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瓷器考古略述

2020-09-10高愚民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窑址瓷器考古

高愚民

摘要: 瓷器作为古代人类生活的重要生产资料,在考古发掘中经常会发现陶瓷器标本及瓷窑等。本文就陶瓷考古中关于瓷器考古的发展、研究内容及成果做简单的总结。

关键词:陶瓷考古;窑址考古

陶瓷考古即利用考古学的理论方法通过对古代陶瓷及窑址的考古研究,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和现代科技分析手段,探明古代陶瓷的发展演变规律,进而阐释其历史背景和对古代经济社会的影响。

一、陶瓷考古发展简史

(一)发展阶段

20世纪20至40年代,古陶瓷研究开始进入以窑址考古调查与文献、实物相结合的研究阶段。

其中陈万里先生曾“八去龙泉,七访绍兴”,收集瓷器标本,开辟陶瓷考古新途径。叶麟趾先生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并确定了定窑窑址所在地。周仁先生发表的《陶瓷试验场工作报告》是国内第一篇以科学技术为基础探索古代陶瓷工艺的研究成果。

(二)成熟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陶瓷考古与研究取得了迅速发展,并取得丰硕成果。

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都发现了陶瓷窑址,并通过调查和发掘基本弄清了我国古代陶瓷发展史的大致脉络。对各个时期窑业横向发展情况的探索也取得很大突破,确定了唐宋等时期的众多著名窑口,进一步明确了“窑系”的概念。解决了许多传世和墓葬出土物的窑口问题,为窑址的断代分期提供了重要的依据。60年代成立的中科院硅酸盐研究所通过对陶瓷标本的理化测试,为探索古代名窑的工艺特色奠定了科学基础。冯先铭等主编的《中国陶瓷史》《中国陶瓷》等著作,为陶瓷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陶瓷考古的内容及成果

(一)重要窑址的发掘与研究

1、原始瓷器烧造窑址

近年来,考古工作相继发现了一批烧造原始瓷器的窑址。2016年发掘的福建省永春县介福乡苦寨坑古窑遗址被认为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窑址,说明我国在距今3700多年的夏朝中后期已掌握瓷器烧制技术。

2、越窑考古

通过考古调查,摸清了浙东地区古窑址的基本情况。浙江考古所等单位对上林湖窑址的发掘将越窑的烧造下限推至南宋时期,并揭示出其烧造历史,为越窑文化、贡瓷和秘色瓷等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3、邢窑考古

河北省内丘和临城两县交界地带是古代邢窑窑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多次调查和试掘,发现了多件“盈”及“官”字款瓷器标本,并弄清了遗址的分布范围和产品种类的时代特征。

4、长沙窑考古

长沙窑是中唐时期兴起的著名外销瓷窑,湖南考古所等单位对长沙窑科学发掘,收集了大量瓷器残片及标本,并出版了成果报告集《长沙窑》。

5、耀州窑考古

1984年起陕西考古所对耀州窑开展了11年的考古发掘,揭示出该窑唐、五代、宋、金、元明五个文化堆积层,确定了其八百余年的烧造历史,并发现了唐三彩、琉璃瓦、青瓷、花釉瓷、彩绘瓷、淡天青瓷等,系统的区分出从唐至五代耀州窑瓷器的时代特征。

6、磁州窑考古

1987年北京大学联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磁县观台窑址进行大规模发掘,揭示出其五代、宋金元的烧造历史,清理9座窑炉和大型石碾槽,出土了大量仿定及低温釉瓷器,这些发现为磁州窑的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

7、汝窑考古

1987年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宝丰清凉寺汝窑进行了五次发掘,确定了天青釉汝瓷中心烧造区,出土了大量残片、窑具、窑炉、作坊,并从地层上揭示了汝窑烧造年代,确认了清凉寺天青釉汝窑烧造区的官窑性质。

8、钧窑考古

2001年,北京大学联合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钧窑遗址进行发掘,断定其烧造历经北宋晚期、金元、明初,并确认钧窑“代汝而起”的说法。

9、南宋官窑

1986年对杭州乌龟山窑址进行了发掘,确认此处是文献记载的“郊坛下官窑”,其持续时间为南宋时期。1996年起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对南宋官窑老虎洞窑址进行发掘,清理出窑炉、作坊等烧瓷遗址,出土大量瓷片,确定其为“修内司官窑”。

10、龙泉窑考古

上世纪70年代起,多家单位对龙泉窑区进行了数次发掘,清理出窑炉、作坊区等大量遗迹,收获了多种款识的瓷器、窑具等,明确了各窑址地点的时代和地层产品的性质等问题。

11、川渝地区瓷器考古

川渝地区的烧瓷历史可以追溯到南朝,有青瓷、白瓷、黑瓷、彩绘瓷等多个体系窑址。考古工作者曾数次对邛窑十方堂、固驿瓦、大渔村等地点进行考古发掘,确定了邛窑各窑口的烧造面貌、时代等问题。

