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头有“雁”
2020-09-10唐宇
唐宇
核心阅读:在酉阳县涂市镇地灵村,村党支部要带领群众发展村集体经济,把荒山变成茶山,可是缺乏启动资金,村民参与度不高,怎么办?同一个镇上的涂家寨村,眼看着良田撂荒,村里决定引导村民发展优质水稻,可是村民没信心,积极性普遍不高,怎么办?是村党支部带领党员挺身而出,出钱出力以身示范,用实际行动带领村民发展产业、脱贫致富,成为村民小康路上的“领头雁”。
Core Reading : The village Party branch of Diling Village, Tushi Town, Youyang County is deterinined tolead the villagers to a path of collective economy, turning the barren hills into tca mountains. However, they areencountered with a lack of start-up funds and low engagement of villagers. What should they do? Tujiazhai Village,in the same town with Diling Village, seeing fertile fields abandoned, decides to lead the villagers to plant high-quality rice, yet is disappointed by the villagers who lack both enthusiasm and confidence. What should it do? Thevillage Party branch then stood up, contributing money and efforts to help the villagers develop industries and shakeoff poverty with practical actions, thus becoming the "bellwether" on the way to a well-off society for the villagers.
地灵村,酉阳县涂市镇离县城最近的一个村。
虽然名字叫地灵,可这里过去却是酉阳出名的贫困落后村:山多地少,没有任何村集体收入,村民消极怠惰,生产生活一片萧条……
怎么带领村民闯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多年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地灵村党支部书记冉茂勇。
脱贫攻坚党旗红
Party Flag Flying over the Road to Povertv Alleviation
7月的一天,我们来到地灵村3组。45岁的村民苏红梅,正在村里的高效农业基地里挖折耳根。
近年来,当地村民自发组织成立了折耳根种植专业合作社,大家抱团发展高效农业。
“种这个折耳根还是很赚钱,现在卖五六块一斤。”苏红梅虽然仅入股了半亩地,但是跟着合作社种植折耳根、芹菜等蔬菜,一年能收入近万元。农闲时,她还到基地其他种植大户那里务工,一天能挣70元工钱。
“除了种菜和到基地里务工,我还有3亩土地入股了村集体发展的茶叶基地。”苏红梅说,自家已经摘掉“贫困户”的帽子,一年下来一家三口人均收入少说也有五六千块钱。
多年前,苏红梅可想不到山沟沟里种植的茶叶能让她摆脱贫困。
早在2018年,地灵村党支部就开始广泛征求党员和村民们的意见,发展什么产业来带动村民们增收致富。
冉茂勇回忆,当时有说发展油茶的,有说发展青花椒的,最终讨论决定依托当地海拔较高、大雾天较多等优势,开垦荒山发展高山云雾茶。
事实上,地灵村的种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算得上优势传统产业,村里至今还有200多亩的老茶山。
虽说有着较好的发展基础和相对成熟的种植技术,但发展之初,仍有一大堆问题亟需村党支部解决:村集体缺少产业发展资金,村民对茶叶种植没有信心,参与度也不高……
“这时,党员和驻村扶贫队的队员们站了出来。”冉茂勇回忆,为筹集荒山开垦启动资金,大家东凑凑、西补补,凑足了37萬余元;为了提振村民们的信心,动员大会开了一个又一个,一次次到村民家做思想工作;为了赶工时、抢进度,大家在荒山上一干就是一整天,午饭都是派人送上山的……
党员的模范力量是无穷的,地灵村光秃秃的荒山野岭,如今变成了一片绿油油的茶山。
看到村集体的茶叶种植大有起色,村民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信心更足了,纷纷加入了茶叶种植合作社。
目前,村里已建成新老茶山基地1000余亩、优质水稻基地280亩、优质蔬菜基地130亩、智慧农场(微田园)50亩,全村贫困户参与村级集体经济人均年收入达到4357元。
同时,地灵村坚持党支部引领,探索建立了“1+2+3”帮扶带动机制。
所谓“1+2+3”帮扶带动机制,就是通过1名村党支部委员联系2名能人党员,1名能人党员联系3户贫困户的形式,确保党员与贫困户充分对接,全面开展结对帮扶,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当好小康路上“领头雁”
Bellwether on the Road to a Well-off Society
离地灵村不远,是同属涂市镇的涂家寨村。
在村里见到村党支部书记李康祥时,他正在田坎上查看水稻长势。看着青翠茂盛的稻田,李康祥笑得合不拢嘴,“以前这里是一片撂荒地,现在大家都种上优质水稻了,村民致富也有了盼头。”
涂家寨村地势平整、土质肥沃、水源充沛、阳光充足,适合优质大米生长。
以前,村民零零散散种植水稻只是为了口粮,多余的稻米才拿到集镇卖,价格低也不好卖。打工潮兴起后,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很多良田逐渐成了撂荒地。
“我们村的山林大多是退耕还林用地,是绝对不能动的,要想发展产业还得从这1200余亩良田想办法。”李康祥说,眼看村里的土地大量撂荒,村支两委急在心里。经过研究讨论,村里决定引导村民发展优质水稻,助农增收。
不过,大多数村民可不相信种水稻还能做成产业赚钱,积极性普遍不高。有的村民甚至说:“李书记,要种水稻,我的地免费送给你们种,只要保证地不荒就行。”
面对当时的状况,村支两委成员决定党员先要当好“领头雁”,逐步带动村民共同发展。
流转土地种、自家土地种……全村30余名党员一共种植了400余亩水稻,即使是一些年纪大的老党员也种了两三亩。李康祥更是流转土地发展了40余亩,其中有20亩还和县农委合作建成了新品种试验田。
“规模形成了,但效益如果不提高,大家肯定还是没干劲。”李康祥与村里的综合服务专干彭光君、彭卫德等人商量,成立了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贫困户加入合作社,抱团发展。
与此相配套,村里还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机械化生产一条龙服务;村里通过电商平台、联系公司收购等方式,免费帮村民销售稻谷。
如今,涂家寨村种水稻不缺技术、不愁销路,已带领全村400多户农户发展水稻1100余亩,其中包括30余户贫困户。
“接下来,我们将采取‘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再发展水稻100余亩,带领全体村民走上致富路,让涂家寨村变得更加美丽。”李康祥说。
无论是地灵村还是涂家寨村,在乡村欣欣向荣的变化中,无不闪动着党员的身影。他们用行动,讲述着一个个抓党建促脱贫的生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