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20-09-10赵艳丽
赵艳丽
摘要: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打破教材的限制,立足当地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建构多样的活动,开拓幼儿视野,帮助幼儿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在本文中,本人将结合自身的幼儿教育经验,就如何开发、利用新疆的文化资源进行详细说明。
关键词:幼儿园;民族文化;新疆资源;开发;利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教育活动的实施需要充分利用地方性的教育资源,促进幼儿课程和教育活动的建设。新疆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居住着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锡伯族、满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塔塔尔族等民族。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是实施幼儿教育活动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在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指导下,幼儿教师要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回归生活,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并应用民族文化资源创设多样的活动,驱动幼儿在切身的体验过程中,建立民族文化认知,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为发展文化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我们要如何开发、利用新疆的民族文化资源呢?
一、开发民族文化课程资源
在目前的幼儿园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了民族文化资源大量闲置的现象。简单地说,尽管在育人理念和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下,不少幼儿教师回归生活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但其所开发的资源是是以民族歌曲、故事主题的,忽视了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族建筑等文化内容。民族地区的衣食住行无一不体现着民族文化,无一不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对此,在组织幼儿教育活动的时候,要想真正地使孩子们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教师在开发文化资源的过程中,需要做到面面俱到。
以维吾尔族为例,在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的过程中,我设定了包括饮食、衣着、建筑等在内八个主题,有针对性地引入维吾尔族文化。以“美味的维吾尔族菜”为例,在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的时候,我立足维吾尔族的特色菜肴,将制作方法,招待客人的习惯等内容展现给孩子们,使孩子们在熟悉的生活现象的辅助下,对维吾尔族的食物展开探究,潜移默化地受到维吾尔族文化习俗的熏陶,感受到维吾尔族人的热情好客。再以在“鲜花服饰”为例,在开发文化资源的过程中,我搜集了花帽、绣花衣、绣花鞋、绣花巾、绣花袋图片,引导孩子们在观察中发现维吾尔族的服饰特点,感受到维吾尔族人对鲜花的喜爱。
二、融合民族文化与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实现自主学习和有效探索的主要途径。在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之后,教师要想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对其进行有效地应用,需要将选定的民族文化资源与区域活动结合起来,一方面,丰富区域活动,一方面使幼儿在切身的体验中,感知民族文化,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立足民族文化资源的丰富多彩性,本人在组织幼儿教育活动的时候,常常将相关的内容与美术区、表演区等活动结合起来。
以新疆的建筑文化为例,在组织教育活动的时候,我设计了“特别的新疆建筑”主题活动。具体地,在语言区中,我给孩子们呈现了《新疆建筑vs现代建筑》《说一说新疆建筑》等阅读文本和图画内容,帮助孩子们在图文结合下,联系生活经历,建立对新疆建筑的认知,同时积累语言知识。在美工区中,我向孩子们提供了一些小木棒、色卡纸、帆布碎片等,鼓励孩子们以小组为形式,根据所观察到的新疆建筑图片,动手操作,制作迷你的新疆建筑。如此区域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发挥民族文化资源的作用,还可以使孩子们在切身的体验过程中,锻炼语言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更使孩子们获得文化的熏陶。
三、建立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库
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教师们受到教学能力的限制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无形中阻碍了民族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众所周知,教师一人力量是有限的,搜集到的民族文化资源是有限的。要想真正地发挥民族文化资源的作用,教师在组织幼儿教育活动的时候,需要通力合作,建立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库,以便在之后的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灵活选择,有效应用。在建立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库的过程中,我们与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锡伯族、满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塔塔爾族等民族的教师取得联系,各自从本民族出发,搜集与衣食住行、节日等相关的文化内容,进行整理,按照不同的文化类型,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建立较为完善的文化资源库。
总之,在实施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在立德树人和幼儿园教育纲要的指导下,重视开发民族文化资源,采取多样的方式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灵活的运用,帮助幼儿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积累文化知识,树立文化素养,为实现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央宗.幼儿园开发民族文化教育资源初探[J].西藏教育,2018(09):49-51.
[2]朱虹.幼儿园开发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2):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