12、辽代瓷窑考古

辽代瓷窑遗址比较重要的有内蒙古赤峰缸瓦窑和北京龙泉务窑,考古工作者分别对其进行了科学发掘,确定了文化堆积层,收集到多种瓷器样品,证实辽代陶瓷业中心在燕京地区。

13、西夏瓷窑考古

社科院考古所、宁夏博物馆及考古所等单位对灵武县瓷窑堡和回民县窑址进行了发掘,证实二者均为西夏中期,产品受陕西河北诸窑场的影响,并具有浓郁地域色彩。

14、景德镇明御窑厂考古

1982-1994年景德鎮考古所对珠山明御窑厂进行了多次发掘,证实其始烧于洪武二年,出土了一批不为人知的洪武瓷器,同时出土的伊斯兰风格的甜白瓷、外销瓷等说明了明代与伊斯兰世界的联系和文化交流。2002-2005年,北京大学联合江西相关单位再次进行大规模发掘,证实珠山北麓也是御窑烧造区,补充了文献记载的不足。

(二)陶瓷考古专题研究

1、对成熟瓷器出现时间的重新审视2、釉下彩起源问题3、秘色瓷相关问题4、唐青花瓷的发现与研究5、唐三彩研究新进展6、对纪年陶瓷器的关注7、古陶瓷内外销问题研究8、陶瓷发展史的系统总结

(三)陶瓷科技考古

利用现代分析仪器,对陶瓷的化学成分分析以探索其产地和制作工艺,揭示各考古文化区系之间相互交流与贸易等历史信息。常见的分析有段有:质子激发X荧光(PIXF)技术、中子衍射技术、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分析(EDXRF)技术、微束XRF、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ICP-MS)、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FS)等。

(四)陶瓷实验考古

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古代陶瓷生产中原料的选取、加工,泥料的配置,陶瓷的成型、装饰和烧成工艺,制作陶瓷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成品的流通和使用,以探索古代社会陶瓷的生产工艺、社会生活及组织现状。古代陶瓷的制作,包括采泥、和泥、成型、装饰、凉坯、烧制工艺特征等方面的模拟研究;对陶瓷的模拟烧制研究,主要通过对古代名窑瓷器进行测试分析确定胎釉配方,再模拟古代技术烧制,分析模拟瓷器与古代名瓷在外观和理化性能的差异,从而探索古代瓷器烧制工艺。

三、陶瓷考古研究新动向

(一)研究深入和细致化

随着考古新资料的增多,研究者思路的扩展,其探究工作进一步深入具体,更加注重研究的整体性和全面性。例如对窑址的研究中,不仅着眼于窑炉、作坊、文化堆积,探索原料产地和窑址周围的地理环境,而且注重考虑与窑址有关的一些无形因素,包括社会背景、人文环境及技术条件对窑业生产所造成的影响等。

(二)研究手段的多元化

我国陶瓷考古从发展起始,就注重传统考古方法和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相结合,近些年来二者结合发展的趋势尤为明显,两个方向的研究都更加注重吸收对方的研究成果。最新的物理学、分析化学、工艺学等学科的前沿技术被引入陶瓷考古。

(三)专题研究的增多

经过多年发展,学界对我国陶瓷发展史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但一些专题问题并不完善,亟需结合新的考古资料进一步研究。如古代官窑制度、古外销瓷、窑业技术、海捞瓷等都成为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1]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M] .文物出版社1982

[2]冯先铭.三十年来我国陶瓷考古的收获[M] .故宫博物院院刊1980(1)

[3]易立.三十年来中国陶瓷考古发现与研究述略[J].中华文化论坛1982(4)

[4]冯先铭.近年陶瓷考古新成就[J] .故宫博物院院刊1995(3)

[5]冯先铭.新中国陶瓷考古的主要收获[J] .文物1965(2)

[6]王光尧.关于陶瓷考古的几个问题[J] .南方文物2008(1)

[7]余家棟.江西陶瓷考古综述[J] .景德镇陶瓷1989(1)

[8]郁永彬.陶瓷实验考古研究概述[J] .中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1)

[9]塔拉.我国科技考古研究的新进展[J]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9(1)

猜你喜欢

窑址瓷器考古
“考古”测一测
中国的名牌瓷器
周末加油站(Ⅵ)
事实上考古不是挖恐龙
寻梦“海丝”:多元参与助推漳州市古窑址保护策略探析
考古学家
高傲的瓷器
辽宁辽阳冮官屯窑址完成考古发掘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磁灶窑及其外销执壶的器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