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导学,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2020-09-10王晖
王晖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效的问题既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又可以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立足于教材,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文水平。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提问呢?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例作简要介绍。
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预习课文
想要顺利开展语文教学,教师就要让学生学会自主预习课文,并在预习的过程中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例如,在指导学生预习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1.“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这里的“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是什么意思?语言搭配是否不当?
2.在文章中,作者提到了十九世纪的乡土诗人洛在格,作者的写作用意是什么?是否有些多余?
3.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中,作者说:“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这里的语气十分随意,甚至透露出作者对文学创作不严谨的态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教师提出这些问题,就能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收到的效果往往会更好。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合作互动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合作,进而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让他们对此展开讨论,进而集思广益,提升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也更容易产生一些新颖的观点和见解,相对于教师直接指导而言,学生互动讨论更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韩愈的《师说》时,教师可以结合文章中提到的“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圣人的能力远远超出了一般人,却比一般人更乐于向老师学习呢?教师可以让学生每四人为一小组,展开热烈的讨论,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A说:“圣人明白自己的不足,勇于向他人请教,甚至向能力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这说明圣人谦虚好学,拥有大智慧。”学生B说:“你刚才说圣人也会向能力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这表明在圣人眼中并没有所谓的高低贵贱之分,学问面前,人人平等。这种心怀是十分宽广的,值得我们学习。”学生C说:“我由这一点想到现实生活中很多能力强的人往往都十分低调谦虚,不喜欢夸大自己的优点,有些愚人不仅喜欢过分地夸大自己,还会肆意地贬低他人。从根本上讲,这不仅仅是做学问的问题,更是做人的问题啊!”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大家都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针对教学的难点,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采用精讲排疑的方式来为学生进行难点点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些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晦涩难懂的,在这个时候,教师就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并为他们答疑解惑,让他们真正地走进文本,吃透文本。
例如,在讲解李白的《蜀道难》时,教师可以提问:“文中最后一句作者提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在这里,作者到底在感慨什么?”听到教师的问题,學生想从原文中找到答案,却发现全篇几乎都在描写蜀道是如何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难道他只想感叹雄伟壮丽的祖国山河吗?学生也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时就需要教师为学生精讲排疑:“这个问题要结合《蜀道难》的创作背景来分析。其实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对此有多种猜测,比较流行的有四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此诗是李白为房琯、杜甫二人担忧,特意写出的作品,暗示他们要早日离开四川,避免遭到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第二种说法:此诗是李白为了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而作,诗人想要劝他归返长安,以免遭受四川地方的军阀挟制。第三种说法:作者为了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受朝廷管制的心思。第四种说法:此诗纯粹是为了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其他用意。你们认为哪些说法比较合理呢?请说出你的见解。”有了教师的点拨,学生对作品也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总而言之,适时提问,可以帮助教师顺利地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不断创新,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