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联网+饭圈”下的粉丝经济
2020-09-10薛蕾
摘 要:泛娱乐化大环境下,养成系偶像培养方式近两年逐渐进入中国市场,现已成为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新型偶像选拔方式。与传统偶像以作品定地位的方式不同,养成系偶像从素人中选拔,限额成团出道,以流量定输赢。新型偶像培养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粉丝经济和身体的积极性,直接推动了“饭圈”文化和粉丝经济的急速转型。在快速转型的过程中,“饭圈”文化和粉丝经济相互摩擦、相互挤压,造就了新型的娱乐商业化模式。本文从“饭圈”与娱乐圈的相关性、“饭圈”内的商业变现形式以及“饭圈”规范化为粉丝经济带来的影响入手,进一步分析“饭圈”文化与粉丝经济的相关性。
关键词:娱乐商业化;粉丝心理;流量变现;养成系偶像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9-0062-02
一、引言
谈及粉丝经济和“饭圈”文化,首先必须知道“粉丝”一词的来源。“粉丝”一词最开始由古拉丁文fanum翻译而来。在古罗马时期,该词的意思是古罗马众神的神殿,而今“粉丝”一词虽取之谐音,但也有意译之意。粉丝群体将偶像设置为自己的精神信仰,并会在群体效应的推动下自发地、有组织地构建起群体“根据地”,而这个“粉丝根据地”就是现在所说的“饭圈”。
二、“饭圈”与娱乐圈的兴衰起落
“饭圈”虽与明星群体有着直接的关联,但其衍生轨迹并未随着娱乐圈的兴衰而起落,换句话说,他们二者虽为互补存在,但内容生产和组织化程度的高光时刻却截然不同。
20世纪中后期,港台地区的部分“里程碑级”人物,如邓丽君、张国荣等正当红,并且享有极大声誉,为娱乐产业输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而该时期也因此被称为娱乐产业的高光时代。之所以称这个时代为娱乐产业的高光时代,有3个原因:第一,输出作品质量高;第二,娱乐商业化程度低;第三,开拓了独属于中国的文化市场,并且真正将中国文化传到了海外,实现了文化出口。彼时的明星要想捍卫自己的地位,需要用源源不断的优秀作品打动受众的心,一切全靠作品说话。作为明星,他们也拥有一大批粉丝,但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粉丝群体之间的互动较少,在没有互联网的加持下,部分狂热的粉丝群体自发组织起的“护卫队”更像是一群乌合之众。
而谈及“饭圈”的高光时刻,就不得不说近年来非常火的一种偶像培养方式的诞生:养成系偶像的凭空出世。与传统偶像以作品定地位的方式不同,养成系偶像从素人中选拔,限额成团出道,以流量定输赢。这种偶像选拔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受众的参与意识,也激发了他们的团体意识。为了更好地为偶像打call(应援),他们就必须组成一个有规模、有纪律的团队,为偶像加油助威。“饭圈”也逐渐往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对比“饭圈”和娱乐圈各自的高光时刻,艺人称呼也有细微差距。明星和偶像虽隶属于同一体系同一行业,但明星的光环和对社会的效用价值以及粉丝年龄分布区域显然大于偶像,娱乐圈的高光时刻由明星创造,而“饭圈”的高光时刻则依托于偶像的存在。
三、“互联网+饭圈”模式带动新型粉丝经济转型
“最初的粉丝经济主要是指某一人群因爱好而消费,这种消费更多的是以情感纽带为联结基础,其在满足个体情感需求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一定的经济利益。”[1]而新型粉丝经济涉及多元主体参与,“互联网+饭圈”的新型经济模式让粉丝的参与度得以提升,粉丝群体与明星群体之间的联系不再仅限于情感联结,粉丝为了推动两个群体间的接近性,不仅用实打实的真金白银,还上升到了精神层面。随着新型粉丝经济的到来,追星已然成为当代最费钱和费时间的娱乐方式之一。随着“饭圈”的规范化发展,新型粉丝经济实现商业变现的手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打榜与消费陷阱。对于养成系偶像来说,粉丝打榜的金额多少将成为他们能否成功出道的重要指标。无论是老牌的“SNH48”还是新晋的“火箭少女”,队员选拔方式全部都是靠粉丝打榜数量而定。以“明日之子”為例,在粉丝投票环节,每人对应票数不尽相同,在打榜首页甚至可以购买票数投给自己喜欢的选手。看似打榜,实则却是实现商业变现的手段之一。
