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苗族巴代仪式使用法器研究

2020-09-10周隽 雷凯 张霞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8期
关键词:苗族

周隽 雷凯 张霞

摘要:湘西苗族地区的民间信仰具有悠久的历时,巴代是许多苗族仪式中的主持者。巴代在这些仪式中所使用的法器由苗族社会中典型的物品组成,仪式中使用的法器有其自身讲究的规则,是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即维持了仪式的神秘性和客观性,通过对这些法器的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苗族社会工艺、宇宙观、生活等各方面。

关键词:苗族;巴代雄;巴代扎

在苗族民间信仰中,人们主要将巴代分为巴代雄与巴代扎两类,前者为苗族本土宗教的代表;后者则是苗族在迁徙的过程中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的产物。这样一来,使得巴代雄与巴代扎在仪式中所使用的法器又有所不同。

一、巴代扎所使用的法器

(一)司刀:由铜制作而成,主体分为两部分(圆圈和手柄)圆圈直径约为10厘米,上面穿有七个小圆圈,当我们问及为什么是7个小圆圈是,龙师傅讲述:“这个自己也不知道”。手柄大约长10厘米,宽约2厘米,厚约0.5厘米。在使用时右手夹住师刀,匀速用手腕发力左右抖动,使师刀上的7个小圆圈彼此相互撞击以及小圆圈与大圆圈相互撞击,发出清脆的声音。司刀在法事中就是相当于击节、击梆的作用,是舞步节拍的撞击器)。锣,分大锣和小锣,铜制而成。

(二)马鞭:由竹子的根部制成的,长度约为半米至一米之间,必须由36个竹节构成,在顶部系上一条红色布条,在法事中起到“鞭笞邪鬼”的作用。

(三)绺巾:绺巾的主体是一根桃木棍,在棍上对称缝上一条条40公分长的绣有图案的彩色布条。据山江镇的巴代扎龙师傅说,绺巾条数越多表示做的法事越多,这也意味着法力越高;一把绺巾最多的是绣36 条,他的两把绺巾分别是21条和20条。在调查中龙师傅还演示给我们看:左手拿绺巾、右手拿师刀,伴着前三后三的步伐(右左右并、左右左并或者左右左并、右左右并,先上右脚还是左脚没有定数,步伐大的路线大致是呈直线运动,)将做法事过程中摇师刀,舞绺巾的动作和方法简单的(舞绺巾的时候切忌不要把绺巾布条超过法师的头顶,因为如果打过了会影响到要求要做法事的那家人的运势,比如说收成会不好,家人会有病痛等等)。之后龙师傅还用不同腔调唱了讨诰词给我们听,其中大部分是用汉语演唱,伴有少部分苗语。

(四)镲又称为钹,黄铜制成,由两个圆形的铜片互相撞击发声,通常与锣、鼓一起进行演奏。

(五)牛角:用天然生长的黄牛角或水牛角制成,规格大小不等,一般全长40厘米~70厘米,将牛角尖端锯平,在锯口中心钻一细孔,与角的内腔相通,在角的上端装置一个竹或木制吹嘴。

(六)海螺螺壳呈螺旋状,清白色伴有花条纹。全长约25厘米~33厘米。磨穿螺尖作吹嘴,并将吹嘴做成圆锥形或直筒形,外径约2厘米~3厘米,中心吹孔较细,孔径只有1厘米。龙师傅在吹奏时,右手持握螺口,两唇紧贴吹嘴送气,发音作呜呜声。

(七)筶:又称竹筶,苗语叫“康”,一般选用竹子粗的根部制成,从中间一份为二,打磨光滑。筶是一种判定阴阳的工具,俯凸面为阳,平面为阴。

(八)法衣:手工制作的,大红色、无领、对胸、大袖,长度按巴代札身高量身订做,衣服两边和后面的下方都有大约 50-60 公分开叉,每一个可以敞开的地方(包括衣服下边)都用蓝色的布包边[1]。(折叠法衣时,要将一边袖反过来,然后将法衣沿衣襟对折,然后把反过来的一边袖子套入没有反过来的袖子里,两只袖子重叠再一起,最后从衣襟处将法衣卷起来先用白粗布包一层,再用蓝绒布包一层,最后用绳子将包好的法衣从中间位置绑好。)

