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共生在闽氏洋楼设计中的应用

2020-09-10何晓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8期
关键词:共生

摘要:建筑作为一座城市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见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进程的不断加速,如何将大量的老旧建筑改造在利用,成为了我们共同面临的问题。改造的方式不是简简单单的拆除重建,而是运用建筑的设计手法将建筑的文化传承下去。通过对国内外优秀的建筑改造案例解说提出“空间共生”设计这一理念。

本文以闽式洋楼的改造为切入点,重新思考探讨思考建筑空间中的旧与新之间的特征关系,探讨空间共生的思考方式,梳理新旧空间的本质特征及相互关系,对闽式洋楼中的历史、文化、生命等方面进行重新思考定位。

关键词:共生;闽式洋楼改;空间创意产业

一、解读闽式洋楼

(一)闽式洋楼的美学价值

近代闽式“洋楼”闽南语中称为“番仔楼”,建筑风格具有异域特色,其承载着近代闽侨地区独特的文化的楼房。近代闽南侨乡文化的组成是多元文化互相碰撞,融合而成,其中不仅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而且保留了许多传统的本土地域文化。所以,闽式洋楼所体现出的文化特征是具有多元文化集合的特质,具有外部形式洋化与竖向空间楼化两个主要特点。

(二)闽式洋楼的发展困境

利用率低。有很多的洋楼因为之前的人疏于照顾,保存状况不佳,比较脏乱,改造困难大。实施改造困难。首先的问题是,原有设备老旧,需要改良水电管线与排水系统。第二个问题是,在施工维修中常会出现意外状况,因此要做好调整设计的准备。再一个问题是,找到愿意配合施工的工程队不容易,建筑原有保留的东西不易保护,防护工作十分困难。

二、空间共生在闽式洋楼中的设计表达

(一)闽式洋楼设计中“空间共生”理念研究

1、平面组织和形态重构下的“空间共生”

闽式洋楼设计从平面入手的功能塑造是共生设计的出发点,改造空间中的空间形式形象要素,凸显重要空间功能和空间界面形态,是空间改造中空间共生设计的主要内容。需要重新考虑空间的环境形象、风格氛围等。旧的空间界面形态从某方面可以会给新生空间形态造成一定秩序阻碍。重在闽式洋楼改造空间中,空间形态是具体、形象、可感。通过塑造同异形式,来吸引空间参与者新生形态与旧有形态要素之间的表面共生。主要通过在体量形状、体量色彩、质感尺寸等有形形态方面来体现重构空间按形态秩序,是整合空间中新旧形态的存在状态,来塑造一整体形式识别体。

2、陈设融合和材料装饰下的“空间共生”

空间改造中对旧物的循环利用是新旧共生之间一种避免记忆流失表达方式。同时旧物陈设会为空间带来充满感情色彩的情趣氛围。合理利用旧物,采用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从而达到空间中陈设的共生设计。旧物的陈设可以营造一种非常熟悉的场景,让进入空间的人们感到似曾相识。对待空间材料我们应秉承既要尊重传统的存在,也应敢于向往现代的表达。空间中新、旧材料之间应以相互渗透的方式在加强空间的共生感,空间中新与旧材料之间由于自身特质的不同,可能会存在清晰的界限,彼此之间带有矛盾性。矛盾共生将促使改造后的空间拥有更强的吸引力。

3、人文解读和场所重现下的“空间共生”

统一与对比。在改造的闽式洋楼空间中,新生的要素与已有存在的旧有的闽式元素之间往往存在明显的隔阂与界限。新旧共生并置,是基于保持各自的独立特性基础上,双方保持相互介入和转换的态度。如在空间界面的材料选择方面,新旧不同的两种材料组合在一起,通过材质属性的对比,从而与整体环境取得协调,新旧的统一不是形式上的绝对统一,相反应是在空间形式下的相对对比。

