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匠精神”的电气专业教学分析与改革
2020-09-10历锦文
历锦文
摘要:为国家提供高质量的电气专业的人才是各大院校的使命,本研究针对如何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电气专业人才进行了相应的讨论,认为从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出发,在平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侧重点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并最终提出改革效果的衡量标准。
关键词:工匠精神;电气专业;教学分析
前言:我国大力发展基础建设以刺激经济的提升,这导致在电气专业的人才缺口越来越大,如何为国家培养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电气专业人才成为当前需要着手解决的重大问题。传统的教育培养方案需要对于当前的政策进行改革调整,本研究针对如何改革、如何调整进行了深入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能够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学生的课程之中。
1.基于“工匠精神”的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
1.1初步设计阶段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各大高校都采取了一般式培训,所有学员将在一系列的培训计划的培训。这导致了学生专业特性的单一化,不能适用于多样化的社会需求。而且,如果存在与学校的人力资源发展的定位不一致问题,它直接导致了学生的竞争力显著减少,这将不能够凸显学生自己的特点。考虑到问题的传统教育模式,与现代社会的电力专家的需求出发,深入分析了单位的需求,那么有必要确定学生的培训计划。此外,该培训计划需要灵活性高,不死板。从电气专业毕业单位的需求出发,归纳整理出学生应当具备的多种专业素质,如理论基础知识、专业技术操作等,将众多的能力方面总结成为知识体系,在培养方案内部开设众多的选修课程,减少必修课比例,学生的可选择性更强,集中在详细研究在某一特定领域,并且针对各个课程的考核机制进行改革,从注重结果到看重过程过渡。
1.2调整改革阶段
针对于初步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投入到教学使用中。从教学成果和教学效果中发现改革的成效,还要针对国内电气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对于电气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再次对初步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并且能够创新的在同一专业下设置不同的研究方向,将人才的培养更加细化。在课程的设置中能够将不同的专业课分开,让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同时应当深入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实践教学的课程时间以及学分比例,专业课提高考核标准,基础课程扩展教学内容。即为广泛拓展理论基础知识,加强专业课程、技能的水平,重视动手实践操作能力。
1.3提升优化阶段
在进行调整改革阶段后,需要紧跟国家号召的“大国工匠”战略,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电气专业的学生。根据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以及社会对于电气专业人才的需求,可以对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进行调整优化。首先对于理论基础课部分可以进行适当的压缩。在不影响专业课程的前提下,对于一些基础科目可以针对某一章节或某一部分进行适当删减,压缩基础课程的课时和学分,然后增设更加跟随专业发展方向的一些课程。同时对于一些专业基础课程还可以进行合并处理,例如可以将两门相似的课程进行综合学习,既能够节约教学时间,增设更多有价值的课程,又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
2.基于“工匠精神”培养理念下的教学改革
2.1关于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
专业课教学水平与专业课程的教学时间是息息相关的,保证专业课程的教学时间对于培养电气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是十分必要的,所以对于一些专业基础课程的课时需要被缩短,进而加长专业课程的教学时间。从电气专业实训课程来看,具体来说,《电路》、《电气工程与电驱动基础》是为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两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针对于重合的内容进行合并教学,不同的内容放入选修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考虑专业能力的发展方向和企业的实际需要,以及后续课程的教学。调整教育内容、时间和计划,适当减少和压缩不必要的内容。缩短基础课程的教学时间是在保证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基础之上,针对于一些与后期教学联系不大的章节或部分可以进行压缩或合并,进而保证课程的有效性,让电气专业学生更具有专业特色。缩短教学时间的同时,为了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受到影响,相应的也要改变考核机制。减少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时间,促使学生更加重视专业技术实践课。作为最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理论课程兴趣的实践课程,提升时间课程的重视程度是十分具有前瞻性的,结合实践教学的需要,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完善理论知识,构建知识框架体系。为了提高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必须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有助于教师考虑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跟踪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要强调的是,利用学校配备的多媒体设备能够提升教师的授课水平,提高备课效率,学生更容易接受专业知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专业技术的理解和学习。为了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将评价机制转变为更有效的评价机制,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在课堂上实施内部测试,提高学生对课堂的理解,老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是有效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的前提条件。
2.2关于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
对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培养出电气专业的人才的关键,实现电气专业的专业培训课程的“工匠精神”,加入毕业实习和以前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环节是不足够的,还要将社会实践和实习纳入到学生的学习之中。其中,加强社会实践环节的衔接对于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目的是为实习和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在校外的企業做好准备。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实际的工作,学习和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经验。这些社会实习需要客观的评估机制。学生的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被认为是评价其综合成绩的重要标准。这个过程呈现在实习记录报告上,包括实习期参与表现、实习操作和师生答辩环节。最后,老师让基于这三个部分对学生社会实践的进行综合评价。此外,课程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水平。在完成理论课程后,学生可以基于课后自学和自己的想法等开发出自己的项目。教师需要审核由学生完成的项目,并通过创新和实践方面提出了学生的课程设计合理的评估。应用理论知识实践,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2.3教学改革的成效评判
通过教师的教学成效、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生的反馈以及毕业状况能够客观全面的反映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教师指导的效果主要体现在课堂气氛上,气氛活跃说明师生能够共同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气氛一般说明教学效果也一般。课堂的气氛能够通过设置老师进行听课或检查学生对课程的熟练程度来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评价结果上。综合评价结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习成绩,更多的要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践课成绩,而且还要考察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另外,要形成师生反馈机制,对课改后的学生进行匿名调查,动态调整高校培养计划。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应该是用人单位的反馈以及毕业生的就业率和质量。只有最终被行业单位认可才表明教学的改革是成功的。
3.结语
正确处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关系,找寻两者的平衡点,能够使学生的专业基础更扎实,实践操作更熟练,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这是培养优秀电工人才的关键。从我国“工匠精神”出发,采用传统的培训方案无法获得我国行业紧缺的电气人才。为了改善新形势,必须根据新形势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金花.工匠精神视角下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J].商贸人才,2018(17).
[2]姚伟.新工科背景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25).
(徐州机电技师学院 江苏省徐州市 22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