分之一的部分为天空,由落日与画面主体位置的千岛湖相接,画面表现出一片祥和。

2 向心式构图强烈突出中心,凝聚于主体

在画面中,主体处于中心位置,四周景物向中心凝聚,将观众的视线引向主体中心。具有突出中心,凝聚主体的特点,在航拍中适用于表达中心的拍摄。《航拍中国》第一季第六集上海篇中(图2),拍摄陆家嘴环路就采用了向心式构图,陆家嘴环路位于画面中心位置,周围的道路向它凝聚,突出陆家嘴环路的中心地位。

3 S型构图可以展现拍摄主体的柔和,营造空间感

河流、山路等曲线在画面中有不可替换的重要作用,与直线构图的主要区别在于可以将画面展现的柔和、圆润,利用景深与S型构图,营造强烈的空间感。《航拍中国》第二季第二集四川篇中,岷江的第一个画面就采用了S型构图,河流在画面中蜿蜒前行,利用大景深,将河流展现于画面之中,表现美景的同时营造画面纵深的空间感。

4 平行线构图展现物与物之间的井然有序

在航拍镜头中,自然界和人为景物都可以拍到平行线的画面,特点就是展现元素与元素之间的规整,营造特殊的画面感。《航拍中国》第一季第六集上海篇中的洋山港片段中,多次用到平行线构图法,集装箱线与港区道路,海岸线平行拍摄,在不同的要素之间建立联系,营造出独有的画面感。

5 星罗式构图讲究凌乱的协调性

星罗式构图是将大量重复的元素无规律的随机分布于画面之中,从而获得一种协调性,凌乱中不乏统一。《航拍中国》第二季第三集内蒙古篇中乌旦塔拉五角枫森林公园,一棵棵枫树作为重复的元素大量的分布于画面之中,在凌乱中协调的相互统一,呈现出不一样的韵律。

6 对角线式构图呈现主体的延伸感

对角线式构图就是将主题安排在对角线上,利用对角线长度是画面中最长的线条,呈现出主体的立体感、延伸感和运动感。《航拍中国》第二季第二集四川篇中,宽窄巷子的第一个镜头就是对角线式构图,两条垂直的道路相交,重合于对角线,将道路延长,展现出画面的延伸感。《航拍中国》第二季第五集广东篇介绍港珠澳大桥也采用了对角线式构图,展现港珠澳大桥跨度之大。

三、航拍镜头的语言运用

航拍镜头最显著的优势就在于从高空俯瞰,突破原有的拍摄界限,因此航拍纪录片一般以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被拍摄对象。相对于早已、大量进入观众视野的景观,航拍无异于开辟了一种新的观察视角[1]。

航拍镜头中的自然景观。在《航拍中国》系列纪录片中,航拍镜头大多采用缓慢浏览的镜头去表現祖国的美景。《航拍中国》第二季第一集浙江篇中,大沙岙的贝壳沙海滩是由长年累积侵蚀形成的,为了表达时间的漫长感,拍摄者放慢镜头速度,镜头缓缓向前推进拉出,配合自然景观海浪的拍岸和声音的解说,观众自然的感受到时间被放慢,配合整个作品的表达。自然景观场面浩大,与航拍镜头易于表现全景的作用不谋而合。

航拍镜头中的人文景观。一般来说,人文关怀包括了对社会整体时代性变迁的关注,对传统历史文化的继承发扬以及对社会现状和作为个体的人的关切[2]。《航拍中国》系列纪录片以空中的视角俯瞰中国,其中不乏大量的人文景观的镜头。作为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上海,《航拍中国》第一季第六集上海篇就以大量的繁华镜头作为描述,陆家嘴的夜景、豫园的灯会、洋山港不停歇的运作、繁忙的黄浦江都由航拍视角一一描述。在表现城市繁华的同时,拍摄者加入对城市文化的记录。《航拍中国》第二季第二集四川篇中,宽窄巷子的登场、群山中的阆中古城、震后新的北川中学等等,都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航拍中国》第二季第六集江苏篇中大报恩寺、秦淮灯会、江苏大剧院等文化聚集地也被记录下来。

在当下种类众多的纪录片中,航拍以其独特的视角在纪录片中取得不可替代的地位,似乎成为了纪录片中非常常见的拍摄手法。打破空间限制,表现事物的完整性、震撼感是航拍镜头常用的特点。而航拍镜头的加入为影像的表达提供了新的声画关系和叙事角度,在展现美好风光的同时将人文景观记录下来,航拍镜头中赋予的震撼感、自豪感不断地冲击观众的眼球。

参考文献:

[1]王家东.航拍为纪录片带来了什么[J].中国电视,2017(09).

[2]陈霖,曾一果,高峰,周亚平.新世纪人文纪录片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

[3]赵冬梅.论全航拍影像纪录片叙事中的“超越在场”元素——以《航拍中国》为例[J].北方传媒研究,2019(03).

[4]比尔·尼科尔斯.纪录片导论[M].第2版.陈犀禾/刘宇清,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对角线航拍纪录片
Rough Cut
航拍巴彦呼硕
魅力航拍
等待
超级蚁穴
AirCraft航拍辅助软件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边、角、对角线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看四边形对角线的“气质”
数学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