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教在高中语文朗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0-09-10胡小平
胡小平
摘要:伴随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渗透,使得我国教育体系正接受着全新机遇与挑战,如何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服务教育,成为教育工作者重点思考的内容与问题。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朗读教学总是取得不佳成绩,这是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难以突破的重点。而随着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的渗透,透过对电教技术的运用,高中语文朗读教学可充分发挥教学优势,以直观性与氛围性为朗读教学保驾护航。本文以电教手段为基础,以此推动高中语文朗读教学发展,实现朗读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朗读教学;教学创新
朗读教学在现代化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且在古代社会中朗读也一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相信看过古代电视剧的朋友们都看到过古人朗读诗书时摇头晃脑的状态,便知道朗读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创新与发展现代化语文朗读教学,是新课改素质教育理念提出的新要求与新标准,这也是电教化手段产生的价值与意义。
一、借助电教媒体技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兴趣能够成就学生、兴趣也能够毁灭学生,这主要取决于学生兴趣是否属于正途。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朗读教学活动时,应积极渗透兴趣点,以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而吸引学生朗读注意力,并愿意积极主动表现自我。传统教育理念之下,高中语文朗读教学过于教条化,使得高中学生对朗读失去了学习兴趣,并不愿意配合教师所布置的相关朗读任务,大大降低了朗读效果。而电教媒体技术的渗透,使得高中语文朗读教学大大提升了自身生动性与趣味性,以此调动学生朗读兴趣,并大大激发学生朗读潜能,彻底改变传统教育之下朗读教学疲态。
比如,在朗读高中语文《鸿门宴》课文过程中,当得知刘邦明知赴宴危机重重,仍孤身前往。他会遇到哪些危机?能否化解?是否能全身而退?这些都需要学生在朗读之中去细细体会与品位。而这时高中语文教师则投影《三国演义》相关影视片段,充分吸引学生朗读注意力,让他们从影片中一一找到问题的答案。此时,学生既愿动脑筋思考问题,又会积极回答问题,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学习效果极佳。
二、借助电教技术,营造真实朗读情境
在高中语文朗读教学活动中,往往大部分学生参与欲望与朗读热情不是很高,这是高中语文朗读教学主要问题之一,如何带动学生在朗读之中保持高昂兴趣状态,是高中语文教师思考与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从学生朗读情绪上下手,以情绪感染学生热情,从而触景生情,真正达到朗读情感丰富饱满的目的。而随着电教技术运用的成熟与广泛,使得高中语文朗读教学在学生情绪点燃之中成为可能,借助电教技术,能够为学生在朗读学习中营造一个真实的环境,从而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朗读情绪。高中语文教材之中存在大量可运用故事,这些故事在描写方面具有很强的形式,当传统方式之下无法起到相应朗读效果时,高中语文教师便可借助电教技术来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体会当时氛围,以形成个性化情绪,以此影響自身朗读效果。因此,电教技术能够帮助高中语文朗读教学创设身临其境的情境,从而激发高中学生朗读体会与感悟,进而提升朗读热情。
比如,在朗读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高中语文教师则可通过电教技术,在课堂上播放《林黛玉进贾府》相关影视片段,并要求学生通过视频中综合声音、动作、表情、环境等因素来感受林黛玉的真实心理,这样学生在朗读到“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这段时,才能将自己想象成《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才能更好地融入自己的情感,充分的展现出林黛玉言语间透露出的柔弱和早熟,也才能真正的打动周围的听者。
三、借用电教媒体,优化朗读训练
对于任何一门学科而言,理论与实践才是最佳的教学方式,也是最高效的教学手段。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可充分借助电教媒体技术,来形成后期朗读训练体系,从而根据高中语文教材教学内容,来设计多样化朗读训练,以此配合视频、图片、音乐等方式,达到提升朗读训练有效性目的。毕竟在电教媒体技术渗透之中,朗读学习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内容与直观性感受,从而与教材内容形成统一,彻底调动学生朗读训练欲望。
比如,在朗读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这首送别词之时,其诗词内容主要抒发了词人跟情人之间的情感。因此,在高中朗读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借助电教媒体选择舒缓轻悠的古筝乐曲《送别》,并随着乐曲声朗读这首词,这样学生的心弦被拨动了,想象力被激活了,内心的情感被点燃了。
总之,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与教育理念的渗透,越来越多教育形式被教师所采用,而电教技术的出现与运用,便是弥补了传统朗读教学弊端,以优化与创新方式来帮助朗读教学重获新生,以此提升高中学生朗读训练效果,并增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能力。
参考文献:
[1]生本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J]. 宋文婕. 中国新通信. 2019(18)
[2]“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王美琪. 中外企业家. 20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