第二,官方周边产品的售卖。国内专门做明星周边的企业很少,在电商平台上搜索明星周边,大多都是小作坊做的一些同款或有着明星元素的定制礼品。所谓“官方”,大多都是各地区官方粉丝分会出售的一些周边礼品。这些礼品一般是限量出售,在出售之前,他们会在社交平台上告知粉丝所得利润的具体用途,如为明星演唱会、粉丝见面会等大型活动做应援礼品。
第三,应援泛化与消费捆绑。相比以往的追星行为,如今购买影视或音乐作品已经无法满足粉丝需求,不仅需要购买海报、专辑、刷作品浏览量,购买代言产品也成为应援活动中的一种。粉丝为爱豆付出金钱的多少成为决定应援活动是否成功的关键。这种对偶像的全方位支持已然形成了独特的应援文化,粉丝的应援力度与其为爱豆付出的消费金额挂钩,依靠粉丝的应援心理营销,将应援活动与消费捆绑,成为商家捞金的一种重要手段。
四、“饭圈”规范化与品牌商选择
在3种主要变现手段中,“应援泛化与消费捆绑”这种方式尤为突出。它将行为主体设定为商家、明星和粉丝,而对应的3个群体分别是资本圈、娱乐圈和“饭圈”。资本逐利性决定了商家挑选代言人的标准是流量至上,而对于明星来说,所谓流量就是粉丝数量的多少,粉丝量的多少则很大一部分是依托于“饭圈”的规模大小。由此推断,品牌商挑选代言人时所看的指标其实是其“饭圈”规范程度。
这就好比批发和零售的关系。散粉(没有加入任何官方粉丝组织的粉丝)虽然也是粉丝,但其不受任何组织的约束,没有硬性指标,其购买力度终归有限。但“饭圈”不一样,他们把爱豆代言商品的销售额当成爱豆个人能力的一环,混“饭圈”的粉丝需要为这个数据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为了最终目的的达成,“饭圈”管理者会规定几个硬性指标,最终达到目的。
“粉丝经济的基本逻辑是情感经济,即因情感联结而产生的消费现象。”[2]买卖关系是品牌商和粉丝之间的关系,明星是促成这桩买卖的中介。这种消费关系中,明星所占分量极重,其举动牵一发而动全身,若想将这种畸形的关系稳固化,必须准确把握其中的度。在接代言时,尽量选择与自己本身形象相契合且争议较小、美誉度较高的产品。国际大牌应该率先了解其品牌价值取向是否正确,政治觉悟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
除此之外,还要善于把控粉丝心理。宣传产品的次数和频率过于频繁会引起粉丝的反感,充耳不闻又会损伤品牌商的利益。要想达到最佳宣传效果,便需找到中心点,既不得罪品牌商,又不会引起粉丝的反感。而“饭圈”建设越是规范,“饭圈”粉丝的认可度也就越高。
由此,无论从品牌商还是明星本身而言,规范化的饭圈对他们来说百利而无一害,明星可以收获诸多“铁粉”,无论是打榜还是应援,都有绝对的优势,而品牌商也可以因此获得稳定收益。
五、结语
“饭圈”文化与粉丝经济之间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或者单一的社会问题,而是资本圈、娱乐圈和主力消费者之间特殊的联结关系。有人说这是一种畸形的利益关系,属于糟粕文化,理应取缔。而笔者认为,粉丝经济从古至今都存在,况且“饭圈”本来就是小众文化,是一小部分人的狂欢,他们的精神世界离不开这种特殊关系的联结,存在即合理,我们应该给予这一小部分人狂欢的权利。
参考文献:
[1] 黄楚新.粉丝经济是新媒体环境下新的经济增长活力[N].中国青年报,2019-08-19(02).
[2] 蔡骐.社会化网络时代的粉丝经济模式[J].中国青年研究,2015(11):5-11.
作者简介:薛蕾(1999—),女,陕西汉中人,西南科技大学新闻系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新闻学。
指导老师:岳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