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对经典文本的一些新认识

2020-09-10张响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0年7期
关键词:参差朗朗上口叠词

张响

最近又拜读了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在品读的过程中,清华大学的老师徐锦澄先生写的一句话让我受益匪浅,即“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朗朗上口,那却是真的”。读完此句,似有所悟,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真的很少关注文章的韵律。现在细细想来,那些经典的文章在韵律方面的确有可圈可点之处。下面,笔者就选取几篇文章,分析一下好文章是如何做到“朗朗上口,掷地作金石声”的。

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的第三段: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本段文字被认为是描写景色的经典段落,作者用细致的工笔和绝妙的比喻,对荷叶的形神、荷花的资质进行一番细致的描绘,荷花、荷叶的美丽形象似已展现在我们眼前。然而我们也不能忽略它韵律上的美感。本段一共运用了十组叠词(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粒粒、星星、缕缕、密密、脉脉),四组双声词(袅娜、仿佛、渺茫、霎时),三组叠韵词(零星、闪电、宛然),读起来或低沉,或轻柔,或明快,朗朗上口,韵味无穷。韵律与景物都与作者的心境的变化有关,像一首婉转动听的歌曲。读这样的文章绝对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可见,巧妙运用叠词、双声词、叠韵词、双声叠韵词等,确实能让文章更具美感。

再来看看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的开头部分: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段文字只有短短的200字,作者连用了十三对叠词,不可谓不丰富。而且作者为了使文章更具韵律美,还在句式上下足了功夫,长短句错落地交织在一起。韵律上的美和情感上的美交相辉映,起到了共振的效果,使人读起来真是如饮甘醇、如沐春风。

当然,在叠词的使用上,做的最好的当属李清照,她的《声声慢》一词开篇就使用了七对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看似突兀,但细细品来,又非常的恰当。“寻寻觅觅”反映了作者在国破、亡夫、流离失所的状态下的真实心境。“寻寻觅觅”的结果是什么也找不到,仍然只感到空虚和无助,词人这才如梦初醒,顿时感到“冷冷清清”。此时,留在词人内心深处的悲哀与苦痛全部涌上心头,“凄凄惨惨”是最自然不过的内心独白。这样,一位漂泊无依的女主人公形象便真切地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我想,只有天才才能有如此高妙的手笔,居然能通过叠词去塑造形象,展现当时的心境。

再来看看《诗经》,古人很早就注重作品的韵律美了。比如《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歌多处运用反复的艺术手法,长句反复出现,词语也反复出现。这种回环往复的结构不仅使诗歌的韵律更加和谐,还把一个被迷得神魂颠倒,千方百计求取女子芳心的小伙的心態展现得淋漓尽致,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总之,在平时的实践中,教师要仔细地研究教材中的文本,带领学生感受各种作品的韵律美,进而使他们写出“掷地作金石声”的好文章。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第七中学)

猜你喜欢

参差朗朗上口叠词
妙用叠词我来说
赞蒲公英
黄昏纳凉
吟梨花
细读文本,品叠词之美
干一碗朗朗上口的毒鸡汤
童年
可爱的叠词
让叠词走进句子
参差是一种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