(二)闽式洋楼设计中“空间共生”设计表达

1.闽式洋楼改造中共生空间表达

闽式洋楼的改造不是物体简单的加法与减法的表达,改造从某方面来说,就是对空间的特性与意义的又一次诠释与解读。用新质重新激活沉闷的旧空间,新生在尊重和保护的基础上超越了旧质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在闽式洋楼的改造可以采用顺从与迎击的方式。顺从是一种保护,一种延续,一种匹配。在改造中为了保持空间的完整与独立,最大化还原空间的特性,来实现空间改造新旧共生的延续。在闽式洋楼改造中,对旧建的生存方式采用尊重与颠覆的模式。新的空间在介入旧空间的过程中,要尊重旧质的延续。共生,强调的就是新与旧之间以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附的条件下,彼此保持各自的独立特性的关联模式。新旧要素之间虽然存在各自的构成特性,但更多的是保持对彼此的容纳与包含,形成共生表面的并置现象。

2. 闽式洋楼改造中共生语言表达

对待空间改造中的共生构成主要元素,应有明确清晰的了解与认识。探讨改造空间中的新旧共生语言的表达,有助于空间参与者与空间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具体的元素表达语言为体验者诉说着改造空间的过去与现在,并为体验者创造一个活的拥抱空间界面,是建筑空间形成的主要元素,是人们对空间视觉感受的第一落脚点。而依附于界面的表皮材料更是空间理性秩序与感性情感表达的最佳选择。因此界面的取舍,在新旧共生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3. 闽式洋楼改造中共生模式表达

统一与对比。在改造的闽式洋楼空间中,新生的要素与已有存在的旧有的闽式元素之间往往存在明显的隔阂与界限。新旧共生并置,是基于保持各自的獨立特性基础上,双方保持相互介入和转换的态度。整合与匹配。在改造过程中,新旧要素之间各自保持着相对独立的独具一格的个性特质。另一方面,新旧要素通过统一并置的方式,相互之间彼此渗透,新旧更替相互匹配,以一种延续空间整体意识为目的的共融关系。以适宜的手法,表达空间新旧共生的最佳结果,需要借助整合的设计手法。通过空间的新旧匹配,模糊了新旧空间之间的硬性界限,诠释了新旧空间之间更深层面的场所故事,与景象意识。

三、优秀改造案例解读

大英博物馆扩建工程——整体保留,局部加建法

大英博物馆位于伦敦市中心,这座希腊复兴式建筑是由史莫克于1823年设计、1850年建成的,其主立面是高大的爱奥尼柱廊,中心入口处的山花上装饰着精美的高浮雕。1852年人们决定在庭院中加建一座图书收藏中心,1857年圆形的中心建成但从未对公众开放。自1857年以来,大英博物馆就处于不断地扩建中。近几十年,参观人数剧增,这对年设计量仅为十万人的老建筑产生了巨大压力。诺曼为大英博物馆的扩建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保留原有古典式建筑主体,将中间的庭院加盖钢架玻璃顶,玻璃顶的重量由老建筑的内侧墙及圆形图书中心的外侧墙承担。这样不仅将这个著名建筑完整地保留下来,而且增加了博物馆的面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舒适明亮的广场空间。2000年秋,大英博物馆中已有150年未对公众开放的庭院成为了一个室内广场。这个长约100m、宽约70m、面积约2英亩的广场由一个巨大的钢架玻璃顶覆盖,周围新设置教育中心、展览中心等文化设施,中间的图书室已被精心地重建,作为公共参考图书馆而重新开放。设计充分挖掘了原有建筑的潜力,使老建筑焕发出新的活力。

四、小结

综上所述,空间共生在闽式洋楼设计中的改造实施中,要结合建筑原有状态的实际情况,对于新旧元素的提取与应用要谨慎处理,使得空间共生改造与建筑和谐共存。又要做到对建筑的历史文化和特色传承得到最好的诠释,同时也可以通过新旧元素的互动产生一种共生的局面,使改造后的建筑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志宏.闽南近代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1.

[2]张素雯,李昭融,李佳芳.老空间心设计[M].南海出版公司,2013.10.

作者简介:

何晓(1992-03-),女,福建宁德,大学本科,泉州华光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

作者单位:泉州华光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共生
和谐共生谋发展
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与毒液共生
和谐共生道法自然
———从江加车村
与自然共生的多代居居所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