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论文本英译中译者的伦理研究

2020-09-10张燕 张万防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8期
关键词:英译译者伦理

张燕 张万防

摘要:法国学者贝尔曼于1984年提出“翻译伦理”这一概念,自此引发了学者们对翻译伦理问题的关注。政论文的翻译关乎国家利益,翻译过程中译者必然会遇到不同文化、政治、意识等方面的冲突障碍,因此对译者进行伦理研究是政论文翻译活动中的必要环节。

关键词:政论文翻译;译者伦理

一、政论文概述

(一)政治文本定义

政治性文本,简称政论文,是指以政治问题为中心的文本。国内学者们给出多种解释:冯庆华(2002)指出,凡是以政治问题为中心的语篇似乎都称得上是政论文。如果说竞选演说、就职演说是西方特有的政论形式的话,那么党和国家领导人共商国事或者给各部门、各地方领导同志指导工作的谈话则可称得上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政论文形式。谢晓科(2017)认为政治文本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言论讲话、党和政府的工作文件报告。郭影平(2015)认为政治文献是指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地方政府所发布的有关国家和地方社会与经济发展大政方针的文件。

综上所述可知,政论文是从政治的角度、国家层面,对当下社会时事热点、国家重大事件以及社会问题等进行阐述、评论的政治性理论文章,具有鲜明的政治特色。

(二)文体特征

主题明确,用词严谨。政论文中事关国家大事,语言规范严谨,用词经过反复斟酌。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句子为例,“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我们可以看到用词凝练,句式较短,三字短语使用频繁,寥寥数语,将我国基本政策进行准确阐述,读起来具有很强的严肃性和坚定性。

引经据典、丰富表达。政论文中诗词经典、名句、谚语等巧妙应用,大放异彩。国家领导人将古人诗词信手拈来,借用内涵丰富的诗词来表达深刻的寓意,文章熠熠生辉。例如,2019年新年贺词中出现的“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以此句开篇来表达时光飞逝。

新词频现,与时俱进。随着新事物不断向前发展,新方针、新政策不断出台,每个时期又会有许多新的政治词汇。从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动能”“互联网+”“智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科创板”这些新词汇的出现。

所以,译者自身要有一定的政治素养,对我国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政策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对文章进行翻译。

(三)政论文本的功能

政论文是当前我国同世界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世界各国通过政论文从政治、文化等方面了解中国。而文本的英译质量事关我国的国际形象,也体现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作为意识形态和文化输出的一种渠道,政论文本打造了中国与世界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平台。

二、英译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信息潮流化不可逆转。在这种国际局势之下,一直以来,政论文作为国际外交输出的重要手段,英译政论文是一种国家行为的翻译实践活动。英译质量代表国家形象,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当今世界,各国祸福相依,休戚与共,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国际形势之下的政论文,对于世界各国人民来了解其理念,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具有重大意义。

三、译者英译政论文角色

我国翻译学家严复,曾在《天演论》中提出翻译三大原则“信”,“达”,“雅”。不论是政论文体还是其它文体,准确把握文章原意是必要前提。政论文章与国家政策、方针、国家形象息息相关,若翻译时稍出差错,关系重大,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忠实”这一原则。程镇球(2003)曾指出,政治翻译不能随意删字,当然也不能随意加字,译者不能脱离离开原文自由发挥。因此,在翻译政论文时应将“信”这一标准放于首位。

例:加大“破”“立”“降”

译文:We strengthened work to cut ineffective supply, foster new growth drivers, and reduce costs in the real economy.

这个句子中,面对 “破”“立”“降”三个词语,如果译者不了解我国的一些基本政策,不明确“破”是指大力破除无效供给,“立”指大力培育新动能,“降”指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那么译者是无法达到“信”这一标准的。因此,为了达到译文的准确性,译者在翻译之前熟悉我国的基本政策,至关重要。

政论文作为对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英译对译者具有很高的要求。这不仅要求译者自身有很强的文化功底与翻译能力,而且要求译者有很高的政治素养和政治敏感性。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避免给读者留下一头雾水的现象,要对一些“中国式词语”及时作出补充。

四、译者的伦理研究

法国学者贝尔曼于1984年首次提出“翻译伦理”这一概念,之后国内外学者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无论是什么样的文本翻译,我们首先将“忠实”原文这一原则放在首位。译者进行翻译活动时,必须遵守翻译伦理和基本职业道德规范。

作为“国家行为”之一的国家翻译活动,其高度的自利性是要求其参与各方忠于其策动者、赞助人和主体——国家。翻译活动要符合国家利益,包括国家的安全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微观的翻译伦理指译者与翻译文本之间的关系,注重忠实原文这一原则。而我们在进行政治文本翻译时,“忠实”仍是第一原则,但这时,我们是国家的代言人,我们忠实的对象不再是我们的文本,而是国家。当面对一些不当言论时,要对有损国家形象和利益的内容进行删减。这时爱国伦理之下的翻译活动被规范化。译者要基于这一规范,选择恰当的词语来表达中国的立场、阐述中国政策,此时的文本具有很强宣传性和浓厚的政治气息。

此外,译者在翻译时要注意用词,准确无误地翻译一些敏感话题,从而规避政治性错误的发生。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要忠实国家,其次忠于原文,坚持以爱国为核心的翻译伦理导向。

五、结语

随着世界各国人民交流日趋频繁,政论文本是向国际社会传达信息的最主要途径,译者必须对政论文进行精准翻译。这对译者的专业功底有着很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有一定的政治头脑和政治敏感性。译者在翻译之前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翻译能力和政治修养,以“信”“达”作为首要原则,遵循相关的翻译伦理,完成具有较高翻译质量的政论文翻译。

参考文献:

[1]冯庆华.文体翻译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谢晓科.探究政治文献中的文化翻译[J].甘肃高师校报,2017.

[3]郭影平.政治文献英译特点研究[J]上海翻译,2015.

[4]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国政府网,2019.

[5]黄振定.英汉互译实践教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

[6]程镇球.政治文章要讲政治.[J]中国翻译,2003.

[7]高偉凯.国家利益概念的界定及其解读[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

作者简介:

张燕(1998.07—),女,甘肃天水人,武汉轻工大学翻译专业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张万防(1980.1—),男,河南新乡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该文为2020年武汉轻工大学大学生科研立项“政论文本英译中译者的伦理研究”(xsky2020223)的最终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武汉轻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英译译者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