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过犹不及”
2020-09-10李园
李园
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强调“度”的問题,这个“度”是对分寸的拿捏,能够体现一个人的处事能力。成语“过犹不及”是对“度”和分寸的一种评判,那么它有哪些深意呢?下面一起学习。
■成语出处
“过犹不及”出自《论语·先进》,原文如下: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贡问孔子:“颛孙师和卜商哪一个更有德行?”孔子回答说:“颛孙师过度,卜商没达到。”子贡说:“既然这样,那么颛孙师强些吗?”孔子回答说:“过度和没达到是一样的。”
■成语释义
“过犹不及”意思是事情做得过度与做得不够是一样的,都是不合适的。
■成语探究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及”这个字,它主要有两个义项,一个是动词“达到”,一个是连词“和”。探究“及”的本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成语“过犹不及”。
“及”的甲骨文写作“■”“■”,金文写作“■”“■”,字形由一个侧立的人和一只手组成,像一只手抓住一个人的小腿,表示赶上、到达的意思,这是它的本义,一直沿用至今。
从分析来看,“过犹不及”中的“及”正是运用了它的本义。现在考试众多,经常听到“及格”这个词,也是取的“及”的本义。
此外,“过犹不及”这个成语还有着深层的文化和思想内涵。“过犹不及”的观点是孔子“中庸”思想的一个体现。很多人把“中庸”理解为“平庸”,这是对儒家思想的不了解,是望文生义,是不准确的。对“中庸”的内涵,《中庸章句》中有很好的诠释:“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孔子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意思是说,中庸思想是最高的德行,大家缺乏这种德行很久了。朱熹进一步申说:“过则失中,不及则未至,故惟中庸之德为至。”现实生活中种种问题的出现,正是“过”和“不及”引起的。先贤圣人在数千年前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用他们的智慧探寻着达到适度的理论和方法,“中庸”思想便是其中之一。
■成语拓展
与“及”相关的成语还有很多,如“望尘莫及”“力所能及”“推己及人”等。