(九)法帽:与道教的五老冠相似,用五块或者七块厚牛皮纸板做成,纸板上绘有神像,为道教神祇五方五老。

二、巴代雄所使用的法器

(一)魂棒:又称为驱魂棒,其主要是用来驱赶猪的灵魂。魂棒有手柄和棒身两部分组成,其中手柄月10公分左右,棒身长度约40-50公分。在仪式过程中,巴代雄会选一个力量强大的人专门跪着用魂棒打击被选做祭品的猪的颈部,直到猪被打死为止。之后,猪头的摆放位置由主家的愿标所确定,整个仪式持续的时间大约为12小时左右

(二)竹柝:又称为信筒(xindndongd)或者魂筒。在苗族的语言和民间信仰中,“信”、“灵”、“形”皆指靈魂之意,而竹拆的便是巴代雄召唤神灵的工具。竹柝由琴键和共鸣体两部分组成,在制作是一般选用两年以上的竹子。竹柝按形制可以分为有单节柝、双节柝、三节柝以及多节柝,其规格又可以分为单柝一体、双柝连体、三柝共体等多种规格。

(三)魂铃:又称“铜铃”、“铃铛”。魂铃的形状与日常所见的铃铛无异,也是巴代雄在仪式中用来召唤灵魂的工具,其通身约为20-30公分,底部至今月5-10公分,重半斤左右。魂铃的上半部分雕刻有蚩尤画像,下半部分则刻有9个酒杯。在苗族神话故事中,人们认为蚩尤是自己的祖,他不仅发明了铁器,教会人们种植稻谷。因此,魂铃又被称之为“蚩尤铃”。铃头部分通常系有12块布条,其颜色为浅红色、蓝色、黄色个四块,而对于主持过椎牛仪式的巴代而言可以额外系上一块大红色的布条。这些布条的底部都有苗绣和苗银作为装饰,其中4块苗银上刻有富、贵、双、全四个字[2]。

(四)魂筶:又称为卦,由对称的两篇组成,呈弧形。通常是由五倍子的树根制作而成,也可以用类似黄牛角形状的半楠竹的根部剖半制作替代。按照当地巴代雄的解释,使用竹子制作的筶其“法力”远不及使用五倍子。由于其作用在于判断占卜是否成功,因此巴代更倾向于使用前者。魂筶分为“阴”与“阳”两面,阴面为魂筶鼓起来的一面在上边,阳面是魂筶较为平整的一面在上边。筶在使用时由巴代雄将其掷出,之后根据其落到地面后的显示的阴阳面来判断出所问事情的结果。一般只有出现阴阳各一面才表示所问之事的顺利。

(五)魂刺:以前魂刺用硬木或者竹子做成削尖,现在已改用钢管制作而成。椎牛时巴代熊在牛的背部画一个红色圈圈,椎牛时用魂刺从牛的红圈圈的地方刺入牛的心脏。

(六)魂布:由一块常30公分、宽5公分左右的黑色白条。其在仪式中主要起到了连接现在与过去、连接人与灵魂的作用。同时,布条也象征着苗族迁徙的历史与路线。在仪式过程中,巴代雄用左手的中指与无名指夹住布的一端,另一端则用右手握住。巴代雄用右手拿着魂布的一端在左手中指与无名指上先顺时针绕上两圈,这一步表示把好的灵魂留住;然后又以同样的方式逆时针绕两圈,此时则象征着把不好的灵魂送出去。

三、结语

不论是巴代雄还是巴代扎,他们在仪式中所使用的法器都是由苗族社会中典型的物品组成,这些法器的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苗族社会工艺、宇宙观、生活等各方面。也正是如此,“巴代”一直是苗族人民的核心骨,在各个领域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符洪健.湘西“还傩愿”仪式舞蹈的文化阐释——以花垣县大龙洞村为例[D].吉首:吉首大学,2014.

[2]周隽.湘西苗族巴代仪式中的器乐艺术研究——以山江镇为例[D].吉首:吉首大学,2017.

作者简介:

周隽(1992—),男,湖南岳阳人,硕士,研究方向:民族艺术,思想政治教育;雷凯(1981—),男,广西全州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民族文化;

张霞(1992—),女,湖南怀化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民族理论与政策。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项目“湘西苗族巴代仪式与地方社会建构研究”(GXSZ2019YB020);2019年度湖南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项目“湘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2019SZ18)。

作者单位:1,怀化学院 2.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3.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

猜你喜欢

苗族
雷山:秘境苗乡的千年记忆
补妆
3D打印如何更好地推广凉都苗族文化
盘发·刺绣
盘发·刺绣
花样云南(三)
苗族老照片
漂亮的“银饰”
五彩斑澜——湘西苗族民间艺术
山之恋 苗族姐妹 碧湖泛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