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哲学视角下的儒家生态思想

2020-09-10甘泉

客联 2020年7期
关键词:天人合一儒家文化

甘泉

【摘 要】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中饱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哲学思想,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在大力提倡生态文明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学习并传承儒家文化中以“仁爱”、“德”思想为基础的生态智慧。文章以哲学为视角探讨了儒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辩证思想以及生态伦理思想,并从多个角度提出儒家生态思想的现代观的构建。

【关键词】生态哲学;儒家文化;伦理观;天人合一

一、儒家生态思想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作为儒家文化的主旋律,同时也是儒家生态智慧的重要构成。儒家正是通过肯定大千世界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来善待自然,将天道人文化和人文天道化相互统一、相互促进。“天人合一”充分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自然观,同西方的生态思想相对比,“天人合一”体现了独具一格的东方智慧和民族特色。

首先,“天人合一”主张“天”、“人”共处的和谐自然观。从现实来看,人与自然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同时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并以实践为桥梁联结起来的对象性关系。一方面,人要利用自然从而谋求自身发展;另一方面,人的自然属性表明人是自然的产物,依赖自然而生存, 这在无形中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协同统一。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的观点,主张人的一切活动和法则都应当符合“天道”,不违背自然规律。在处理人和生态世界的关系时,要努力达到动态平衡,因为只有做到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才能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理想环境。“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这就时刻提醒着我们人类仅仅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之一,只有想办法与大千世界共存,才能和谐共生。宋代的张载首次提出“天人合一”这一词组,他在《正蒙》中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在他看来,人的生命在于天,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之一,并因自然界的存在而存在。人们对生态环境应持有一份感恩和敬畏之心,应承担起共生共存的责任,不应肆意无止境的掠夺。从价值观上讲,“天人合一”的观点主张人和自然界在地位上是平等的,自然界有其所特有的价值,人类应予以尊重并保护。

其次,主张“天道”、“人道”合一的整体自然观。儒家从人道出发,并认为人道中包含着天道,为让天道更加符合人道的需求,用天道来规范社会的伦理观以实现人与自然的融二为一,这是儒家将天道溶于人道的基本大趋势。在另一方面,人道以天道为准则办事是人道的合理性之所在,这反映了更加深层次的生态哲学思想,也是人本性的道德法则和自然规律的内在统一。儒家思想强调人类应善待自然,人类与自然应和谐共处,实现主体与客体相互交融的“天人一体”。从“仁民”到“惜物”,对世间万物都要存着一颗怜悯感恩之心。主张“赞天地之化育”,参与天地自然的造化。人类不仅应该尽天性,更需要尽人事,以填充自然的不足。“天人合一”代表了儒家甚至整个哲学届的最高理想。

二、儒家生态思想的伦理观

儒家传统文化中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生态伦理观也表达了这种思维的整体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不仅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礼仪,同时也很重视生态伦理道德,主张“仁爱万物”的精神素养。儒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种具有深刻见解的生态哲学思想命题越来越被人类所重视,特别是对于维护人类所处的生态系统甚至宇宙生态的动态平衡所体现的生态伦理价值越来越被关注。

儒家把天道和伦理进行了相互转化,人类书面意义上的伦理就不仅仅是社会中的法则,人类所提到的“人最为天下贵”理念为其生态思想提供了内在的价值判定依据。历代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都主张节制之德,并把能否节制视为评判政治清明与否的重要因素。此外,同情生态同类的心态是儒家生态思想所独有的情感价值基础。孔子认为动物和人类一样具有一定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并把这些主观行为看作情感态度的真情流露。据有记载的儒家文献所提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 其言也善”等表明聪明的动物尚且对同类的悲痛遭遇表达同情,人類更应该主动的保护动物,不去伤害他们。孟子曾说“君子之于禽兽也, 见其生, 不忍见其死; 闻其声, 不忍食其肉”。动物临死之前的哀嚎足以能冲击人们的心灵并让人的内心迸发出对生命的同情之心。儒家这种以鸟兽昆虫等动物与人类具有同情同类的心态为国家营造真爱动物的氛围带来深远影响,为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更多的情感和价值观上的支持。

三、儒家生态思想的现代观

儒家的思想文化体系中,其内层具有稳定的、永恒的生态伦理和环保理念。当代生态文化建设需将儒家的生态思想和现代的生态价值观念有机结合起来。

(一)提倡尊重生态多样性,遵守生态道德

现代生态道德主要强调将人类的道德观念推广至整个自然界,这就要把儒家文化中的道德理念向整个生态系统的拓展。这时刻提醒我们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仅仅是其中之一的组成部分,以往人们只是关注自身利益,肆意掠夺生态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使之不能可持续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同步发展,自然界的每个物种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生物之间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互利共存的过程。由此可见,大千世界的生物是人类的好伙伴、好朋友,人类必将要把人伦道德延伸至整个生态系统,从而让整个生态系统维持一个共生共存的大生态圈。

(二)提倡敬畏自然规律性,保护生态环境

大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整个生态系统会带给人们更多的幸福和快乐,人们在向自然索取时应有度,应存以敬畏之心。这就要求人们不能为物质所奴役,与自然做朋友,从心底珍惜与自然所产生的纯洁友谊,“涉于江而浮于海”,永不糟蹋和虐待自然,依据自然规律办事。在另一方面,正如荀子曾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保护人类所共有的自然环境,还应必须顺应“道法自然”, 人类应在大自然中获取处事方面上的灵感。荀子在《礼论》还说“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则天不能祸”。大致意思是说,大自然按其自身的规律运行,人们如果“循道而不忒”,那么人不会有任何麻烦;但是人们如果“背道而妄行”,那么人类必将遭受自然的报复。孔子早在《论语·八佾》就指出“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意思是说人类若违背“天道”, 无自然运行法则,必将罪不可赦。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也告诫人类:行为处事应对得起良心准则,处事应做到公平正直,努力把人际关系的裂痕缩小。

(三)提倡保护生态持续性,建设美丽家园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为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加强儒家生态思想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是建设“美丽中国”和“环保地球村”的根本要求,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根本保障。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为世世代代汲取生态资源铺路,就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态责任担当。儒家的生态文化思想要求我们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应将人们的根本利益放在优先位置,但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已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权益。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坚持实行经济结构转型,努力进行生态修复,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张世英.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J].求是杂志,2007,(7):34-37.

[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编.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3]陈资,等.儒、释、道的生态智慧与艺术诉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4]张文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生态观与建设生态文明[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97-100.

猜你喜欢

天人合一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与我国文化建设研究
儒家文化助推核心价值观培育
论太极拳拳义中的儒道思想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基于儒家文化下的产品设计探讨
《白鹿原》中朱先生形象的儒家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